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歐洲多國、美國、日本陷入經濟衰退;當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經濟起飛,卻犧牲環境與社會公平;當世界各國境內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時,全世界的關注眼光紛紛轉向北歐。
既要經濟持續發展,又不犧牲環境與社會正義,北歐似乎發展出一套讓世界學習的新模式。
北歐,顧名思義,地理位於歐洲最北端,一共有四國──丹麥、瑞典、芬蘭、挪威。攤開世界各種排名,包括洛桑管理學院(IMD)及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國家競爭力評比、聯合國旗下世界專利組織(WIPO)及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合作的「國際創新指標」,這四國幾乎都在世界前十名之列(頁76表1)。
連北歐人民的素質都受到肯定。World Value Survey長期調查下來,發現北歐人民是全球自主性最佳的。而且,北歐四國也名列世界最富有國家群,人均GDP達6~10萬美元。
而且經濟成長優於周邊歐洲國家。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從2013至2017年,北歐四國GDP在2%上下,比起歐盟不少國家接近零成長的表現好太多。
在左派與右派之間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整體而言,北歐生活品質好、人民富有快樂、貧富差距低、國家競爭力與教育、創新研發力均強。當其他國家發展總是顧此失彼時,北歐卻證明,面面俱到是可行的。
世界銀行甚至用「Getting to Denmark」(向丹麥學習),來稱讚「成功的現代化」。
事實上這四個國家也各有特色。例如丹麥的勞工市場是歐盟最自由之一;芬蘭努力發展創投及天使投資人制度,以鼓勵創新及創業;瑞典多元化的產業發展,造就不少世界級品牌;挪威則在四國之中最獨特,靠石油產業支撐經濟。
台灣駐丹麥代表處經濟組組長曾康寧表示,根據調查,不丹人民的快樂程序名列前茅,然而台灣能否學習物質條件相對原始的不丹,他持保留態度。而北歐是工業先進國,台灣如果要過更好的生活,應該可以學習北歐。
台灣人向來抱怨內需市場太小,人口只有2300萬,難以造就規模經濟。但看看北歐這四國,人口加總只有2600萬,單一國家人口不到台灣的一半,人家是怎麼做到的?
英國《經濟學人》最近就大幅報導北歐模式,並下結論指出,北歐是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模式中,找到平衡,發展出新中間路線。
也就是說,北歐各國一方面鼓勵民間創新及努力(資本主義),一方面將成果集合後重新分配,證明大政府制度運作的能力和效率(社會主義)。
駐台丹麥商務辦事處處長季安昇說明,丹麥政府近幾年降低企業營所稅,從25%降至22%,鼓勵企業追求效率,又徵收45%以上的個人所得稅來做社會福利。
「個人所得稅高,就會要求加薪,企業一旦為員工加薪,相對也會要求更好的工作效率,」季安昇說明這種正向循環。
這套模式的確在瑞典奏效。從1993到2010年,瑞典平均經濟成長率是2.7%,比起歐盟15個主要國家的1.9%高出近一個百分點。
然而,北歐模式並非一蹴可幾。回顧歷史,這是北歐在歷經數十年的實驗,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間擺盪,不斷修正後才尋找到的路。
從英國展開的工業時代,滋養資本主義的興盛,但也造成貧富差距、社會貪婪。原本與歐洲國家一樣奉行資本主義的北歐,開始反省資本主義之惡。
1974年,當時瑞典社會民主黨黨魁歐洛.帕瑪(Olof Palme)就提出警告:「新資本主義即將來到盡頭,接下來某種模式的社會主義才是未來的主流。」
類似他的主張在北歐間得到廣泛認同。北歐多國不約而同從資本主義轉向社會主義,他們認為,讓人民過好日子才是國家發展的終極目標,而非漂亮的經濟成長數字。
