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滿27歲的陳敬安,個子瘦高、頭髮偏短,看上去貌不驚人,就和路人一樣,平凡地讓你不會留下印象。
讓陳敬安暴紅的原因,是今年母親節前夕,媒體紛紛以「好熱血的青年」「年捐3∕4做公益」「小人物大善行」為標題,報導他的行善故事。
因為他一次捐出50萬元給台南市北區的家扶中心,為表感謝,家扶特地替他辦了一個慶生會,吸引不少媒體上門,才讓大家發現,儘管抱怨社會的年輕人很多,但是台灣還是有熱心公益的感人青年。
台南市北區家扶中心主任周明泉贊許,陳敬安很能體會弱勢家庭孩子的困境。更可貴的是,即便他年紀輕輕便收入可觀,卻維持簡樸的生活。
年紀輕輕賺百萬,生活卻極簡樸
中山大學外文系畢業,在補習業打滾多年,陳敬安已是一位英文名師,現任職於台南、高雄一帶英文補教班,年收入超過200萬。但他每年捐給各慈善單位的善款卻超過150萬元,幾乎是年收入的3∕4。
如此收入水平,在南部應可擠入上流社會,但陳敬安依舊保有簡樸的生活習慣。平日開銷除了每月約2.5萬的持家費,支付房貸、水電等,剩下就是來往台南、高雄的交通費,但他不買車,只搭火車、或坐朋友的便車。
審視他的造型,更完全搭不上「百萬新貴」的邊。最常見的打扮,就是用回收寶特瓶做的環保polo杉、牛仔褲、球鞋、用了多年的後背包,最稱頭的手表,還是學生送他的上榜感謝禮。
每次上課,他總帶個猶如啤酒杯大的環保杯當茶杯,他笑說,「這個很好用,裝的多,拿來吃泡麵也可以,」習慣吃素的他,每餐外食都控制在50元內,最常吃的是慈濟便當。
他也不在乎休假與否,每週只有週六早上沒課,但他還是逮住空檔寫書,或參加志工活動。平日最大娛樂,就是到住家附近的公園散步,因為不用花錢。
最近一次的消費衝動,是因小時候買不起心愛玩具,讓他決定到高雄市夢時代看玩具展,原本打算這次要買個過癮。結果逛完了,又打消念頭,「買回去,家裡又沒地方擺,不如省下來。」
單親家庭長大,17歲就攢錢持家
如果你以為這樣大手筆的樂捐,是因為陳敬安非富即貴,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他出身單親家庭,家境一點也不寬裕。
國二那年,父母離異,媽媽帶著他們兩兄弟,在新北市新莊生活,靠家庭代工的微薄收入,把兩兄弟拉拔長大。
陳敬安回想,「雖然買不起名牌,但我們的生活還過得去,」反而是媽媽每天工作的勤奮模樣,深刻影響了他。
為減輕媽媽負擔,陳敬安高二就開始在補習班打工。當同學下課後嚷著去打電玩、比誰的行頭更炫時,他便踏出經濟自主的第一步。
起初,他只是負責打雜、整理資料的工讀生,但因為英文程度好、手腳又勤快,班主任開始讓他當輔導老師、幫同學解題,後來甚至讓他上台當授課老師,形成高中生教高中生的有趣畫面。「當然,你必須準備充分,不能被問倒!」他回想。
打出名堂之後,念大二至今,陳敬安已出過10幾本英文參考書,現在還維持每年二至三本的出版量,讓自己又多出了一些版稅收入。
在補習業沉浸近10年,陳敬安看過許多暴富的補習名師,生活過得萎靡不振、日夜顛倒,還有人砸錢選民代,結果落得跑路下場。他任教的補習班也曾因經營不善,使他自己被積欠上百萬的薪水。
即便目睹不少亂象,他還是很執著這一行,「我很愛教學,因為教書可以幫忙很多人。」現在每個任教的班,他都會設立獎學金,鼓勵學生爭取好成績、培養對英文的興趣。
未來想做公益出版,幫助弱勢生
回想起來,陳敬安會投入慈善,是因高中時看到一則新聞,報導社會上有許多人生活在苦難中,促使他發願行善。那天,還是學生的他,立刻到世界展望會認養了一名非洲貧童,從此踏上公益之路。
他的慈善行動也未受限宗教,諸如世展、家扶等社福機構,他都維持長年的捐助習慣。八八水災時,他便捐款給家扶、募物資給世展、再加入慈濟志工幫忙救災。
教書則是他最大志業。最大的成就同樣來自於此,多年來,很多學生也受他影響,開始投入慈善、當志工。
課堂上,他還置入許多誘導學生的機制。例如英文單字philanthropist(慈善家),用拉丁字根拆解的話,就是指:有愛心(phil)的人(anthrop),「所以大家不必像比爾蓋茲一樣,捐那麼多錢。只要有愛人的能力,就是一位慈善家了!」他向學生解釋。
未來,他計畫成立一間以公益為目的的教科書出版社,幫助更多弱勢學生享用教育資源。陳敬安可說活出台灣年輕人的新價值典範。愛心也能是一輩子的志業。
愛心志業
收入可觀,卻維持簡樸生活
每餐控制50元內,娛樂是散步
影響學生,投入慈善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