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中,友達光電與美國SunPower公司,在馬來西亞麻六甲州合資成立AUO SunPower太陽能面板廠,出席落成典禮的除了穿著草綠色制服、神采奕奕的友達光電董事長李焜耀、SunPower執行長Tom Werner、麻六甲州州長Datuk Seri Ali Rustam,連一頭白髮的馬來西亞總理納吉(Datuk Seri Najib)也笑容滿面地與會擔任剪綵嘉賓。
這樁7億美元的投資案,不只創下台商對馬國最高的投資金額,也代表了馬來西亞國家轉型計畫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自納吉政府上台後,「轉型」即成為馬來西亞的關鍵字,友達興建的太陽能面板廠,則屬於重點發展的12項關鍵經濟領域(NKEA)之一。
為了達到「2020年願景」、進入已開發國家之林,馬來西亞政府在2010年宣布了預算高達4400億美元的經濟轉型計畫(Economic Transformation Program,ETP),致力將平均國民所得拉升到1萬5000美元的高水平(目前為8000美元)。「我們知道這個目標很大,必須藉助外資之力,帶動整體產業轉型,」馬來西亞友誼及貿易中心經濟處處長亞里師拉瑪(Mohammad Ali Selamat)表示。
為了吸引外資,馬來西亞規劃了一系列優惠獎勵方案,包括1億美元的綠色科技融資計畫。然而促使外來直接投資金額在2011年增加12.3%,達到107.67億美元的助力,不只是經濟轉型計畫奏效,馬來西亞本身的優異條件也功不可沒。
政局穩、天災少、天然資源豐富
從國際評比來看,馬來西亞可謂東協十國的資優生,發展僅次新加坡及汶萊。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去年公布的「2011年全球競爭力排名報告」,馬來西亞在全球142個國家中名列21,超越中國、泰國、印尼、印度。
在世界銀行的「2012年全球經商環境報告」(Doing Business 2012)中,馬來西亞的經商容易度(ease of doing business) 甚至超越台灣(25),在183個國家中位居第18名。澳洲「經濟與和平研究所」(IEP)公布的「2011全球和平指數」(Global Peace Index)中,馬來西亞(19)更是超前台灣八名之多。
馬來西亞表現如此亮眼,主要原因是在東協國家中,馬來西亞不論從外部或內部環境來看,都是屬於較相對穩定的一國。
菲律賓自1980年代即頻頻發生軍事政變,政局長年處於動盪;泰國在2010年發生為期一個多月的紅衫軍抗爭,導致交通癱瘓、工廠停擺。
相對之下,實施君主立憲的馬來西亞,政治堪稱穩定,衝突不多。「我們一年有12次選舉,人人都有用選票表達意見的自由,」亞里師拉瑪說。
就自然環境來看,印尼有海嘯,泰國有洪災,菲律賓有颱風、地震,每當災情發生,損失往往難以數計。位於太平洋、印度洋交會的馬來西亞,則宛如天災免疫區,沒有地震、颱風的侵擾,大幅降低不確定因素。
此外,地處熱帶的馬來西亞,在資源產出上也不遑多讓,它的棕櫚油、橡膠與錫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同時出口石油、天然氣與熱帶硬木。「自然資源豐富、沒有嚴重天災,是馬來西亞的重要優勢,」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經濟整合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分析。
清真食品的市場標竿
除了自然條件的加持,虔誠的回教信仰,也成為馬來西亞一項特殊的競爭利器,比方清真食品(Halal)已經成為馬國的重點發展項目。
馬來西亞鴻運有限公司執行長、僑務委員丁重誠指出,馬來西亞是回教國家的重要領導者,每兩年都會有大型的回教會議在馬國舉辦。因此馬來西亞制訂的清真食品認證,廣受全球回教國家認同,今年4月在吉隆坡舉辦的國際清真產品展(MIHAS),即吸引來自50多國、400多家公司參展。
一般人都知道回教徒不吃豬肉,但清真食品的規定遠較之複雜,從原料取得、加工製作方式,乃至運輸車輛、計量工具、儲存容器都有嚴格的規定。「比方宰殺之前要誦讀可蘭經,運送車輛不能載過豬隻等,細節非常多,」吉隆坡台灣貿易中心主任曾玉淳表示,馬來西亞設有清真食品工業區,是台灣食品廠商值得開發的機會。
因為全球回教人口高達10幾億人,通過認證的食品在印尼與中東諸國都能有一定市場。許多歐美國家注重健康的人士,即使不是回教徒,也會傾向選擇清真食品。
備感親切的華文環境
對華人來說,馬來西亞完善的華文環境,也是投資的一大誘因。在馬來西亞可以就讀華文學校,有多家華文報紙,美國Borders書店以馬來西亞做為進軍華文世界的據點,連城邦集團都在馬來西亞設分公司。
「馬來西亞很適合台商去,因為生活環境很像台灣,」21年前即去馬來西亞經營紙箱生意的丁重誠表示,馬來西亞使用華語普遍,不用刻意學習馬來語,「講華語、福建話(台語)攏嘛通。連英語都不太會用到,」丁重誠說。
1990年代李登輝擔任總統時,推動南進政策,當時即有許多台商選擇前進馬來西亞。
據統計,目前馬來西亞有超過1700家台商。因為華人眾多,外食比例高,加上中產階級崛起,不少台灣連鎖餐飲業都選擇到馬來西亞設點。
走進百貨公司地下美食街,往往有回到台灣的錯覺,「這裡有天香回味鍋,有鮮芋仙,好幾家珍珠奶茶店,還可以吃鼎泰豐,」曾玉淳笑著說。
缺工嚴重,外勞問題浮現
雖說台商眾多,但20年後的今天,馬來西亞產業環境已和當時推動南進政策時有了很大不同。
目前馬來西亞的人均GDP,是鄰國泰國、印尼的兩到三倍。曾經便宜的工資,現在已經漲到數倍之譜。一大原因在於馬來西亞只有2800萬人口,比菲律賓、泰國、越南都來得少,當企業大幅設廠,即形成嚴重的缺工問題。
「以前要多少工人都沒問題,1994年開始,人就逐漸不夠用了,」丁重誠表示,缺工加上土地成本上漲,勞力密集產業已經無法在馬來西亞生存,只有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如電子資訊業才有利基。
因為缺工問題嚴重,馬來西亞引進大量外勞,目前來自印尼、孟加拉、柬普寨等國的合法外勞超過230萬,非法外勞更是不計其數。
多家當地媒體指出,非法外勞已經使社會治安亮起紅燈,引起人民顧慮。也因為問題複雜難解,馬來西亞政府在外勞政策上十分反覆,進而造成廠商的困擾和卻步。
另一方面,馬來西亞逐漸走向已開發國家,對環境把關也日趨嚴格。民眾對於高污染工業的反彈也日益激烈。
曾玉淳表示,今年2月,澳洲萊納斯公司要在馬來西亞東部興建稀土礦工廠,即引爆萬人示威遊行。南部的煉油廠計畫,也因為環保顧慮遭到當地抗議,所以相關產業若想進駐馬來西亞,最好審慎評估。
展望未來,劉大年分析,台商若想布局馬來西亞,可以考慮資本密集的綠能、生技、資通訊等高科技產業,或者是鎖定中產階級,開發金融保險、電信、食品等服務業。
「馬來西亞的工業發展快速,加上東協自貿區,與東協加一,東協加三的效應發酵,成長後勁相當可期,」劉大年樂觀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