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大學申請入學開跑,即有學測滿級分的學生捨電機,獨鍾建築。而建築與設計相關科系的申請分數現在動輒70級分起跳,甚至比許多傳統一類組的明星大學科系分數來得高。
設計專業抬頭,加上國家明訂文創為政策主軸,各校廣增科系,2011年教育部核定的新增科系,建築與設計占了近三分之一,以私校居多。
不僅如此,過去,各校設計科系經常依附在工程與藝術學院內,近來也漸漸統合、改名,獨立為設計學院,並開放跨院修習學程,廣受學生歡迎。
值得留意的是,雖是熱門學群,而且相關系所如雨後春筍新增,但師資、設備與相關配套不一定齊全,選系時要多做功課。
競爭優勢與轉型重點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喻肇青評估,國家景觀法通過在即,景觀領域的公務人才缺額將釋出。另,因應都市更新等社會需求,相關專業人才更被看重。
至於就業前景向來不錯的建築與室內設計,現在有很大的市場在大陸。因應觸控行動裝置大行其道,尤缺介面設計人才。在此數位匯流下,有志從事平面設計的學生,可望跨足多媒體、動畫與遊戲設計,找到一片天空。
師長解惑
大學非職場訓練所, 學的是專業的思考方法
◎喻肇青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林峰田 成大規劃與設計學院院長
Q1:我是普通高中的學生,現在科大的設計系好像比較夯,我該跨考嗎?
A1:回到問題的本質,綜合大學與技職體系的教育目標是最大的差異:科大著重專業技術訓練,綜合大學強調深耕通識學養。近來兩者的界線確有模糊之勢。
選擇時,首先應依自己的興趣,打聽各校設計學院的發展特質,例如:成大的實作體質扎實,校園資源最豐;中原相關科系齊全且實務接軌度高;東海以深厚的藝術設計基底見長;實踐的流行敏銳度與創意爆發力強等。
設計要「專」,更要「跨」,發展創意既須跳出框架,也得學習與其它設計觀點的團隊合作。因此,各校設計院系有哪些你感興趣的整合資源做後盾,也是考量要點。
Q2:若我對空間與設計有興趣,但不知道念哪個系才好,怎麼辦? A2:都市規劃系關心土地使用、公共建設與資源分配的政策規劃,擅長計量,喜從宏觀角度(如地理、經濟與社會)分析者,可以考慮。
一般以為,景觀設計系是園藝造景,其實,只要是地球所看見的都是景觀系負責的範疇,對「活著的關係」,像是樹木、土壤與風等感興趣的人較適合。
建築系攸關一棟房屋的空間安排,包括房屋科學構造、人文使用與地區脈絡等,有耐心從實務結構解決人的生活問題者可投入。
念室內設計系,對人的生活方式、態度與美學,以及搭配其的動線與材質都要有細緻的敏銳度。
Q3: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平面設計、商業設計與媒體傳達設計等,究竟有什麼差別?
A3:工業設計包括產品設計與開發,小至生活用品,大至公共交通,橫跨電子用品。
設計產品,必須考量功能、外觀、觸感、色彩與心理等「硬體」本身的元素,還有使用介面「軟體」的人因操作設計。
平面、商業與媒體傳達設計則都是以視覺導向為主的溝通設計。近來,在數位強勢發展下,電腦繪圖、3D動畫與遊戲等漸躍為教學主流。
Q4:報考建築與設計類的系所,作品集很重要嗎?
A4:一般而言,建築與設計類科系中,推甄管道所錄取學生的比例漸比考試入學高。因為設計科系學生所需的特質,較難從基本科目的考試成績看出。
老師通常會透過推甄的三道關卡:術科考試、作品集與口試,觀察學生的態度、「空間思考能力」、「想像力」與繪畫等基礎「表達能力」。
作品集可加分,但非必要條件,也沒有固定的評分標準。非科班生的學生準備起來較為辛苦,但只要用心的將過去做過任何可以呈現個人創意與主張的材料整理在作品集(部落格、卡片等),就算「跳tone」(不按牌理出牌),也很棒。
Q5:我不是科班生,不太會畫圖,可以念設計嗎?
