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以色列的經濟失調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1990-02-15

瀏覽數 24,650+

以色列的經濟失調
 

本文出自 1990 / 3月號雜誌 第045期遠見雜誌

一、選擇彈性減少

任何國家沒有健康的經濟成長率,就無法長期維持巨大的國防支出。蘇俄的戈巴契夫最清楚這個殘酷的現實。因此,他的「開放」、「重整」、「裁軍」、「和談」等具有深遠影響的政策,就是要把蘇俄的資源從軍事部門削減,轉移向民生必需品部門,用以改善「富裕國家的軍力,貧窮國家的生活」的資源扭曲。

沒有健康的經濟成長率,仍要堅持大量軍事支出,也就會像中國大陸一樣,既無法真正變成軍事強國,又壓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鄧小平、江澤民、李鵬等人的這種堅持--筆者稱它為「第五種堅持」--會與其所標榜的「四個堅持」一樣,遲早會被當前的世界潮流所沖垮。

對以色列政府及人民來說,近年來經濟的一蹶不振,使其對外(尤其是美國)的依賴更深,迫使政府有時不得不修改外交上強硬的立場,以及修改國內的社會性支出。

台灣的發展是戰後幸運的例外。它有龐大的軍事支出,但它更有高成長率的經濟。因此當美援在一九六五年結束後,自力更生的強烈意識使台灣加速選擇了貿易擴展的策略。

在與以色列朋友的交談中,我正佩服以色列這個小國,擁有在國際上從不被輕視地位時,以色列中央銀行的兩位官員則以充滿了羨慕的口吻回答:「如果我們也有你們七百多億的外匯底存,我們在各種決策上就會有更多選擇的彈性。」

在國際輿論及美國壓力下,以色列政府似乎逐漸嚐到「弱國無外交」的苦汁:虛弱的經濟減少了政策選擇的彈性。

二、虛弱的經濟

以色列有國際上第一流的經濟學者,世界上半數以上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如傅利曼、薩孟森)也都是猶太人,能們也常來以色列提供政策建議。為什麼以色列經濟竟如批的一蹶不振?

一位耶路撒冷大學的經濟學者坦率地說:「道理很簡單,那些執政者從不認真接受我們的處方。只有當我們的建議,符合他們的短期政治利益時,他們才會採用,機率實在很低。至於一個政策是否會對財政赤字、生產力、投資意願等造成傷害,則不是他們重要的考慮。」

「以色列的經濟,同時擁有了市場經濟及控制經濟的雙重病症」一位曾擔任以色列駐美大使館的經濟參事沉痛地指出。

他的話沒有誇大。以色列有西方社會那樣高的失業率與財政赤字,也有共產社會那樣低的生產力及低效率的國舊事業。讓我來對當前的幾濟難題稍加敘述:

物價:在一九八五年七月經濟穩定方案實施前,一九八四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高達四四五%。以後逐年下降,近兩年在十六~二0%上下。這樣的物價下降是以近年來的經濟衰退換取來的。

對付五年前的惡性通貨膨脹,以色列政府在「穩定方案」中,採取了三項嚴厲的對策:(一)大量削減政府支出;(二)凍結物價與工資,並且輔以價格管制及實質高利率政策;(三)調整對外匯率,以貶值來鼓勵輸出,打擊進口。

這些束緊腰帶的痛苦措施,使站在危機頂點的以色列暫時離遠了頂峰,但距離物價穩定的康莊大道還有太長的崎嶇之路。

去年(一九八九)的經濟衰退,則是前年經濟不景氣的連續。一面是由於全國生產降低,一面則是消費普遍減少。生產降低的主因來自成本的增加以及利潤的下降。過去幾年中生產成本、工資、稅收,以及利率上升,都造成了成本的增加;再加上近兩年政局不定,特別是Intifada也影響投資意願。消費減少不僅反映在建築業的疲弱,也反映在觀光業的大量減少。

失業率:近五年來失業率盤旋在五.一%與六.四%之間,在一九八0年前則是低於四%,去年第二季一度達到九.四%。這樣的高失業率正是經濟缺乏活力的後果之一,也是對以色列政府號召散居各國猶太人回歸祖國的一大諷刺。

