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6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率領主管搭乘私人專機到印尼考察,這則消息被當地媒體披露後,隨即在僑界、台商圈引起騷動。
「鴻海具有指標性意義,連郭台銘都看上印尼,代表印尼有發展潛力,」當地知名手機業者Wellcomm公司的董事長李其倫說。
其實,早在郭台銘給予關愛眼神之前,印尼一直都是台商海外投資金額最多的國家之一。
根據印尼投資委員會(BKPM)統計,從1967至2011年底,台灣在印尼累計投資案件達1440件,總金額近146億美元,為印尼第9大外人投資國。
台商的投資項目集中在鞋業、紡織成衣、金屬製品、農業、化工、木材加工、家具、紙業與金融業。而且有不少大企業,如台南企業、寶成、聚陽、豐泰、三陽、南亞、宏碁、華碩、中國信託、統一、長榮貨櫃、麗嬰房、永豐餘等。
1990年代,中國的磁吸效應、1997亞洲金融風暴,以及1998年5月印尼排華運動後,大批華人與部分台商選擇遷離,導致當地產業幾乎空洞化。
經濟改革成功,不怕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
2004年,蘇希洛當選總統後,實施一連串經濟改革措施,對外招商引資,才逐漸帶來出色的經濟表現。甚至連2008年全球被金融風暴籠罩時,印尼都不受波及,2010年經濟成長率還維持在6.2%,2011年更增加到6.46%,創下1996年來的新高紀錄,成為東協之冠。
當今年各國受歐債危機衝擊,導致經濟成長衰退時,印尼仍不動如山,第二季經濟成長率還維持在6.4%的高點,甚至排名G20成員國首位。外匯存底也從2010年1月31日的510億美元,增加至去年底的1101億美元。
其實印尼堪稱是東南亞國家中的一艘大型航空母艦。擁有全球第四大、2.44億人口的市場,同時也是東協最大的經濟體與零售市場。
種種數據都顯示出印尼的爆發力。代表消費力的平均國民所得,從2004年起,以倍數增加至2008年的2212美元,2011年更突破3000元大關,為3509美元。2011年底AC Nielsen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印尼甚至在56個國家地區中排名第二。讓各國品牌都看上了印尼的內需消費力。
根據世界主要經濟體發展歷程來看,當國民所得超過3000美元時,購買力就會急速向上攀升。而且,印尼經濟成長主要依靠國內消費,占GDP比重達七成,「貿易依存度低,增添印尼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保德信亞太基金經理人羅暐程說,就算歐美人不買印尼產品,靠自己市場,印尼就可以活下來。
「甚至對比歐債國家,過去十年印尼的債務比,還從93%降至2010年的26.7%,是G20中唯一負債比下降的國家,」前雅加達台灣貿易中心主任、任期達10年半的陳廣哲分析。
近年遍地是黃金,勞力成本低、內需市場大
現在,風水輪流轉。早期遠離的業者又開始青睞印尼。台商、韓商、日商不斷到印尼考察,每星期都有人找李其倫,希望販賣3C產品。曾經到台灣念書的他指出,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印尼幾乎停滯發展十年,現在剛起飛,到處都是機會。
總計這兩年新進入印尼的台商有清祿鞋業、台升家具、燦坤3C、華美電子、趨勢科技、南港鞋業等。有人看上充沛的廉價勞工,因為印尼已逐漸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
根據貿協比較全球主要鞋廠的工資成本發現,印尼每小時人工成本約1至1.2美元,幾乎是最便宜的國家之一,而且勞力充沛,成為外商遷廠的主要選擇地。例如全球第一大鞋廠寶成,印尼廠產能就占全球總產能1∕7,雇用員工多達9萬多名。
另外,燦坤、趨勢科技則看上消費市場。趨勢不僅拓展政府部門、金融業的防毒軟體市場,更鎖定廣大消費群;而燦坤不僅將廈門的部分生產線移到印尼,更積極設立門市通路,搶占消費市場。
剛從印尼考察回國的外貿協會市場研究處專員藍科銘指出,印尼人天性樂觀,沒有存錢習慣,很多人是賺多少花多少的月光族,只要月薪200萬印尼盾(約台幣6337元),就可以辦信用卡,刷卡分期消費很流行。大雅加達地區就有超過150個大大小小商場,每天人潮川流不息。
