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黃春明:為家計做遍百工,均成創作素材

累積專業的典範〉為創作5年不敢回老家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2-07-30

瀏覽數 27,300+

黃春明:為家計做遍百工,均成創作素材
 

本文出自 2012 / 8月號雜誌 年輕人憑什麼贏

他的作品,後來成為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浪潮的啟蒙,當年許多導演把他的作品改編成電影,如《兒子的大玩偶》《鑼》《莎喲娜拉.再見》《我愛瑪莉》等,被各界公認為當代最重要的鄉土小說家。

今年76歲,一頭飄亂白髮的黃春明,依舊精神充沛,習慣自己一人往來各地趕場,說起故事來眉飛色舞、肢體動作相當豐富,讓人很容易進入他的故事情境,跟著他的節奏一起歡笑、哭泣、或省思。難怪不少人都封他為「台灣最會說故事的歐吉桑」!

比起寫書賺錢、成名,黃春明更希望作品能感動人。有次在校園演講,一位女學生遞給他一封信,寫道自己曾想自殺,很令父母擔心,直到讀了他的小說,才卸下念頭。還有癌末病人,希望在臨終前見他一面,期盼他繼續創作觸發人心的小說。

在台北創作,5年不敢回家

然而,在創作道路上,黃春明的發跡不算順遂,他從21歲開始投稿,直到34歲才出版第一本個人小說集《兒子的大玩偶》。

民國55年,他舉家從宜蘭搬到台北,第一份工作在廣告公司,薪水只有1200元,光房租就600元。那時候他剛結婚、小孩才出生、父親又臥病在床,家裡負擔很大,曾有長達五、六年的時間,他都不敢回羅東老家,「因為付不起親友的紅白帖!」但家鄉親友總認為,在台北的他,應該過得比較好。

為了要貼補家計,他做過一堆工作,到電器行當學徒、廣播電台編輯、拍紀錄片、電影及兒童劇導演、編劇,而且還賣過飯包,他笑說自己從事過台灣最早的便當生意。

每晚下班後,他還不斷寫文章,投稿到各大報,希望賺點稿費。那時候,他們窩在寧夏路公廁後方、只有幾坪的狹小空間裡。後來他一共搬了七次家,才買了生平第一次房。

有一次小孩生病,為了到一位美國回來的醫生開的兒童醫院看病,他太太把家中的收音機、小孩周歲的金鎖片、還有電唱機全拿去賣掉,看一次病就花光了。

在那麼辛苦的環境下,他仍然堅持寫作。因為家裡太小了,所以他常跑到當時文藝青年聚集的明星咖啡屋寫稿,口袋有錢就點一份午餐,沒錢就點一杯咖啡,一直寫到晚上10點打烊才回家。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即便自己生活清苦,他與太太還是很有愛心。有天清早,黃春明聽到屋外有奇怪的聲音,原來是罹患腦麻痺的小孩喊肚子餓,他跟妻子在家裡東翻西找,好不容易才籌了幾塊錢,拿出去買飯給他吃。

不斷的努力工作與創作,黃春明一步步累積專業,也提升收入,更在文壇嶄露頭角。十多年前從職場退休前,最高月薪是12萬,剛好是第一分工作的100倍。而之前各式各樣的工作經驗,更成為創作時的豐富素材,讓他了解底層人物的心聲與生活樣貌。

教育要改革,豐富生活感知

從一無所有到台北打天下,黃春明對於時下的年輕人有哪些觀察呢?

黃春明分享,以前的人找工作,憑的是一身憨膽、不太會算計,大家都把老闆看成衣食父母,感激老闆提供機會、發薪水。

「但現在不少年輕人一天到晚換工作,就像感情可以隨時劈腿一樣!」他憂心,社會氣氛變得愈來愈機械化、功利化,每件事都習慣換成貨幣計算,找工作也可以跟消費商品一樣,愛換就換、不再需要珍惜。

而從小到大的教育訓練,都只要求年輕人考好試、顧好成績,卻忽略其他層面的文史體驗與生活教育。「我們為了追求物質的生活,犧牲了好多精神的東西,」黃春明擔憂,整個社會都沈溺在低級的感官享受,年輕人哪能不沈淪?

當然,大家不可能、也不需要要求年輕人回到以前貧苦的年代,黃春明認為,需要改革的是台灣的教育,才能改善更深層的積弊。

因此,過去20年來,他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兒童文學、戲劇、及社區營造,打算藉由推廣閱讀、生活教育、鄉土體驗的方法,豐富孩子的心智感受以及美學理解能力。

「不必抱怨年輕人,我們應該從源頭開始改變!」他說道。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