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肉粽與孤戀花
1949~1959年:反共文學、台語片夯、救國團成立
這段歷史是國民黨來台初期,日本人剛結束50年統治。政治上實施戒嚴及威權統治,強制人民說中文,國家機器介入百姓生活許多角落。直接影響當時的流行文化,從戲劇到文學,皆是為「反共抗俄」的崇高目標而創作。
在外部,美國因韓戰,派出第七艦隊巡防台灣海峽,開始對台灣提供經濟及軍事援助,可說是台灣文化受美國影響的開端。
為統整青年力量,1952年政府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規劃許多跨校營隊和服務活動,是今天四、五年級生年輕時的重要回憶。而團康活動中不可缺的土風舞,也在此時流行。
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薛平貴與王寶釧》,是二戰後首部台語片,在當時引起轟動,隨即更引發台語電影的風潮,到1981年最後一部《陳三五娘》,合計開創20多年的台語片浪潮。
當時青年的約會場所,包括迪化街的永樂座及國軍文藝中心。永樂座專門觀賞戲劇演出,國軍文藝中心則在1957年啟用,率先裝設冷氣,幾乎每天都有演出,造就京劇在台高峰。
同一時刻,留聲機和黑膠唱片開始進入台灣。這個年代本土青年的代表旋律,包括1949年由張邱東松寫的〈燒肉粽〉。反映二戰結束後的經濟蕭條、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描述民眾艱困的生活。但因寫到民生凋敝景象,隨即被政府列為禁歌。
自悲自歎歹命人,父母本來真疼痛
乎我讀冊幾落冬,出業頭路無半項~
欲做生意真困難,若無本錢做沒動,不正行為是不通,所以暫時做這款~
而周添旺作詞、楊三郎作曲、紀露霞主唱的〈孤戀花〉,創作於1952年。歌詞雖描寫少女懷春的心情,卻也反映出當時女性被看成男性附屬品,婚姻大事只能由他人決定的無奈,有再多相思苦只能暗藏心底。
風微微風微微∕孤單悶悶在池邊
水蓮花滿滿是∕靜靜等待露水滴
啊∕阮是思念郎君伊~
暗相思無講起∕要講驚兄心懷疑
月光暝∕月光暝∕夜夜思君到深更
心消瘦無元氣∕為君唱出斷腸詩
心內事無人知
1960~1969年:電視開播、武俠片興起、棒球熱狂燒
走過戰後復甦期,台灣經濟開始起飛,加工出口區接連成立,由美軍帶入的電台、嬉皮文化、搖滾樂、喇叭褲,是這時候的青年流行文化。類似嬉皮、搖滾樂的服裝風,高鞋底的「阿哥哥」鞋開始遍布街頭,時髦女性還搭配迷你裙、喇叭褲或露背裝。
1962年,台灣第一個電視頻道「台視」開播,隨後中視、華視陸續開台,電視正式進入台灣人的生活。青年收看紅極一時的楊麗花歌仔戲,取代出門看戲的戶外活動。
透過電視轉播,1968年台東紅葉少棒隊擊敗來訪的日本明星隊,傳遍街頭巷尾,正式掀起台灣的「國球熱」。隔年全台選出的金龍少棒隊,首次參加世界少棒賽一舉奪冠,開啟了台灣棒球的黃金年代。電影也出現獨特走勢,標榜寫實、不含不良訊息的健康電影開始發展,以李行的《蚵女》與《養鴨人家》為代表。
在外部,香港邵氏公司開始製作新型態的武俠片,在台播映《龍門客棧》締造絕佳票房,讓武俠、功夫、武打類型,成為台灣電影市場主流。
這個年代,「自由戀愛」的風氣開始興起。由周添旺作詞、郭芝苑譜曲的《心內事無人知》,為其代表。描述當女生好不容易可選擇意中人時,卻也開始出現該選哪個如意郎君的困擾。
心內的事嘸人通知影,對阮求愛同時二個兄,一個對著事業真打拚,一個英俊有錢有名聲。二個攏是真心對待,阮門當戶對得意的郎君,給阮心內想著又茅盾,應該怎樣心頭亂紛紛~逐漸地,國語歌開始蔚為主流。如1969年出道的鄧麗君,即在後來紅遍大街小巷,甚至遠及對岸與日本。
龍的傳人
1970~1979年:本土意識萌芽、功夫熱、校園民歌崛起
這十年間,台灣退出聯合國、與美國斷交,對這時的青年產生重大影響。保釣運動更引起知識分子對台灣主權的討論,激發許多思潮。各界開始倡導本土意識及對台認同感,文壇也出現「現代詩」和「鄉土文學」的論戰。本土意識的凝聚,擺脫中國與美國的影響,並將文學化為批評政府的具體行動。
同時間,黨外雜誌也蓬勃發展,如《夏潮》《這一代》《美麗島》《大學雜誌》等。
1973年自美返台的林懷民創立「雲門舞集」,為本土現代舞創作開啟先河。2012年初甫過世的「帽子歌后」鳳飛飛,也在1972年推出首張專輯。
為激勵面臨外交困境的台灣人,中影製作大量的愛國片,如《英烈千秋》《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黃埔軍魂》等。香港嘉禾公司推出的李小龍,還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使李小龍成為台灣男孩們的偶像。
1970年代後期,大專青年投入民歌創作,主張應該唱自己的歌、尋找創作靈魂,這陣民歌風一直蔓延1980年代初,電視及廣播也開始推動一系列演唱比賽,為後來的流行樂壇大量舉材。
