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是櫃買中心董事長李述德在參加《遠見》第10屆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時,和華人企業家深度接觸後的最大心得。「這幾年來,不管在制度、法規、心態都開放許多,而華人企業家之間合作的可能性,也愈來愈開放,」李述德笑著說。
其實,李述德自己的心態就很開放。不管面對企業家還是一般投資大眾,他從不諱言,「我是來服務你的。」
2012年初,甫於內閣總辭時卸下財政部長一職,並在8月接任櫃買中心董事長的李述德,離開公職後的第一份新工作,是擔任投資者與資本市場的中介者。不管是擔任部長,或董事長,李述德始終不改「為民興利」理念。屢新後,便著手掀起興櫃潮。
景氣差 更要善用資源與專業
光自2012年9~11月間,就有17家企業興櫃,包括雄獅旅行社、阿瘦皮鞋,生技業則有因華生技、柏登生醫等掛牌。唱片公司華研,更是繼文創通路龍頭誠品於年初上櫃後,成為文創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成功新樣板。連霹靂布袋戲也準備申請IPO(初次公開發行),預計2014年掛牌上櫃。
在上任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內,便能達到這些成就,並非易事。由於時值全球政經局勢多空交錯,尤其是美國大選完後隨即面臨財政懸崖,歐亞股市欲振乏力,輿論對2013年的資本市場根本不抱樂觀期望。
大環境不好,李述德認為更要善用資源與專業創造機會。他引用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金特(Thomas J. Sargent)的「預期理性」理論說明。當年美國政府與社會大眾預知二戰後極可能出現超級通膨,因而全民撙節嚴陣以待,結果反而抑制物價。歷史經驗讓樂觀務實的李述德認為,不要埋怨手上沒有什麼,而是要看已經有了什麼,「知福、惜福,才能造福。」
他指出,今年台灣資本市場雖受國際景氣影響,集中市場量能萎縮,但櫃買中心卻是掛牌、上興櫃,一片熱鬧滾滾。櫃買市場較證交所規模小,交易量每日僅百億左右,但債券市場每天交易量卻有2000億~3000億,其他如權證、衍生性金融產品也有幾十億的日交易量。
「資金流動反映了產業的動能,每天看到這麼龐大、這麼活絡的資金流,實在不需對未來太悲觀,」他說。
檢視企業財務 評估潛力
景氣低迷,讓李述德更要求具輔導性質的櫃買中心強化金融監理,包括要求上櫃企業的交易資訊更透明,交易機制更公平、交易工具更便捷、市場更多元化,因為「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因此,他會要求檢視企業財務是否健全、生產過程是否環保、產業鏈是否完整、經濟規模有無潛力、是否永續經營等,而不是為了上市櫃而上市櫃。
以近來最熱門的文創產業為例,李述德看得比業者更深遠。「產業要永續經營,不能唱一天歌、演一齣戲就沒了,」李述德分析,許多文創業者還停留在微型階段。但華研旗下擁有S.H.E.、林宥嘉等知名歌手,是個能產出內容、產品、通路,產業鏈完整的文創型公司,上市後發展更大。另一個新星霹靂布袋戲,不但已建構出一套自給自足的影視供應鏈,還在亞洲有龐大的死忠粉絲,因而也相當看好上市櫃後的企業續航力。
其實企業在公開市場募資上市櫃,也是將被動的儲蓄性資本,轉換為主動的生產性資本。因此上市櫃還具有引進資本、帶動所得、創造就業的延伸效益。「上市櫃之後就是社會大眾的,要對投資大眾負責,」李述德不忘提醒企業社會責任。
做籌資者與投資者的平台
現在這些新想法與新作法,甚至也都融入到櫃買中心的新裝潢中,時時提醒同仁。現在來到櫃買中心,便可注意到多了一些和以往不一樣的新巧思。電梯按鈕旁掛上幾幅小標語「提供優質服務;建構效率平台」「深耕台灣、連結亞太、布局金融」。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些都是有「點子王」之稱的李述德想出來的,用來隨時提醒同仁。
在李述德自己的辦公室裡,更是高高掛起兩幅大對聯,書寫著「企業籌資更便捷;大眾投資更穩當」。這是他重新定義櫃買中心的定位後,對自己的新期許。
「櫃買中心同時面對兩種需求,因業務擴張而需要籌資的企業,和有理財需求的投資大眾,」他明確指出,櫃買中心的工作就是將兩者接軌,創造更健全的平台,讓更多人用公平合理的方法賺到更多錢。即便在不景氣的年代,只要方法正確、目標明確,李述德所帶起的興櫃潮仍將熱鬧滾滾,延續到2013年。
證券櫃檯買賣中心
董事長:李述德
1988年由證券商業同業公會籌辦
1994年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確定其法律地位,以公益性財團法人組織來推動櫃檯買賣市場發展,負責台灣產業興櫃、上櫃審查、監理、交易及債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