燦坤第一個雅加達店就位於離市中心60公里的郊外,初期是以平價小家電等民生用品為主。燦坤也誇下海口,希望二、三年內成為印尼的家電通路王,目前正加緊覓點與訓練人才中。
台灣製造業轉攻內需,鴻海也不落人後
不只燦坤,台灣最大的製造業者鴻海也看上內需商機。鴻海發言人邢治平證實鴻海已經決定到印尼投資。他指出,印尼一年必須花10多億美元進口手機,由於鴻海具備在大陸製造手機的背景,印尼政府引進鴻海投資,主要為進行「進口替代」,讓有製造能力的人到印尼,生產手機與電子產品在當地銷售。
預計今年底前設立第一間智慧型手機廠,「滿足內需市場,協助印尼產業結構調整,藉此延伸台灣實力,成就另一個台灣之光,」邢治平說。
不過要提醒業者內需市場常常看得到卻吃不到。尤其台灣業者大多擅長代工製造,並不熟悉零售業,該如何切入?被稱為「印尼通」的陳廣哲建議,可以從機械、車輛零配件、汽機車維修廠、ICT、3C產品、餐飲連鎖加盟、才藝∕語文補教業、婚紗攝影等領域著手。最好能透過參展、貿易訪問團,建立銷售與服務管道,並善用經濟部、外貿協會的資源,借力使力。
大型企業可選擇直接切入,砸大錢強力行銷,建立品牌知名度。不過台灣多屬中小企業,雅加達台灣貿易中心主任林立凱建議,初期還是先顧好加工出口的生意,扎穩根基後,再逐步轉向內需,試賣產品,測試當地民眾接受度。
有一位做桌巾外銷的台商就在站穩出口事業後,才局部生產平價桌巾,試探當地市場水溫,如果消費者反應好,再大量生產出售。
另外一種模式是與印尼客戶合資設廠,降低製作成本,並運用當地人脈,建立零售通路。有一位在大陸設廠的林姓台商原先是供貨給印尼的手機業者,最近因為大陸工資上漲又缺工,乾脆找印尼客戶合資設廠,拓展內銷生意。
李其倫認為,合資是進軍印尼市場的好途徑之一。這一、兩年,他的供貨廠商就頻頻詢問他合資的意願。「想要做印尼人的生意,最好跟本地人合作,」他說出其中原委,因為印尼八成為回教徒,風俗民情與台灣迥異,外人不懂當地消費習慣與通路,很難切入。
不過台灣仍有競爭優勢,產業鏈完整,工廠管理、服務業水平都領先印尼。李其倫就是運用當初在台灣念書的經驗在印尼賺大錢。他說,台灣經驗讓他預知下一步的發展,批發、通路該如何做。
投資印尼陷阱多,沒牽線人恐要付學費
不過印尼投資環境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基礎設施不佳、貸款利率偏高、勞工法嚴苛、產業鏈不完備、地震等天災多,而且印尼的行政效率與改革速度不夠快,立法與司法制度均還有待改善。
李其倫特別提醒,印尼是高度地方自治的國家,各級政府習慣擴權,苛捐雜稅,例如外商購買土地更改地籍、申請內銷牌照、開店,經中央批准後,還要不同層級的地方政府核准,所以從縣長到村長都要打通關節才能完成。「到印尼投資,一定要有牽線人,外商幾乎都要付學費學經驗,」他說明。
尤其在各界搶攻內需商機後,已造成一店難求。想快速擴點的燦坤就面臨找不到店面的窘境。
供不應求也導致工業用地上漲。「三年來1平方公尺從50美元漲到150美元,」陳廣哲說,印尼地產停滯十年之久,從2009年下半年才開始復甦,僅管地價上漲,投資成本還是比大陸便宜。
李其倫以親身經驗說明地價上漲趨勢。兩年半前,他在離雅加達市中心車程半小時的郊區買地,1平方公尺為300美元,現在漲到900美元,投資報酬達三倍。
印尼雖然存在部分投資困境,世界銀行仍預測印尼2012年經濟成長率為6.3%,總統蘇希洛也立下目標,加速改革與興建基礎設施,希望2013年成長率能維持在7%~8%,到2014年GDP增加至1兆美元,於2025年達到前十大經濟體的目標。
2025年前,印尼躋身全球前十大經濟體
陳廣哲以十多年的研究心得指出,台商應該加強開發印尼市場,因為印尼擁有進可攻(出口),退可守(內需市場)。不僅蘊藏豐富天然資源、低廉且充沛的勞力,而且規模夠大、距離台灣近。加上華人多、文化差異小,不管是台灣的A咖、B咖、C咖,都有機會做池塘裡的大魚。
最近常接待台灣團的駐印尼台北經貿代表處經濟組長蔡允中說,有不少台商五年前就到印尼考察,五年後的今天又來了,「我告訴他們,不要再走馬看花,不然五年後,你還會再回來,屆時利基已逐漸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