財政赤字:在一九八五年「穩定方案」大量削減政府支出前的八年中,財政赤字占GNP的比率高達十三~十六%之間(被認為巨大的美國財政赤字占GNP不過是在五~六%之間)。一九八五~八七年,政府支出曾經化負為正,有少許剩餘(見附表)。一九八八年財政赤字又上升到GNP三.六%,一九八九年接近七%。

近兩年財政赤字的增加主因是出於(一)經澆衰退帶來稅收的減少;(二)在一九八八年的選舉年中(十一月一日投票),執政黨大量增加支出以贏取選票;(三)賦說改革過程中的,大量退稅。

政府支出中一個大項目當然就是軍費支出。在一九八0~八四的五年間,平均國防支出占GNP一九.二%,在一九八五~八八年間,比率已下降到十二.六%,但仍然是世界上軍費支出比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大量吸取移民並且倡導社會福利政策的以色列,另一大支出是政府的「直接補貼與移轉項目(如退休金)」。在一九八0~八四年,這些支出占GNP比率的二一.五%,一九八五~八八年,下降到十六.八%。

以色列政府引以為傲的是,在這種社會福利政策下,所得分配相當平均。一項對「十國在一九七九~八三年所得分配」的國際比較中,按所得分配平均程度的高低,依序為:挪威、瑞典、西德、以色列、瑞士、荷蘭、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及美國。在這項研究中,以色列名列第四,優於其他六個先進國家。

決定一國長期經濟成長的因素是生產力。近十年來,以色列經濟的表現令人失望,一九八五~八七年曾有三.七%平均成長率,近兩年來居然變成了負成長(附表第四行)。根據以色列經濟學家的實證研究,物價上升、政府徵稅及補貼政策,以及消費者對需要的改變,造成了生產力的下降。

三、經濟藥方

當以色列正在歡迎今年可能超過十萬蘇俄猶太人移民時,兩位學者公開呼籲:以色列不能再沿用蘇俄反生產力,反投資金誘因,反市場經濟的那套辦法。因為俄國的猶太人之來移民,是要過一種較自由、較富裕的生活,而「管制過多,正是以色列經濟缺乏活力的關鍵因素。

在以色列的訪問中,筆者聽到了多次同樣的期望:「在外交上,要設法簽立和平協定;在經濟上,要發展全面的經濟政革。」減少戰爭的威脅,增加經濟的成長,正是以色列人民夢寐以求的兩大目標。

如何才能增加經濟的成長呢?歸納各方面的建議:

(一)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管制需要大量放鬆,目前的管制太多太細;從甜甜圈的大小到利率的高低,無所不管。專家們認為管制立刻要從產業及資本市場開始放鬆。

(二)稅率需要再大輻下降,否則不會有投資與儲蓄的誘因。過去拉近高低所得間距的政策,已經使企業家不顯再冒險技資。

(三)政府福利支出的受益者,如不符合「需要條件」,應當要減少或取消,以增加當事人的本身工作意願,並且減少財政赤字。

(四)減少罷工與過高的工資要求,減少占領地區的紛爭,減少國會中不斷的決策僵局,都有助於社會安定、產業發展,以及外人投資。

(五)大量的國營事業(如以色列航空公司),應當出售給民間。

四、結語

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訂《遠見》輕鬆帶回Arowana好箱!

決定以色列生存的是與阿拉伯國家的和平相處,以色列贏得了每一場戰爭,但還沒有贏得和平;決定以色列人民生活水平的則是它的經濟活力,以色列在很多方面有傑出表現,經濟上則表現拙劣。

以色列經濟之一蹶不振,使目前以色列多事之秋的社會,更加深了雪上加霜的蕭瑟。再自負的猶太人,也不得不陷入苦思之中。

從信心十足到憂心忡忡--八年不見的以色列

一、充滿不確定感

八年前的夏天,第一次去以色列,與十四位美國教授一起訪問了三週。我的印象是:一個信心十足,不會被輕視的小國。

這次去以色列是與四位遠見雜誌同事同行,自己停留了十天。重訪的印象則是:一個憂心忡忡、問題多、答案少,充滿了不確定感的社會。

八年不見的以色列變了--沒有變得成熟,卻變得蒼老。在一個國家的生存發展中,八年不是短時間,美國總統四年一任,不能超過兩任。

在今天的以色列社會,沒有解決的舊問題(如占領地區的處理)變得更棘手,新產生的問題(如來自蘇俄的猶太人大批湧入)也需要費心思。一直引以自傲的制度,如被譽為「中東唯一民主國家」,也有其顯著的限制。當兩個大黨無法在國會獲得過半數席次,以及小黨林立下,出現了另一種病態:「專制產生獨裁,民主帶來癱瘓。」因此,一位以色列的學者說:「我們的問題不是決而不行,我們的根本問題是議而不決。」