只是北歐四國沒有忘記同步建設國家,加強人才、研發、創新,積極鋪建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基礎建設。
仔細拆解北歐模式,可以得出以下幾項特色:
特色一
高稅收,支撐舉世稱羡福利
駐芬蘭代表處商務組組長黃啟民指出,芬蘭國民無論有錢或沒錢,都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優渥福利,從幼稚園到大學,人民受教育免收學費,連宿舍都由政府埋單,甚至外國人也免收學費。
高福利是靠高稅收來支撐的。所得稅平均約45%,高所得者更超過五成,加值營業稅24%,企業所得稅則是20%。
特色二
男女平權,社會貧富差距小
北歐可說是全世界最男女平權的國家,女性就業率動輒八成,在街上經常看到男性推著嬰兒車散步,開車送小孩上學。社會架構配合女性就業而做了大改造。
事實上,世界第一位直接民選女總統就出自冰島,維格迪斯.芬博阿多蒂爾在1980年就任。芬蘭在2000年也誕生第一位女總統塔里婭.卡莉娜.哈洛寧。
北歐女性就業率也是全球最高,例如在丹麥,女性就業率是72%,和男性的79%相去不遠。
北歐的社會流動性也是全球最佳。曾有倫敦政經學院三位學者以八大先進國做比較,發現社會流動性表現最好的前四名都是北歐國家,美國、英國都在其後。
特色三
創新,社會不斷前進的動能
《經濟學人》分析,北歐修正資本主義以適應現代社會,成為先驅國,在這過程中激發出強大的創新力量。
例如芬蘭在1980年代領先世界推出行動網路,手機規格GSM,諾基亞一度主導世界行動通訊發展。而且在電子政府、無現金社會的創新也領先國際,當地人可以用簡訊繳稅,連坐計程車、喝咖啡都可以用卡片。
芬蘭政府也創造了一個創新的環境,學校教育鼓勵創新,大學研究重視成果能夠商用,政府也給予年輕人成立新創公司的協助,因此各類型新創企業冒出頭。例如有人發明自助料理包,將每一道菜的素材都處理好,只要拆開加以烹飪即可上菜。
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辦多種大型國家級活動,鼓勵文化的創新,比如一年規定一天是「餐廳日」,鼓勵家家戶戶隨心所欲製作晚餐;一年有一天是「電玩日」,邀請遊戲玩家在街上免費教導路人如何玩電玩、製作電玩遊戲。
瑞典政府鼓勵人民願意創新、嘗試的意願,而且是從小孩子的教育開始著手。
去年2月才派到瑞典的台灣駐瑞典代表處經濟組組長凌家裕指出,瑞典小孩到學校受教育,老師不是站在講台上一直抄寫黑板,而是會問學生:「你想學什麼?」然後照學生的意願引導教學,讓學生自己找資料、自己學習,老師只是從旁協助,因此很多瑞典人從小被訓練擁有自己的想法。
一直以來,北歐政府不斷推出創新的作為。例如丹麥政府給予父母教育券,父母可以用教育券支付私人學校的學費,差額自付。丹麥教育市場因此相當活潑,甚至有專門為穆斯林信徒、老嬉皮設立的學校。
當地小孩也可以選擇學校,半數青少年學生選擇到非住家附近的學校就讀。
特色四
知名品牌企業征戰國際
北歐四國儘管人口都不到台灣的一半,卻各個有知名國際企業。例如丹麥的玩具品牌樂高(LEGO)、嘉士伯啤酒(Carlsberg)、快桅船運(Maersk)。瑞典的家具品牌宜家家居(IKEA)、富豪汽車(VOLVO)、電信設備製造商易利信、服飾品牌H&M。芬蘭最知名的是諾基亞。
分析北歐為什麼有這麼多大品牌,主要是內需小,必須以國際為市場、不斷創新商品才能存活;另外,這些品牌幾乎都由家族型企業掌握,家族企業重視長期發展而非短期利益,根基因此很扎實。
持續調整方向 好還要更好
除大品牌外,北歐也在不少產業技術上領先國際。例如丹麥有200家風機公司,共拿下世界1∕3的市占率,農業很先進,農夫在牛隻上植入晶片,以監控產乳量。台灣駐丹麥代表處曾康寧指出,丹麥的乳酪和豬肉大量銷往日本,一年7~8億美元,約等於台灣和丹麥的總貿易量。
至於挪威的漁業養殖技術也是世界第一,智利的漁業就是向挪威取經。挪威水底下的工程技術領先,例如離岸風車、海床鐵塔;此外,挪威的造船工業也很發達,「過去造海盜船(註:維京時期),現在造遊輪」。
只是北歐模式發展至今,還在持續改變中,依舊是個進行式。《經濟學人》分析,有三大力量讓北歐不斷調整,包括資源有限、全球化趨勢及社會多元化。近幾年調整方向是什麼呢?
