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大運河/向現代過渡

孟錦明
user

孟錦明

1990-06-15

瀏覽數 13,350+

大運河/向現代過渡
 

本文出自 1990 / 7月號雜誌 第049期遠見雜誌

夕陽在水面上拉出一道波光豔歛的金色倒影,船塢裡穿白色短衫的工人笑鬧著拉扯纜繩,從容不迫的將三艘雙層平底船首尾相連的接駁成一隻「船隊」。「啪達」、「啪達」的馬達聲伴著陣陣水花,向兩旁泛白的絳紅磚砌堤岸拍打過去……。負載了兩百多名乘客的「寒山號」客輪已經開始鳴笛啟航,它將穿越靜謐的黑夜,也將穿越「京杭大運河」一頁頁湮遠滄桑的歷史與傳奇。

傳說,在盤古開天的洪荒上古,火神祝融與山神共工互爭霸業,撞毀了支撐天地的不周山,中國的地理形勢從此「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日月星辰全向西方滑落,「大江東去」也變成一則不可更動的定律。但是,中國人卻在遼闊的華東平原上,挖出一條「例外」的大運河,由北京頤和園蜿蜒直下杭州西湖畔,京杭大運河以南北縱流的身姿迤邐一千八百公里水線,流過二千四百年的漫漫歲月。

水的文化

完全由人力開鑿的大運河,不僅掙脫了「江水東流」的地理束縛,銜接海河、黃河、淮水、長江、錢塘五大水域;汨汨不斷的運河水流還圈點出中國最富庶、精緻的人文生態圈;曾經吸引唐代名詩人杜牧「十年一覺」的揚州城、有「太湖明珠」之稱的無錫,和能與天堂互喻的蘇州、杭州,都是運河城鎮。

「中國文化其實就是水的文化,」江蘇省人民出版社編輯許鳳儀曾經花費六個月時間採訪江南的運河城鎮,她以感性的口吻娓娓道出:「漢族從黃河發源,經由運河推展文化到最細緻完美的境地。」

大運河不只牽動中國人的文化、歷史情感,也深深震動過許多外國訪客的心靈。

西元十三世紀,從威尼斯橫渡絲路來到中國的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就曾經以充滿驚嘆、艷羨的筆調描述他所見到的大運河:「這條交通線,是由許多河流、湖泊,以及一條又寬又深的運河組成……」他在遊記中寫道:「這樣宏偉壯麗的工程世所罕見,值得讚美。」

揚州還有另一座古墓,座落市郊的雷塘,和遊人絡繹不絕的普哈丁墓迥然兩樣,這裡不是旅遊指南所推薦的「重點風景區」,也不見雅緻的亭榭台閣,僅有一座荒塚和一塊清代考據學者阮元刻立的墓碑,孤伶伶的埋葬著生前曾是帶動運河奢華盛景第一人的隋煬帝。

目前,「隋煬帝下揚州--」已經變成揚州市民與運河船家向外來客介紹風俗民情時,慣用的一句開場白。

對這裡的百姓,大運河更是一條提供豐富生活資源的「母河」。長久以來,世世代代的運河人家以運河水作飯洗衣、孩童在運河裡戲水濯足,「人們生活的步調就和幾千年的祖先沒有兩樣,」足跡遍歷大半個中國的畫家梁丹丰追憶她旅行大運河時的見聞。

事實上,負有「溝通南北」任務的大運河,是華東地區最重要的一條經濟水線。

凌晨五點,蘇州廣濟橋下的運河熙熙攘攘,水港碼頭泊著遠從四鄉而來,載滿煤砂、青菜、筊白、枇杷的平底船,農民與國營市場幹部論斤秤兩的吆喝聲,隨著漸漸明亮的天光清晰了起來,再過一、兩個小時,蘇州的「早市」就要開張了,碼頭工人急急忙忙搬貨上岸。

復甦的睡美人

近年中共經濟開放的政策,放寬了對大運河的束縛,忙碌的舟船重新活躍在運河水面,荒廢近百年的舊河道也重新疏濬。現在由江蘇郵縣到浙江杭州全長一千一百公里水路,已經可以恢復通航。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幾年前運河上還有牽夫拉船,現在都改用馬達推進的機械船,」行走運河、往返蘇州與杭州的「寒山號」客輪船員小劉非常熱切的舉例證明,「運河進步得很快、很多。」

動力船政變了大運河,嘈雜的馬達替代了輕緩古典的櫓槳濺水聲響,河道上拉起一連串的船隊,由裝有機械動力的船隻領航,牽拉其後的無動力船,這種首尾相連的「船隊」有時可以連續拖拉十五、六隻船,狹長的船隊形成了今日大運河水道上獨特的航行景觀。

像童話中的睡美人,大運河在淤泥中沈睡了一百多年,復甦之後的運河正努力改變它古老的風貌,一步步向現代過渡。

大橋小橋遊水城

蘇州,是多水的「東方威尼期」,也是橋的故鄉。

臨水建城的蘇州的確有數不清的橋梁,這些造型各異、分別展現唐、宋、元、明。清五種不同建築風格的精美小橋,宛若一彎彎雨後的彩虹,妝點了蘇州水城獨特的風情,城外的著名水鄉用直鎮。就常見屋連橋、橋連屋的有趣景緻。

建於唐代的寶帶橋,是江南最長的古橋,由青石夾金山石築成的橋身長三百多公尺,橋下五十三座環孔。月圓的夜晚,這些環孔會映出一連串月影。

寶帶橋造型古雅,也是江南重要的交通線。地處嘉興、蘇州、杭州往來的中點,京杭大運河、玳玳河與太湖三組水系在此交會,由於河、湖水流速度不同,常常引起漩渦激流,建築寶帶橋就是為了「鎮水」,不息風浪。

「鎮水」的寶帶橋

過去,運河上的牽夫走在寶帶橋上以纜繩拉船出太湖,近來改用機動船,又新建使利汽車行走的新式水泥橋後,久無人行的寶帶橋上已漸漸冒出了及踝的青青荒草。

隱匿在華美蘇式園林中的網師園「小拱橋」,則以小巧玲瓏的格局,別樹一幟。這座中國最窄短的小橋,只有二百四十公分。僅容一人通行,橋小水闊,倒影冷冷,反襯出園林的深幽靜謐。

根據六年前的一次統計,蘇州市內共有橋樑三百名座,大約每平方公里一點五座,而世界著名的水都威尼斯平均每平方公里的面積還不到一座。

蘇州的石拱橋不只數量多、造形典麗,橋名更是饒富趣味,「大郎橋」想必暗藏著一欄或忠或孝的古老故事,「日暉橋」、「望星橋」恰似遊人最佳的觀光指南;行經「香花橋」,又育幾人忍得住不深深吸上一大口氣?

正如蘇州市國畫館的一位青年畫家孫君良所說:「遊蘇州最值得回味的就是迂迴曲折的水巷閒,一座接一座千姿百態的玲瓏小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