在訪問中,也聽到了這些感受:

「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高級工程師,月薪只有美元一千元左右,人才怎麼會不外流?」

「我們的稅率,高得使你寧可失業,而不願去工作來繳稅。」

「移民到美國不是逃避做猶太人的責任,而是抗議這個沒有制度而又霸道的政府。」

二、難言之痛

近年來國外移民人數的增加,正是以色列政府的難言之痛。

全世界猶太人最多的地方不在以色列(三百七十萬左右)而是在美國(六百萬左右)。在今天的以色列,仍然會遇到一些剛從美國來的新移民。他們驕傲地說:「我們放棄了「舒適」的生活,回歸祖國,來追求「有品質」的生活」。可惜從美國回來追求「有品質」生活的移民愈來愈少,想去美國追求「舒適」生活移民的人愈來愈多。

八年前在距黎巴嫩邊境不到七里的一個小城(Kiryat Shmons)遇到了一位三十歲左右、充滿理想、神采飛揚、生長在紐約的賽麗。她拋棄了美國生活,犧牲了青春歲月,為的就是要把自己奉獻給她的祖國。當這次再到這個小城想與她敘談時,她的友人黯然地說:「賽麗已經回去了!」

當回歸的猶太人再要遠離母國時,以色列的立國精神正面臨著四十年來最嚴峻的考驗!

科學園區小珍珠

以色列絕對不是資本家的天堂。由於稅率高,喜歡美國式自由經濟、低稅率的猶太人,有一個玩笑:你如何才能在以色列賺點小錢呢?答案是--帶巨額財富來這裡投資。

這個宿命也開始動搖了,泰芬科學園區(Tefen Industrial Park),就是以色列邁向工業小強人的一個試金石。

對習慣新竹科學園區大規模工廠、大營業額的台灣人來說,只有十五家公司的泰芬工業區,實在袖珍。但在以色列人眼裡,它已經是顆小珍珠了。

「這是一次革命性的發展。」園區海外關係室的吉妲解釋,以色列大部分的企業都與國家或「工聯」有關係。這個標榜自由競爭、強勝弱敗,以高科技為主的素芬工業區,是企業經營的創舉。

從小生意開始

其實這類工業區要突破的,不只是社會主義的網,還有傳統觀念。吉妲表示,猶太人普遍對工業沒有好感,覺得那是個太髒、沒前途、靠勞力的行業。

為了打破這個糟糕的形象,工業園區吸引了一些有創意的科技公司,乾淨、先進、潛力無窮。微具(Micro Tools)是一個例子。

微具的創辦人拉米(Bonen Rami),本來是公務員,但他自覺是個精力旺盛、創造力強的人,所以十年前改行從商,專門替精密機械或電腦做有洞的小零件(有些洞只有頭髮八分之一那麼細)。「這是小生意,但很多小生意合起來就是大生意。」現在微具有六十五個員工(占整個園區總雇員人數的四分之一),去年做了六五0萬美元(約台幣一億七千萬的生意),已是園區的大廠之一。

除了改變企業形象,園區的設計,也與藝術結合,從外觀上就給人「摩登」的印象。在園區內,有一個露天藝術廣場,放著各種抽象、人物的雕刻作品,還有一個室內現代美術館。

除此之外,園區更與軍隊合作,每個星期都安排十八、九歲,剛入伍的服役軍人參觀,以灌輸「工業興國」的理念。

十年前,根據一位美國教授的報告,開始科學工業園區的設立。因為以色列已經看到,未來要繼續生存圖強,除了坦克、飛彈,更重要的是經濟實力。所以這個四歲大的園區,完全以本國資本(不吸收外資,以求獨立)和出口導向為基礎。在這裡設廠的企業,也享有減稅或四0%固定投資的獎勵。

「希望這個嘗試能帶來一個嶄新的以色列。」吉妲說,她的祖國總有一天會更接受自由經濟的啟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