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78%每月可存錢, 「酒水吃喝」花最大

收支簿調查〉他們不一定是薪光青年

林珮萱
user

林珮萱

2012-07-30

瀏覽數 24,950+

78%每月可存錢, 「酒水吃喝」花最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2 / 8月號雜誌 年輕人憑什麼贏

你讀過一位名叫「阿嘉」的年輕人,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的一封信嗎?

這封名為「月光族:給馬總統的一封信」,半年前開始在網路上廣為流傳,作者說明自己是來自嘉義的阿嘉,私立大學畢業的上班族,踏入職場兩年,在台北租套房討生活,月薪3萬元。他很疑惑,自己努力工作,但存款卻沒有增加,於是寫下自己的開銷紀錄。

看一下他的花費。三餐外食、搭捷運上下班、每天一杯星巴克咖啡和一包菸、使用iPhone、每月有手機費和網路吃到飽費要繳、偶而唱歌和看電影、每月請女友吃一次大餐、過年紅包、喝喜酒、存旅遊基金、還有學貸要還等,算一算每月的支出至少需要4萬多元,根本超出他的月收入。

於是,他開始調整支出,為了省一頓午餐錢而晚點吃早餐、戒菸、改喝便利商店便宜咖啡、捨棄和朋友的聚餐、省掉唱歌、看電影,喝喜酒和紅包錢也都不包了,總算把每月透支的金額從先前的1萬多元降到1000元。但仍然入不敷出。

儘管「阿嘉」沒有親自站出來露面,證明自己所言的真實性,但這一封信卻意外激起社會上對於青年族群消費行為與生活模式的討論。國內大報甚至慎重的把阿嘉的收支表當成一條新聞處理。

討論中,有人同情阿嘉,認為薪資永遠趕不上物價水準,尤其年輕人起薪低,被壓榨成低薪勞工,生活很辛苦。

但也有人批評阿嘉的消費習慣實在太奢侈,紛紛質疑:「為什麼要用iPhone,每天喝星巴克?」「房租不能租便宜一點的嗎?」「很多人還只能領2.2萬,3萬元怎麼可能存不到錢?」「薪水明明不高,就不應該要買2萬多元的智慧型手機!」等等。

負債的關鍵是消費沒節制

台灣還有多少「阿嘉」?年輕人都是月光族嗎?

在6月間,《遠見》與國內最大入口網站Yahoo!奇摩、無名小站共同展開網路募集「青年試算表」活動,邀請青年寫下他們的每月開支狀況,一窺年輕人的收支簿藏有什麼玄機。

在活動期間,共有約200個年輕人很慎重地分享了他們的每月收支試算表。

只採計40歲以下的樣本,結果發現,多數人仍屬於「月有盈餘」,占78%,只有22%青年呈現「入不敷出」的窘境。

本次調查將青年的食衣住行育樂,加上家庭、醫療、投資等特殊需求,區分出四大類、12大項消費項目。

包含食品酒水、交通行車、手機通訊、打理門面、進修學習、休閒娛樂、居住生活、醫療保健、家庭照護(含孝親、保母費與子女教育費)、人情交際、保險與投資、和其他。

分析後發現,40歲以下年輕人消費比重,在12類中,整體最高的前3名,在於食品酒水、家庭照護、居住生活,入不敷出的負債族和尚有結餘的存款族,前三大消費項目大致雷同,只是排序上略有差異。顯示負債族的錢,也是用在類似的地方,關鍵可能就是消費沒節制。

進入職場後最少投資進修學習

年過35歲,醫療保健的比例才慢慢提高。

另一項特點是,不分年紀,在這12大類,大家花費最少的都是「進修學習」。顯示進入職場後,年輕人太少投資自己。

不過,不同年齡層的生命階段不同,消費狀況也會出現明顯的變化。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15~19歲的族群入不敷出的比例最高。其實,不滿20歲的年輕人通常還是學生,本來就沒有固定收入,多數仰賴父母給的零用錢,還不能深刻體會賺錢的辛苦,這可能也是他們不懂得量入為出的原因之一。

以本次填寫問卷的20歲KARO為例,她還在高雄讀私立大學三年級,同學眼中的她是個喜歡追求流行打扮的「潮系女」,日常生活費和校外租屋金由爸媽付,每月打工賺5000元,但每月用在「打理門面」和「休閒娛樂」的費用就超過5000元,整體月支出達1.76萬,不足的部分還要找父母額外拿零用錢。

