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垃圾量一年比一年多,但政府仍是傳統思惟,著重後端處理,例如增加填埋場面積,或者興建焚燒廠,並未加強先進國家早已實施多年的垃圾分類、回收、與減量等政策。
2010年時,北京垃圾處理採取焚燒、生化、掩埋比例10:10:80。但現有的垃圾掩埋場已無法負荷。於是,興建焚化爐成為主流作法。2009年,北京巿明確提出,加快建設生活垃圾焚燒廠,預計2012年全市垃圾焚燒比例達20%,2015年再提高到40%。
目前,北京只有一座位在東五環外的高安屯垃圾焚燒廠;今年10月,位於西五環外、亞洲最大的魯家山垃圾焚燒廠也將營運。未來六年,北京市更將投資100億元人民幣,新建、改建垃圾處理設施40餘座,及建設數座新的垃圾焚燒廠。
垃圾焚燒是下策,應源頭管理垃圾分類
不只北京如此,其他城巿也同樣忽略源頭管理,而推崇垃圾焚燒。2010年2月,廣州市生活垃圾處理專家諮詢會上,與會的32位專家中,只有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章元反對,其他31位贊成。
新的利益集團因此誕生。海外、大陸焚燒爐的生產商,看準這塊大商機。「原來,垃圾焚燒廠興建也能像高鐵一樣,成為重大工程建設,」大陸網友諷刺地說。
但其實垃圾處理,第一步該做的是,先做好分類。例如北京廚餘比例高達60%以上,但沒有分開處理,垃圾車一開進垃圾廠場,就直接掩埋。然後再花費大筆資金,經過數道程序,處理高汙染性的滲瀝液。以北京巿政府投資經營的阿蘇衛垃圾掩埋場為例,每日處理3000噸垃圾之外,還要另外處理600噸的滲瀝液,相當費時費工。「如果提早做好乾濕分離,後端處理就會容易很多,也更有效,」工作人員表示。
同樣,阿蘇衛掩埋場內的國中生化科技公司,從每日1600頓垃圾,提煉出近400噸堆肥,也得透過人工分類,才能進行後面程序。國中生化科技工作人員解釋,有磚頭、石頭,加上塑膠袋又綁得很緊,一定得要人工處理,無法完全依靠機器篩選。即使如此,還是無法完全分得乾淨。「垃圾問題投訴,近年來沒間斷過,」陳立雯透露,光是達爾問就不時接到民眾電話反應,哪家垃圾場又偷排滲瀝液、哪裡又是臭氣燻天。
除分類,再搭配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利用,才是關鍵 但這些觀念在大陸仍算先進。北京路旁的垃圾筒已劃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兩類,但往內一看,不少易開罐丟在不可回收筒裡,而果皮又丟在可回收筒裡。清晨,垃圾車一到,竟又把兩類垃圾筒直接丟到車上,混在一起接著送往掩埋場。即使北京民眾做好垃圾分類,但不同種類垃圾運去相對應場所的配套措施卻沒做好。
「和垃圾相關的部門太多,難以統一處理,」綠房子創辦人、律師黃小山舉例,垃圾歸住建部、回收物卻歸商務部,各項工作都非一個部門管理。一位環保組織人士批評,垃圾分類需要全民教育,並打通各個關卡,吃力不討好,政府因此傾向投入巨資興建垃圾焚燒廠、擴充掩埋場規模,又可增加GDP,成績顯而易見。
近期,北京對於垃圾回收業者問題,遲遲不給予明確處理,就是一例。傍晚時分,三輪車一台接著一台,前往北五環外、北京最大的資源回收基地東小口。不同車上載著不同貨品,從廢紙到電器,幾乎都有買賣。這裡佔地400多畝,共有800多戶從事資源回收買賣。他們買下回收物,做加工處理,再運往全大陸各地,如鋼鐵就賣往河北唐山。如今,這裡將拆遷,而北京政府又沒明確回覆,這些回收業者不知要搬去哪裡?
北京中海融通再生資源投資公司總經理徐銘駿表示,資源回收也是垃圾處理的重要一環,但卻不見北京政府推出什麼政策,希望政府能夠聽進他們的聲音,好好規劃一個資源回收專區。
執政者犧牲環保發展經濟 垃圾問題難解,另個關鍵也在於,執政者的態度。近30年來,北京如同大陸多數城巿一樣,為了經濟發展,傾向犧牲環保。六里屯垃圾掩埋場批准興建就是個例子。自古以來,北京西北方就是風水寶地,有著大片農田,以及大片水域;北京主要飲用水來源京密引水渠,也僅距離1100多公尺。
因此,考量當地生態,當初環評報告並未通過。但1990年代中期,為了儘快解決海淀區日益增多的垃圾問題,仍批准興建。今年3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開始實施。這是大陸首部規範垃圾處理的地方性法規,確立「產生收費」「垃圾分類」兩項制度原則。爾後將實施多丟垃圾多付費,以及混合垃圾多付費、分類垃圾少付費的收費制。 北京垃圾圍城問題,能否順利解決?很多人都在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