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名副總統,三月間有國民黨的「家變」,為了提名行政院長,四月間又有台灣的政潮。三月到四月,只有一個月的時間,社會怎能經得起連番的折騰?人心又怎麼受得了如斯的衝擊?西方有句話:「歷史本身並不重演,是笨人重演了歷史。」
對於府院之爭,一般人如對李登輝總統有所建言,可能被畫為「非主流派」,認為是支持李煥院長。政府中人,基於歷史淵源或利害關係,也許有不同的立場,社會上對於兩位李先生,應不會有什麼偏愛。大家為政局安定和國家前途著想,對李總統的決策方式和統御技巧,不免有些擔心。
總統府發言人邱進益在首次記者會中指出,依據憲法的授權,總統不是虛位元首。這話自然不錯,可是依據憲法其他條文的規範,總統的職權也有其限制。李總統四月二十日邀請工商領袖「馬拉松夜宴」,次日新聞報導說,對與會人士關切的治安惡化問題,李總統承諾,如果任何一位企業家受到不法分子的威脅,都可以打電話給他,他一定會幫工商界處理。事隔甚久,未見總統府對這項報導有所澄清或更正,可見是正確的。舉此一例,即知李總統並未明瞭或把握自己職權的分際。
民主政治無人能擋
五月三日、四日,李總統分批接見立法委員,先是說軍事、外交是總統的職權,後又說大陸政策由總統決定。實際上還不僅如此,行政院要開全國經濟會議,總統府有意見。李總統直接召見教育部長毛高文,延長國教案即告擱置。在憲法中有關政治體制問題未釐清前,總統既為國家元首,只要他願意,就無事不可管了。外界對李總統攬權獨斷的批評,也許不是厚誣。
前些時輿論界討論李總統直接插手外交政策和人事時,有關人士指出:「類似例子在李總統之前也經常發生,不足為奇。」言外之意,極為明顯。
「大將軍」組閣
大家當然都知道,蔣經國總統從前也有這樣的作風。蔣氏父子兩代都是強人,都曾專權獨斷,歷史自會有公評。但是經國先生晚年顯然知道時代變了,環境變了,潮流也變了,注意到自己的歷史地位,所以大開大闔,才有一連串推進民主憲政的措施。這些事,歷史也會給他評價。
經國先生謝世,標幟強人時代的結束,國人民主意識高漲,民主政治之必須實行,有如江河之東去,已無人能夠阻擋。「勢之順者,即理之當然」,李總統居於歷史上這樣一個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允宜以身作則,並建立制度,把國家塑造成民主的國家,給自己留下民主總統的紀錄。除此之外,看不出還有什麼更好的選擇。
三月的「家變」,由於八大老的斡旋而「整合」。四月的政潮,卻並未因提名郝柏村組閣而完全平息。從短期來看,郝氏需要社會的接受;從長期來看,端視李總統與他的分工與合作。
郝氏之被提名,社會一片驚愕。在野黨、知識分子、青年和中產階級裡的一些人,對他的軍人背景不免疑慮,擔心他的強勢作為,會導致軍人干政,使我們的民主進程受阻。這種顧慮,並非全無道理。
中華民國建國,在北伐成功之後,軍閥形成割據,以後有抗日、剿共、干戈迄未止歇,軍人勢力自然隨之膨脹。中央政府遷台後,兩位蔣總統斷然作懲前毖後之措置,高級軍事首長施行職期調任,使軍人無從擁兵自重,而且限制軍人的發言及其影響力僅能及於軍事,不得過問政治。
四十年來的台灣,能有今天的繁榮進步,因素固然很多,但對照菲律賓等國家來看,中華民國軍人不干預政治,恐怕是極重要原因之一。如今李總統忽然提一位「大將軍」組閣,難怪社會要嚇一跳。
不過軍人從政未必就會干政。以今天台灣政情、人心、輿論和郝氏個人作風來觀察,由他組閣而演變成軍人獨裁的機會並不大,理由有三:
第一、我們國家憲政體制尚未畫分清楚,總統有很大的權限,行政院長並非可為所欲為。
第二、蔣故總統經國謝世後,國家在強人領導下數十年,忽焉群龍無首,而又內有隱憂,外有強敵,真可說是危疑震撼之秋,郝柏村時任參謀總長,若有「不臣之心」,應是機會,但是他立即率領三軍總司令,到總統府向繼任的李總統宣誓效忠。外人看起來或不無「封建」色彩,但在那時,穩定社會、安撫人心,實有必要。之後他接受「遠見」雜誌訪問,聲言他對捍衛國家有高度的「企圖心」,但對政治沒有「野心」,其表明心跡的用意,是很明顯的。
年來有些報紙雜誌,對軍中問題之報導、對郝柏村個人之批評,有些十分尖刻,郝氏並未用槍桿子來對付。而他調任國防部長後,在立法院接受質詢,與在野黨議員溝通,也頗能調適自制。從這些地方看來,他並非是全無民主修養的人。
第三、依據憲法規定,行政院向立法院負責,而今天台灣民主意識高漲,不管是多麼強勢軍人背景的閣揆,在國會的制衡下,也沒有辦法囂張獨裁。
府院關係令人擔心
只要執政黨疏導得法,郝柏村得到立法院同意應無問題。而民間「望治心切」,一般人大概也可以「姑且一試」的心情來接受。倒是李總統將來與他的合作關係,頗令人擔心。
學界一再討論,我國的政體究竟是總統制還是內閣制?根據憲法所訂行政院向立法院負責的精神,依照有權應有責的慣例,也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多數人主張應為內閣制。
但是憲法對總統也有極大的授權,李總統既為國家元首,又為執政黨主席,今後與行政院長間的分工關係,就極為微妙。李、郝兩氏都是個性強而又在工作上有主導傾向的人,未來是否能嚴守各自分際,而又能「肝膽相照」,想想李內閣的前車之鑑,誠令人不能完全放心。
趕快「改邪歸正」
蔣經國先生謝世後,台灣在轉型期的過程中,問題愈來愈多。公權力不彰、社會秩序紊亂、經濟成長停滯,於是資金外流、企業家出走、移民人數日多,尤其這大半年來,因為政治上的紛擾,政府施政幾乎停擺,影響尤大。
現在新總統要就職,新內閣要成立,是再出發的開始,請執政黨的內部不要再有政潮;請民進黨嚴格監督國民黨,但也要給它做事的機會;請學生們自制;請沈默的大多數勇於表示意見,發揮力量;大家都不要再爭,不要再吵,趕快定下心來,做點正經事。再不「改邪歸正」,國家的困難就會更多。
歷史本身並不重演,我們要能創造新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