另一位,中原大學化工系的樺樺,今年21歲、剛升上大四,大一開始到補習班打工賺錢,不過賺來的錢也存不住,每月賺1萬元、花1.6萬,其中一半的消費都用在「食品酒水」上頭,「偶爾和同學聚餐,吃一頓好一點的就沒了,」他說。

樺樺很想要有擁有一台iPhone,今年過年壓歲錢不夠,還央求姐姐先幫他分期付款買下,「因為同學幾乎都有智慧型手機,只有個位數沒有,」但他現在每個月手機費要付1000到2000元,對學生而言其實也是一筆不小的固定開銷。

根據本次活動統計資料顯示,35歲以前的青年,花費在「食品酒水」的比重都是第一名,35歲之後則逐步轉變為「居住生活」和「家庭照護」。

不到35歲的青年,「居住生活」和「家庭照護」的支出,大約只有35歲以上的一半。35歲過後,因為這年齡層正是開始結婚與購屋的時機,購屋房貸支出與育兒或奉養父母的支出,讓「居住生活」和「家庭照護」上升到前二名。

25歲後開始重視投資與保險

另外,25歲過後的台灣年輕人也逐漸有投資與保險的觀念。25歲到29歲間,平均每月花3000元投資與保險、30到34歲間,每月花近4500元、35歲到39歲間,每月甚至花到8000多元保險理財費。

另一方面,當然也有省吃儉用的年輕人。

像本次填表的23歲台中女孩Belle,剛踏入職場一年,月薪2.9萬元、每月只花費1.1萬元,「我比較幸運,還好有爸媽幫忙付房租。」她的收支表是「食品酒水」6000元、「交通行車」2000元、「保險與投資」1400元、一般青年很重視的「打理門面」和「休閒娛樂」,Belle限制自己的平均每月額度只有300~500元。她的存錢方式就是降低物慾、別太愛玩,自然遠離月光族。她透露,以前也不懂得節制消費,大一、大二時就常上百貨公司買衣服,每月1萬元的零用錢全花光。

直到自己賺錢才知道賺錢辛苦,加上搬出學校宿舍、租房收到水電帳單,漸漸意識到賺錢難、花錢卻太容易如流水,才慢慢改掉消費習慣。現在她好幾個月才買一件400、500元左右的路邊攤衣服。

要說不花錢,本次參與填表的嘉義27歲的Vincent可能更厲害,月入4萬元,每月支出1.3萬元,2∕3都存起來了。五專時就到電腦賣場打工,不再跟家裡伸手拿錢,Vincent具有電子工程背景,如今在新竹科技業任職,如果輪大夜班還能月入5萬以上,所以他也不排斥輪班,希望30歲前能存到100萬元。

節流為首 別吝嗇投資自己

他不辦信用卡,每次買東西前就先想想皮包裡有多少,「只有100元就不要想花1000元,」Vincent的花費就是吃飯錢、水電瓦斯、手機費等,打理儀容和娛樂活動這些都不超過每月1000元,加上住在公司宿舍每月不到3000元,才能有每個月存2萬多元的成果。

吃和住,多半是青年最大筆的開支,吃飯錢不好省,有些年輕人為了省居住支出,會搬回老家找工作。

例如,30歲的枕頭(綽號),為了要省下租屋費,就乾脆回老家工作。枕頭從台科大資訊工程系畢業,曾在台北、台南等地工作,雖然在這些地方的薪水可有3.5萬,但他算了算,扣除房租,實際收入還比不上回高雄老家、找到每月2.7萬的工作。

回高雄住家後,枕頭每月只需外食和交通費共8000元,不再需要租屋,每月存款就可以有1.8萬,說到他的娛樂,「偶爾打打不花錢的線上遊戲,租DVD看、2~3月剪一次頭髮」。工作5、6年,他至今存下70~80萬。

從本次進行的青年收支試算表看來,青年儘管收入相對低,但要擺脫月光族並不是夢。只要能有計畫地支出,先「節流」,也能有存款。

但年輕人仍得多投資自己。本次調查,年輕人投資自己在學習充電上最少,可能須加強。只有在職場上努力,爭取升遷與加薪機會,才能一步一步邁向更寬裕的財務狀況。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