修正一
預防福利吃垮未來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使北歐政府紛減少支出。瑞典將國債占GDP的比率,從1993年的70%一路降到2012年的37%。丹麥從2003年的57%降至47%。
2012年,芬蘭國債占GDP比率也只有53%。當其他先進國動輒破百之際,北歐四國表現優異。
看到部分國家已讓福利吃垮未來,北歐也持續對社會主義路線展開修正,往資本主義再靠攏一些。例如丹麥已經在2006年將領取年金年齡從65歲延後到67歲,2010年又將失業給付從四年減為兩年,並且廢除60歲的提早退休計畫。
修正二
鼓勵創新 因應景氣變局
其實不少北歐大企業也面臨經營困難。例如富豪汽車被中國吉利汽車併購,諾基亞被蘋果與三星超越。
諾基亞一度占芬蘭全國GDP的4%,當諾基亞陷入困境,芬蘭開始緊張,成立負責科技與創新的單位TEKES,年預算6億歐元,有300位工作人員。另成立創投公司Finnvera,並成立一些輔助機構,提供商業建議、人才及天使投資人,促成許多新創公司成立。
其中由諾基亞前員工出來成立的新公司就有300家,芬蘭政府開闢出芬蘭的矽谷Arctic Valley,讓新創公司落足,芬蘭人甚至說:「諾基亞的衰落是芬蘭最好的機會。」
例如發明憤怒鳥的Rovio是最成功的例子。芬蘭每年舉辦電玩嘉年華會,規模日漸壯大,必須租下芬蘭最大的冰上曲棍球場(可同時容納1萬3000人)做為會場。這使得愈來愈多年輕人帶著熱情創意和膽量進入這些新行業,愈來愈少人願意進像諾基亞這樣的大公司工作。
修正三
新移民衝擊 文化愈趨多元
北歐國家著重人道救援,向各國難民及移民伸出援手,這對社會及文化都帶來衝擊。
1965年,當時人口770萬的瑞典推出一個計畫,興建新房子,容納當時來自巴爾幹半島及希臘的人口,現在這些房子住著來自世界各國的難民。
有些城鎮甚至有八成是移民,難民失業率普遍很高,2∕3來自索馬利亞的孩童輟學,瑞典監獄中26%是外國人,四成的非歐洲移民屬於窮人,新移民融入社會困難,政府及社會和他們的關係很緊張。
台灣駐瑞典代表處凌家裕指出,他坐計程車很愛跟司機聊天,其中很多是伊拉克人,他有一次問一個司機,瑞典有多少伊拉克人?司機回答「24萬」,把他嚇一跳。現在還有很多敘利亞的難民跑到北歐,他到購物中心去逛街,看到很多阿拉伯及非洲人。街上到處是小吃攤販,賣中東的串燒肉及南歐的披薩。
按北歐模式,八成以上的成人必須工作,才能支應社會福利,但瑞典非歐洲移民只有51%有工作,瑞典公民的就業率為84%,沒有工作的移民將完全依賴北歐政府的救助。
但移民吃掉福利資源卻讓愈來愈多北歐人不樂意繳稅。高收入的歐洲人住在豪華的別墅,而窮移民則住在高樓層公寓。社會衝突因此在所難免。2011年,挪威人布維克槍殺77人,就是這種社會緊張造成的,被問到為什麼要這麼做?布維克回答:「我怕挪威變伊斯蘭國家。」
結合傳統與創新 文創產新貌
儘管移民帶來社會問題,但也帶來多元文化的刺激。愈來愈多人思考傳統文化的價值,並在傳統中放入創新的元素。
例如北歐是犯罪小說的世界領頭羊,來自瑞典的《龍紋身的女孩》(Dragon Tattoo)賣了5000萬本,渥蘭德系列(Wallander,男主角名)賣得更多。犯罪小說已被大量改編成電視、電影,賣到世界各國。有斯堪地納維亞血統的恐怖小說、電視影集、電影,相當發達,且能輸出,丹麥的影集「殺戮」(The Killing)及伯根(Borgen)版權賣到全世界。
過去北歐甚少對外輸出文創商品,像知名瑞典樂團ABBA這樣的例子很少。現在,瑞典的音樂產業相當發達,音樂製作人、作曲家已打入好萊塢,美國音樂排行榜百大歌曲,約有三分之一運用了瑞典的人才。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知名餐廳諾瑪(Noma),是世界公認頂尖的創新餐廳,連續三年獲得世界最佳餐廳榮譽,帶動鄰國進行飲食的文藝復興運動。
駐台丹麥商務辦事處季安昇曾帶太太到諾瑪用過餐,體會到諾瑪料理的味道層次很豐富,運用大量的當地食材,例如蘑菇、海草、花,做創新料理,結果有數十間餐廳模彷諾瑪,影響當地人飲食習慣。現在海邊、山林間經常看到本地人採拾野生食材,帶回家當晚餐材料。
北歐在世界的一方,澎湃、淋漓地往前進展。對照下,台灣多年來猶疑蹉跎,踟躕不前,對北歐也了解有限。
台灣駐丹麥、瑞典、芬蘭、挪威的各個代表處均表示,在這四國的台灣人都很少,每一國約只有100~300人,留學生數十人,其餘大多是嫁到當地的媳婦。台灣幾個品牌企業在當地有設分公司,但幾乎沒從台灣派人去,而是用當地人或與經銷商合作。
但或許北歐最值得台灣稱羡的,不是高福利、好生活,而是人民與政府間的信任和諧關係。北歐政府以廉潔、透明及效率著稱,對政府的信任度調查領先全球,人民認命繳稅、接納政府的各種新政策。
台灣駐丹麥代表處曾康寧開玩笑表示,有人說丹麥人「很笨」,政府說什麼都接受,前陣子丹麥政府為防止人民肥胖,祭出抽脂肪稅和糖稅的措施,丹麥人先是接受,但後來因為東西價格大漲,一年後廢止。「這在台灣早就全國皆罵了,」他說。
空轉的台灣,面臨政府與人民信任降到最低點的當前,看來,是可以向北歐國家學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