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0年代伊始,台灣社會風波迭起。台塑赴大陸投資設廠的意向在一月尾披露於報端後,已是個熱門話題;四月初台塑和大陸達成協議,決定斥資七十多億美元在廈門海滄特區建石化聯合企業,更形成強烈的衝擊。
從各界的反應來看,偏重於政治和社會的考慮居多。討論台塑外移對島內經濟負面影響的雖不乏人,如可能增加台灣失業、有損島內產業技術升等之類,但這畢竟較容易評判。經濟發展理論早已揭明,一國經濟開發成熟到一定階段,對外投資是其生產進一步擴展的自然趨向,無論對投資者和對投資地區,乃至世界經濟都是利大於弊。事實上,台塑的外移有可能為更有效地配置勞力,提升產業結構創造空間。
因而,純經濟利益得失的計較不是台塑應否向大陸投資的討論中心。但是在檢討其政治社會影響時,仍存在一種傾向,把台灣和大陸看作為對立的兩極,在進行零和博奕;台塑外移,台灣失去一廠,大陸得到一廠,此消彼長,大陸淨得兩分。雖然這個思維模式四十年來在台海兩岸都居支配地位,可是畢竟已經落伍。
誰是實際得益者
台灣近年來已步入多元民主社會,政府也漸漸成為各種政治力量妥協的產物。以政府統攝經濟、宰制企業運作和發展方略的權威也在消褪。另一方面,大陸歷劫於文革,特別是開放十年後的今天,中共政府對社會各種資源的壟斷也遠不如昔。私有經濟的崛起和地區經濟勢力的膨脹,正在和中共集權相抗擷。而在世界信息衝擊下,大陸人民的觀念與社會主義體系異離也是不容忽視的。
在多元化的進程中,政府既然不再是社會獨斷獨行的唯一權威,那麼用兩岸政權此消彼長的立場來考量民間的任何交易,其片面性就很明顯。我們因此有必要分析近期以及長期的實際得益者。
從大陸來看,當局急切地希望吸引台資企業。大陸頒布對台資二十一項優惠措施,台塑這次所得到特殊優遇的承諾和大陸甘願承受通貨膨脹的壓力,以及挪用緊俏資金向台塑提供五十億美元價值的貸款,並幫助建造基礎設施,都說明這點。
中共也許可以網羅到台塑這樣的大魚,來向國內人民顯示其政策的成功,並能進一步加強統戰的攻勢,可是它並非沒有代價。
首先,台塑在廈門的企業將成為一個樣板,昭示私有經濟在台灣的成功經驗也符合大陸的國情。李鵬政府目前正設法為大國營企業鼓氣,重建信心,欲以它們為核心,增加中央政府的實力,來重整和擴大中央計畫經濟。大陸和台塑新建廠同類的燕山石化總廠和上海石化總廠都是國營企業中績效名列前十名者,但均非台塑對手。筆者曾經當面請王永慶作一比較,他對大陸石化企業效率的評價是「十分可憐」,大有不在話下之慨。
善意緩衝地帶
台灣的成功經驗若僅靠文字宣傳、探親言傳,或小商人零敲碎打式的在大陸的經營,說服力未必顯著。重量級企業如台塑者的直接示範,將使中共所謂社會主義優越的謊言以及國情之類的託詞無所遁形。
其次,台塑管理方法和觀念也將更易添入大陸,有助於在大陸形成市場規範和公平競爭的意識;這些觀念的培植對社會主義公有制行將傾圮的大陸將是不可或缺的。再則,台塑在福建建廠,不但能和該省的經濟利益息息相通,也能建立當地人民的善意。把這個地區轉變成一個緩衝地帶,至少能減弱中共日後以武力犯台的威脅,或牽制其可能的軍事行動。扶植和壯大大陸的區域經濟勢力,對大陸走向多元社會是極具戰略意義的事。
大陸有別於蘇聯,在民族及宗教問題上都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抗衡中央集權,所以地區的不平衡發展將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再言之,中共歡迎台塑前往建廠,並給予特殊優惠,但它寄希望於台塑的卻未必能如願以償。
從戰略的眼光,台灣應該鼓勵,起碼允許台塑前往大陸開拓。有人表示遺憾,以為台塑不如向其他東南亞地區投資更好。殊不知在印尼、大馬等地投資,除擴大台灣經濟發展空間和賺取利潤之外,對減低大陸武力攻擊台灣並無幫助。台灣在大陸的工商企業卻能幫助增強地方力量,建立民間善緣,形成緩衝地帶,從而使中共準備和發動一場總體戰爭來攻占台灣的代價,大得難以忍受。因此,王永慶說其他條件相仿時,應先考慮向大陸投資是很有見地的。
不少人持頗極端的看法,認為在大陸建廠無異於資共。可是從大陸一元社會正處於崩解狀態的角度來分析,中共既不能獨占台資的好處,也不會獨擋它的壞處。中共還是有能力把外界經濟制裁的後果轉嫁給大陸人民的。因此,與大陸有經濟交往者是否應該受到道義譴責就不那麼簡單明瞭。我們起碼應該先在大陸做直接和客觀的民意調查,因為道義的譴責正是以大陸人民的利益為前提的。
菲律賓、印尼比台灣好?
