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外省鄉長本省情結

陳意玫
user

陳意玫

1990-04-15

瀏覽數 20,650+

外省鄉長本省情結
 

本文出自 1990 / 5月號雜誌 民主地震後…

劉楚傑

「他實在是我們田中鎮的「鎮寶」,竟在這裡當了八年鎮長,」鎮民協調會主席劉文治一語雙關地說。這個被形容為「鎮寶」的劉楚傑,不會講台灣話,而且一口湖南國語,常讓人聽得一愣一愣的,但溝通的障礙不會減損他寶貴的程度。

四年縣議員期滿卸任後,民國七十一年,劉楚傑以一千多票小勝當時尋求連任的鎮長,而成為台灣省第一位外省籍鎮長;四年後,他再度贏得選舉,繼續治理彰化縣這個四萬餘人的小鎮。

「親和力很強」「做人誠懇、做事熱心」是鎮民對他普遍的看法,這樣輕描淡寫、平凡無奇的讚美,卻是點點滴滴累積而成的。今年六十歲的劉楚傑曾經每月寄兩千元給一個家貧的孩子,後來這個孩子考上台中一中;他也幫助過一個曾交付管訓感化的流氓擺小攤賣麵,開始新生活。

不擺官架子

而身為他的屬下,很多人喜歡他平民化的作風,「他從不用指使的語氣說話,也沒有官架子。」在鎮公所上班的張先生回憶,有幾次立法委員選舉要舉辦政見發表會,在布置場地時,劉鎮長總是一吃完便當,就率先排起桌椅。

樸實、掛滿匾額的家和沒有請小妹的辦公室,可以看出劉楚傑是個實在的人。劉楚傑已於今年三月退休,在他擔任鎮長期間,鎮民常有機會看到他身著舊西裝,腳上一雙布鞋,疾走在田中鎮上--因為他不會騎腳踏車,也不會騎摩托車,從來也沒想過,有了代步工具會比較省事。

許多田中的重要建設,就是這樣「走」出來的。比方說,中國人一向重視生「死」大事,卻常因為空地不足而有濫葬、疊葬等妨礙景觀、易生糾紛的現象。劉鎮長就籌畫興建花園公墓,不僅增加了空間,而原本陰森森的墓地,竟然也偶見遊客。

因為鎮庫財源不足,他就召開墓主協調會議,要求他們預繳納骨塔使用費,使這個工程能及時發包施工。

地方財源不足,一直是困擾鄉鎮的大問題,田中也不例外。因為工業用地飽和,為了吸引工業投資,並減少人口外流,劉楚傑就爭取開闢大新工業區,同時決定污染性工業不得在區內設立。

這些建設的規畫顯示劉楚傑的用心,而他治理鎮務的能力也得到肯定。在他八年任期結束之後,他的奉獻精神並沒有因此成為歷史,現任的謝友吉鎮長即有意在他退休後,仍把鎮長室留給他,自己先當實習生,跟著劉楚傑學習一段時間。

「湖南騾子」不妥協

高大、豪爽的劉楚傑說話快、做事急,該做的,他一分一秒也等不及;而不該做的,被朋友形容為「湖南騾子」的他,則說什麼都不肯。所以,他會急著去徵收公共設施保留地;但凡是民眾要求關說違建,他硬是不會點頭。

在台灣待了近四十年,自認是這塊土地上的人了,他十分痛恨挑撥地域觀念的人,因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就是一家人,為什麼要分「本省人」和「外省人」呢?」他急促地說。懷念湖南,尤其懷念九十二歲的老母,雖然他們曾在香港會面;如今卸下公職,他說可以回大陸探親了。

自認憑恃的是「幹勁」,也就是「能幹、苦幹、實幹」的精神,才獲得本省鎮民的支持;在政治舞台上,從縣議員而鎮長,他一直是充滿活力地賣力演出,而底下的觀眾,顯然時時報以熱烈的掌聲。

「他大概前世欠田中人太多,所以現世來還報,這八年來,他替我們做了很多事,」頂潭里的蕭里長感慨地加上:「退下來後,他兩手空空。」但對劉楚傑而言,即使現實生活有不如意的地方,「隨遇而安」這句他常掛在嘴邊的話,仍是他面對現實的態度。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龔有恆

身處風景優美、民風純樸的台東縣鹿野鄉,很難叫外來客不去注意鄉裡寬整的馬路,而幾乎每個碰到的鄉民,也都不忘提醒訪客:「很多比鹿野還大的地方,都沒有這個水準。」

集種茶、休閒於一身的高台觀光茶園,和配合慈惠堂重建的寶華山露營休憩區,同樣是鄉民口中傲人的建設。背後的推動者--鄉長龔有恆,實在有他獨到的地方。

外省籍立場超然

出生書香門第,祖父和父親都在貴州從事教育工作的龔有恆,只唸完小學,就代兄從軍;他良好的修養,卻總令朋友和部屬佩服。現任台東縣政府山地行政課課長的賴榮幸就表示,從來沒有看過他生氣,「如果我的涵養有他的一半,那就太好了。」

龔有恆在徐蚌會戰中,左眼失明,民國四十二年從越南來台灣。在台東退役後,他領到新台幣四百九十元的生活補助費,決定在鹿野鄉落腳。

第三天,就在鹿野大圳找到工作,每天九小時,每小時十元,他住進工寮當起臨時工。結婚後,他們夫婦從事農耕,並兼送報紙。

他喜歡幫助朋友跑腿,因著他的外省籍貫,更能站在超然的立場看事情。民國五十年,他當選鄉民代表,連任數屆。民國七十五年第一次競選,他險勝了當時的本地人鄉長;後來的選舉,他則贏得輕輕鬆鬆,因為沒有人敢出來和他競爭。

地方建設上,「讓鄉民團結和諧,建立共識」一直是他重要的目標。早年較複雜的鄉民組成--有北部和南部客家人、閩南人、原住民以及外省籍退役軍人,的確讓鹿野鄉無法進步。

建設無南北之分

地域觀念嚴重是例子之一。鹿野溪橫貫鹿野鄉,鄉民也分裂成溪南、溪北兩派,當年推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時,「一鄉一國中」是中央的原則,鹿野鄉卻因兩派不容,南北對立,不得不設立兩所國中。

龔鄉長上任後,以實際的行動來表現他的客觀立場。他的戶籍設在溪南,溪北的鄉民發現他們的建設並不比溪南的差。

占鄉民總數近五分之一的平地山胞也沒有被忽視。他補助他們修建浴室、廚房,美化居住環境;他舉辦民俗活動、保存原有文化;幫助新生代的學業和技藝訓練,每半年,鄉公所就辦一次「山胞社區協進會」,強調和平地山胞的雙向溝通。

今年初縣議員選舉時,他利用開會、活動和拜訪,要求鄉民支持本鄉的縣議員。結果鹿野鄉不但票源未流失,還拉到相同選區的關山鄉、池上鄉的票。

在龔有恆心中,人和人的相處,真誠是最重要的,選舉時,民眾也是以「服務熱誠」為選擇標準;他生活在台灣的時間遠多於家鄉貴州,「外省籍」對他造成的困擾並不大。

不過對家鄉貴州,他有說不出的懷念。大兒子龔黔雄就說,爸爸一直提醒他們要記得故鄉在「貴州正安樂儉鄉」。兩個兒子黔雄和黔人的名字中都有個「黔」字,「等退休後,我一定要回家鄉看看,」龔鄉長堅定地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