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佛
最近看到報紙,說李登輝有二獨--「獨裁」與「獨台」(因為李登輝訪問新加坡時被稱為來自台灣的總統,他表示不滿意,但可以接受,可能造成他獨台的形象)。
將來如果獨統問題慢慢往檯面浮現,將愈趨兩極化,因為這是感情的問題,不是對錯的問題。牽涉到感情問題最易情緒化,易生衝突,很難有客觀的、絕對的說法。而任何事情到了情緒化的地步,則整個判斷品質會下降,不再把很多客觀因素拿來分析、比較,易流於衝動;而判斷品質下降,則社會品質也會下降。
另外感情兩極化以後,中間迴旋餘地慢慢縮小,使得很多關心政治、社會的人走出戰場,離開政治不談了,因為談了無用,兩方面都勸不通,只會挨罵,因此就產生疏離感、無力感。根據研究,疏離感強的人就會對政治冷漠,不大管政治。
就移出問題而言,想離開台灣的人,就是因為相當疏離,對此地沒有認同,疏離並非完全可用冷淡來解釋,疏離感有某種程度的牢騷意味,例如:「我不是不關心社會,但關心又有什麼用?」也有一種諷刺的意味在裡面,許多政治情勢的因素,使得很多人覺得長此以往,整個政治會亂,但白己無法處理,不如走掉算了。
因疏離而想移民
其次,台灣與大陸的關係,也是很多人心裡不安的因素,很多人都很害怕,中共會不會用武力解決;也有部分人認為,中共就算不用赤裸裸的武力,光是喊一喊威脅一番,台灣就受不了了。
加上沒有明確的大陸政策,老是變來變去,一般人心裡不確定未來兩岸關係會如何,因此有人一走了之,乾脆避開這個問題。
蕭新煌
移民本身並非壞事,過去因為長期被限制,所以覺得移民就表示不愛國,不愛鄉土,其實人可不必如此焦慮,否則的話,就是仍然受到戒嚴令副文化的制約。
何況,台灣本身就足移民社會,人口就是移來的,再移出去也無所謂,如果說因為移民,國家就完了,那也不盡然。例如英國的醫生、律師移民到美國,難道英國從此完了嗎?另外東南亞也有許多人移來移去,因此移民問題不用太擔心。
倒是說最近一爭之內有移民動機的人增加,值得大家來檢討,這一年國內有什麼事使得社會更亂、更不確定。
治安防治年不平安
根據各種調查,社會治安一直是幾年來被嚴重關切的社會問題之一,但民眾將其對治安的焦慮表達出來時,政府一直沒有積極回應。一直到前幾天,經濟部自已做調查,發現九九九家企業中三二%曾有被騷擾、破壞、勒索的經驗,但為什麼到這個時刻才凸顯治安的惡化,其中有幾個事實:一、對老百姓不關心,對企業才關心;二、政爭過程中才提出,所以讓一般民眾感到很失望。
雖然行政院長李煥說今年是治安防治年,提出各項辦法,但沒有一項是有效的,過年前竟然有一大堆撿到的槍枝。這些問題告訴我們,警察的數量、配備、品質,黑白道掛鉤才是真正的問題。
政府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拚命管;應付街頭運動,一動員,所有警察都來了,非常有效率;交通亂,卻要「綠十字」來幫助,看在觀察者眼裡,都會懷疑政府是否有整頓誠意。
另外,民眾最關心的,又導致挫折感的,不外公共設施品質問題。台灣為何這麼重視金錢?因為在正常的社會中,一個人現在若有三萬五千元月薪,可以期望一、兩年後調到四、五萬元,也可以期待將來的生活品質會比現在好。但台灣的問題在於個人即使再努力,但整體的生活品質也無法改善,環境、交通問題超越個人能力,不是靠個人意願可以改善的。再加上經驗告訴他,五萬元沒有用,耍八萬元、十萬元才能真正改善,到時才可以出入俱樂部、三溫暖等。
因此投機、賭博之風興起,有的玩房地產、玩股票;有的玩六合彩,這種選擇是理性的行為,因此台灣是個理性的社會,移民可能也是理性的判斷。
林全
從經濟學的眼光來看移民問題,可用「丁柏模型」(Tiebout-Model)解釋:不同政府有權做不同的事,產生不同的制度,就好像不同商店有不同商品一樣。人民以腳投票的結果,有相同偏好的人會住在一起,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商品(地方)。
例如不同政府提供不同公共服務,喜歡服務好,願意多繳稅的住在這邊;寧願小孩子上差一點的學校,但少繳一點稅的人住在那邊,可是並不表示那邊比這邊差。從各取所需的角度來看,移民不見得是壞。
至於移民人數增加,很大的原因是以前政府不讓移民,使得移民成本很高,代價很大,所以很少人移民。現在移民開放了,代價變低,加上台灣有七五0億美元外匯存底,全世界都歡迎台灣人去移民,也可能使移民人數增加。
這樣說來是不是都不需要檢討了呢?政府有沒有責任呢?政府經常只解決一部分問題,而不解決所有問題的心態,其實要為企業界的出走負很大責任。
例如台灣長期經濟發展是鼓勵出口,但不是每一個產業都可以出口,可以出口的受到的照顧比較好,反之就比較差,所以產生不合理的差別待遇,讓很多人對政府不滿,甚至離開。
好人出走,壞人留下?
探討移民對經濟發生的影響,要看移出去的是什麼人,如果移出去的都是壞人,留下來的都是好人,那也很好;如果移出去的都是好人,留下來的都是壞人,那就完了!所謂好人、壞人區分很簡單,就是想不想守法、是不是誠誠實實納稅,很多人會擔心現在的移民問題,是因為走的都是規規矩矩的中小企業和中產階級,這種「劣幣驅除良幣」的結果,其實很多都是政府政策有意無意造成的。
如果不從制度上著手,很難希望一般人對台灣產生向心力。
(賓靜蓀、卓慧臻、陳意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