台塑王永慶在申訴去大陸設廠的原由時,再三強調是迫於台灣投資環境的空前惡化。筆者去夏訪台時,曾聽到不少人談及對台灣發展環境的憂慮,和對公權力不振的失望。實際上,影響台灣的兩大因素--發展空間狹小和大陸武力攻擊的威脅,在近年內並沒有明顯惡化。相反的,大陸的開放減低了它的侵略傾向,對台灣的經濟繁榮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可是人們的心理卻發生了劇變。經濟上的驟富使人們煥發出消費和炫耀錢財的衝動,更煽起儘速致富的渴念。勤儉耐勞的風氣大挫,而短視僥倖的行為大熾。
政治開禁所帶來的對民主的期望,因為僵固的陳舊體制而頻遭挫折,加上過去遺留下來的宿怨,匯成一股戾氣,在政客們的呼喚徵引下往來衝盪。人們也似乎淡忘了往昔同舟一命的謹慎,常為謀求一己目的之即刻實現,不惜合力搖船,彷彿覆舟的危險是那麼遙遠。政府則由於官員因循以及黑白道沆瀣朋比,公權力大為削弱。
層出不窮的脫序現象雖已日益引起人們的不安,但要改變上述趨勢,則非由事變提供契機不可。如果王永慶率台塑移向大陸事件能幫助創造這種契機,台灣未嘗不能由此得福。
王永慶曾告訴筆者,目前廈門的投資環境優於菲律賓、印尼,而後者又勝於台灣,筆者聽了頗感驚詫,相信在台朝野人士的感觸會更深刻。中共的翻雲覆雨舉世罕有其匹;「六四」之後形勢更加脆弱;菲律賓、印尼等地社會動盪,政局更迭亦是海外皆知的,為何反優於經濟繁盛、政局正趨昌明的台灣投資環境呢?
肥鵝與瘦狼
早在台塑之先,許多小企業甘冒法禁渡海創業,並未引起充分重視;現在台塑做為台灣規模最大、經營完善的私人企業也犯難出走,政府如果仍不能妥善因應,則難免大出血的後果。
目前台灣移民潮又方興未艾,雖然能被移民國接納,最終移民有成的究竟是少數,但這對台灣中產階級以至於全體人民士氣的腐蝕是很大的。政府如不能作長期規畫,吸引人們安居樂業,則台灣前景危矣。
因此台灣政府從長程看,有可能成為台塑外移的主要受益者。就短程言,因為牽涉到的不確定因素很多,島內矛盾的錯綜複雜,要求政府在近期內果決明快地制定大陸政策,並雷厲風行地付諸實施,是不現實的。政府倒不如退而扮演顧問角色,收集分析信息,以供國際投資者利用,增加他們到海外,尤其是到大陸投資成功的機率。或許台塑到大陸開拓是政府收集信息、汲取經驗教訓的途徑之一;更進一步,它將為政府日後制定合理之大陸政策提供一些依據。
至於台塑自身又能得到什麼好處呢?謀求雇員股東的利益,而在市場規範下追逐最大利潤是企業的本質,自不待言。王永慶比喻:「到大陸設廠,是抱一隻瘦鵝來養,容易養肥。」問題是,養肥了的鵝歸誰?王永慶頗有信心:「回歸台灣。」雖然肥鵝會被中共攫奪的風險永遠不能排除,但至少台塑的經驗可以避免肥牛肥羊再被攫奪的危險。或曰,台塑此舉養的不是肥鵝,倒可能是養肥一頭瘦狼,這種擔心並非完全沒有根據。但如果台塑同時也在養肥打狼的獵人的話,還是值得一試的。
(孫滌為大陸留美學人,任教於緬因大學經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