這個動盪年代的代表歌曲,要算是侯德建創作、李建復演唱的《龍的傳人》,當時正逢台美斷交,提供侯德建靈感寫下這首歌,成為家喻戶曉的愛國歌曲。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江,它的名字就叫長江,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河,它的名字就叫黃河~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她的名字就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愛拚才會贏
1980~1989年:國片當紅、偶像風漸盛、流行樂狂賣
隨著政府宣布解嚴,社會氣氛由封閉、保守,逐漸走向開放與多元文化,激發了許多新創作和新流行。
1983年,導演侯孝賢以黃春明小說創作的《兒子的大玩偶》上映,成為「台灣新電影」浪潮的開端,隨後帶動《光陰的故事》《小畢的故事》《看海的日子》《油麻菜籽》等一系列刻劃社會現象的經典國片。
1989年,侯孝賢挑戰政治禁忌,推出描寫「二二八事件」的《悲情城市》,不但票房叫座,還在威尼斯影展榮獲金獅獎,掀起國片參展熱。創作至上之餘,商業片勢力同時大量入侵,例如以許不了為主角的本土喜劇片,香港帶入的動作、警匪片、犯罪片。
流行歌曲方面,偶像派是這時的主流。198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模仿日本手法包裝的偶像派明星,大量孕育以青少年為主體的追星族。
1989年,女歌手陳淑樺的《夢醒時分》狂賣80萬張,打破當時的國語唱片銷售紀錄。而台語歌手葉啟田的《愛拚才會贏》,隨後更突破百萬張大關,充分反映當時台灣錢淹腳目、人人洋溢希望的樂觀氣氛,成為整個1980年代的背景音樂。
一時失志不免怨嘆,一時落魄不免膽寒。那通失去希望,每日醉忙茫,無魂有體親像稻草人。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好運歹運,總嗎要照起工來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愛拚才會贏~
向前走
1990~1999年:開放第四台、哈日風狂襲、網路出現
解嚴後,各種不同聲音充斥社會,這時的青年勇於為捍衛的信念發聲,也更敢大方秀自己。
1990年,林強的《向前走》大賣,帶動「台式搖滾」風潮。專輯MV中,一群青春男女在台北車站群舞,高聲唱著「啥咪攏不驚」,宛如當時青年面對開放社會的躍躍欲試心情。
火車漸漸在起走,再會我的故鄉和親戚,親愛的父母再會吧,到陣的朋友告辭啦。
阮欲來去台北打拚,聽人講啥物好空的攏在那,朋友笑我是愛做暝夢的憨子,不管如何,路是自己走。
OH!再會吧!OH!啥物攏不驚
OH!再會吧!OH!向前行~
自美國返回台灣的流行偶像團體「LA Boyz」,把美國嘻哈風跟饒舌樂帶入台灣,年輕人流行穿著垮褲、寬大的T恤,一起上街飆舞去。
1993年8月政府公告「有線電視法」,台灣進入有線電視百家爭鳴的多媒體年代,大量湧入外國流行文化,包括日本的偶像劇、美國的HBO和ESPN頻道、英國的BBC節目,都開始出現在青年的視線範圍。
各種異國文化裡,日本可說是影響力最大的一脈。1994年,台視播出《東京愛情故事》,掀起一陣偶像劇風潮,日本明星在台大受歡迎,連同動畫、漫畫、遊戲等,成為青年的主流文化。不僅男性入迷,女性在衣著上也以日系可愛風為學習對象。五分埔或西門町,是哈日族主要聚集地。
電子玩具也開始發燒,1997年,拍攝「大頭貼」的機器滿布街頭,年輕人喜歡一起在鏡頭面前裝可愛,可說是「自拍風」的濫觴。之後還曾掀起一陣「電子寵物」飼養風。
1990年代中,校園興起BBS風潮,網路開始進入生活。此時的大學生可說是第一代的「數位原住民」。網路小說也開始流行,如痞子蔡、藤井樹、九把刀等新生代作家,逐漸嶄露頭角。
無樂不作
2000年迄今:科技全面入侵、網路創業夯、台客翻紅
隨著網路、電腦、手機的廣泛應用,各種科技貫穿每個人的生活角落。具隱蔽性的網路環境,更讓年輕人容易聚集、交流,孕育獨特的次文化。
2000年,台灣風行線上遊戲,網咖成為年輕人的主要玩樂地點,上網連線對戰,取代了以往的單機版電腦遊戲,把電玩變成一種團隊遊戲。
2008年,臉書進入每個人的生活。年輕人的社交行動轉向虛擬化、行動化、且即時化,流行上臉書分享近況、談心聲、貼照片,真實世界與虛幻境界的界線,愈來愈模糊。
網路也帶起一波新經濟,上網拍賣、搞創意市集、製作APP程式成為創業主軸,和以往蓋工廠當老闆的創業模式,迥然不同。音樂方面,數位化浪潮不僅改變了年輕人聽音樂的習慣,更嚴重衝擊唱片業。儘管產業走下坡,但流行曲風愈加多元。多變的曲調、加上懂得融合中西元素,使周杰倫成為當代華語歌壇天王,也是年輕人的偶像。
另一方面,社會上出現「台客」一詞,初期為負面、貶抑之意,後來許多本土歌手發起「台客搖滾演唱會」,獲得年輕一輩認同,不僅將台客一詞去污名化,還成為本土音樂的新希望。而揪團聽演唱會,也成為年輕人的新愛好。至於海外文化,韓國取代美、日,成為目前最時興的異國流行,就造了許多「韓流」愛好者。
電影方面,2008年《海角七号》暴紅,重新賦予國片復甦生機,熱潮至今仍未退,該片主題曲「無樂不作」,也成為這一代青年的共同寫照:
當天是空的,地是乾的,我要為你
倒進狂熱,讓你瘋狂,讓你渴,讓全世界知道,你是我的。
世界末日就儘管來吧,我會繼續無樂不作,不會浪費愛你的快樂,當夢的天行者,要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