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學校金字招牌、研究能量,加上靠近竹科的地緣優勢,清華大學做產學合作的機會一直不虞匱乏。在高教中心最新的產學合作評鑑中,清大在「產學合作成效廣泛程度」上,名列國立大學第三名,僅次成大與台大。
在產學成果—智財收入與專利獲證數上,清大近年也有顯著成長。清大產學合作營運總中心組員鍾月娟表示,民國97年清大智財收入約新台幣2000萬,100年已經達3900萬元,專利獲證數也由97年的52件,躍升為100年的112件。
「清大的產學合作主要是以技術開發為主,」鍾月娟表示,廠商有需要會找學校幫忙。產學合作營運總中心也肩負育成工作,協助新創企業在技術、財務、媒合上的需要。
清大與工研院合作U-Spin(產學研究商品化與創業之研究)及I-Spin(綠能源技術、資通訊科技與服務之商品化)計畫,即是由產學營運總中心下轄的育成中心承接。負責執行該計畫的清大科管院博士後研究員范賢娟表示,該計畫主要是前工研院長史欽泰,在接下清大科管院長一職後,有感於清大學術能量充沛,但成果多只是論文,對社會沒有太大幫助,於是希望延續工研院模式,用計畫促成學生創業。
目前第一期的U-spin計畫已經衍生出兆心科技、厚翼科技等創業團隊。第二期的I-Spin計畫則結合科管所、服務科學所、資工所等十多位老師及學生,分成「IP電視」「節能環保」「英語網路學習」三個主題進行研究。最特別的是,學校安排了清大校友、聯訊創投共同創辦人鄭志凱,就計畫階段性成果定期給予評論建議。「學生因此能更了解業界的想法,同時與不同系所的人激盪創意火花,」范賢娟說。
清大資訊工程所碩三 林昱豪
業界強調快、狠、準 與學界求完美不同
「產學合作讓我深刻體會,學界與業界重視的東西有多大的不同,」身材瘦高、一副典型「資工人」模樣的清大資工所研究生林昱豪意味深長地說。
技術長提問 教授答不出來
因為實驗室與業界互動密切,林昱豪自碩一開始就有許多接觸產學合作的機會,其中,與科技大廠合作、嘗試將電子書維基百科化的計畫,是他非常難忘的經驗。 計畫的內容環繞在電子書技術的優化上,比方加入加密防盜功能、進行內容加值等。林昱豪負責的工作就是寫程式,讓電子書內的關鍵字能連到維基百科,此外,每個月還要到企業辦公室報告進度。
這次的產學合作,讓林昱豪見識到業界「不假辭色」的一面。他回憶,有次該企業的技術長來聽團隊的報告,沒想到第一個教授上台,就被技術長釘得滿頭包。「技術長連珠砲式的問,『這技術有沒有前瞻性?算不算是game changer technology(能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五年後別人是否能做得出來?』讓教授一時下不了台,」林昱豪回憶。
輪到另一個做加密技術的教授上台報告,技術長更直率的說「防盜加密真的重要嗎?一本電子書沒多少錢,被偷也沒什麼關係吧!」讓現場氣氛瞬間冷凝。這個「震撼教育」讓林昱豪深刻體會,當業界主動與學界合作,其實抱了非常高的期望,甚至希望學界能做出「殺手級應用」,但是現實不一定能做到。
平日與廠商進行報告,也讓林昱豪體會學界與業界要求不同。「學界求完美,為了效果好,可以一個細節做三天,但在業界不可能給你那麼多時間,根本等不及!」林昱豪對業界視時間為金錢、講求效率的一面印象深刻。
產學合作經驗 成求職利器
另外,業界對使用者需求的高度重視,也遠遠超越學界的預期。林昱豪回憶,在學校寫程式總是難免有bug,一般也不會認為過於嚴重,但是業界重視系統穩定性,對bug的容忍度非常低。
而兩者對查詢結果的重視面向也迥異,「學界重視查詢完整度,會整個資料庫搜尋,結果往往花費很多時間,業界則是強調最好一、二秒就能查到,因此會切割資料庫,把常用的部分拉出來處理,」林昱豪認為,與業界互動、不閉門造車,對使用者的需求才能有更深體會。
寫程式對資工所學生而言是家常便飯,但產學合作讓林昱豪的專業訓練更為寬廣。他表示,在學校做實驗很少重視使用者介面,但在做產學案時常要架系統,對於介面呈現也十分要求,讓他能加強過去忽略的能力。
除了能增進專業能力,產學合作的經驗,對求職也有一定幫助。今年即將畢業的林昱豪表示,他去多家公司面試,面試官都對產學合作的內容深感興趣,希望能多了解他做的內容。而有了產學合作經驗,回答問題時也更能侃侃而談,與從未與業界接觸的研究生相比是一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