A5:當然,這是迷思。首先,念設計不一定要交出作品,你也能專攻設計史或設計心理等。
畫畫可以協助表達,相關技術課程在學校都有機會學。
該注意的反而是,大家很容易誤以為設計只是技術與美感的結合。其實,設計在解決「人」的問題,只要你對「人」有興趣,願意學習,都可以嘗試。
Q6:常聽人說,畢業後學非所用,薪資也每下愈況,該怎麼辦? A6:設計系學生畢業後,經歷五年的職場磨練期是必要的。此後薪資待遇即憑個人專業造化調整。大學不是職場訓練所,而是讓學生學習建築與設計專業的思考方法。 短期接軌,難免焦慮,但長遠來看,保證終生受用。
學長姐領路
自我探索是創新的基礎, 與他人對話則是接軌
◎帶路學姐∕蘇郁心(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動畫組四年級)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既不能把它與我們以前的生活相比較,也無法使其完美之後再度來過,」米蘭昆德拉曾說。
四年多前,就讀台北師大附中的蘇郁心因至親離世,對生命感到疑惑時,這段話給困頓的她很大的啟發:「人生不存在完美,只能在每個當下全力以赴。」
她毅然決定傾聽內心對視覺設計的學習渴望,在父母師長難以諒解的情況下,選填設計相關科系,而非多數同學報考的「台成清交」。
蘇郁心評估,自己從未受過美術教育,推甄成績雖然綽綽有餘,但第二關要考術科與繳交作品集,她沒有基礎,又不想靠補習準備,因而轉攻指考,將重心放在基本科目考試,爾後高分進入了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動畫組。
四年來,蘇郁心的成績總是名列前矛。但對她來說,最大的肯定莫過於她入學後第一個作品「點.線.面」,即由校方主動珍藏為新建圖書館的固定展示品。大二時,她的平面設計得到由美國ACM SIGGRAPH協會舉辦的Space Time學生展覽數位平面類組的優選。
訪談當天,蘇郁心已從當年美術設計的門外漢,轉變為可以侃侃而談3D動畫分鏡圖的準設計師。剛考上交大應用美術研究所的她,也積極準備申請教育部菁英計畫到歐洲留學。設計類的大學生活如何過得精采充實?蘇郁心來帶路。
自我探索找出個人特色
蘇郁心剛入實踐時,有一門只有三學分但每週長達六小時的專業必修「創作基礎」,訓練裝置創作、舞動與劇場等。「點.線.面」是她探索生存意義的心靈裝置作品,白紙上呈放射狀的7000多支黑色髮夾,因厚度疏密不同,組成隨觀者腳步移動而改變光暈的圓,壯觀動人。
個人特色無疑是設計創新的一大要素,也因此,除了專業技術課程,設計科系基礎訓練注重自我探索。
「評圖」頻頻接受考驗
某次蘇郁心工作到半夜兩點多到附近的便利商店覓食,走出設計大樓時,回頭一看,建築、服裝設計與工業設計系的工作室樓層全都燈火通明,全是為了「評圖」。
「評圖」可說是所有建築與設計學群學生,從開始構想作品時,就得「頻頻」接受考驗的「期末考」。
所謂評圖,就是指導老師檢驗作品進度的討論會,可分個人評圖與團隊整體評圖。 設計並非悶頭創作,而要不斷的與人對話與修改。
「國際工作營」人人力爭
其她科系的學生,最羨慕建築與設計科系獨有的「國際工作營」了。每到寒暑假,在學校補助方案的支持下,整團出發到大陸、日本與歐洲等地參觀當地建築,或是在學校接待外國師生,一起討論遊玩,共同完成專案,為期兩週到一個月。
蘇郁心說,到了中高年級,工作營是建築與設計科系幾乎每個學生力爭的選修學分。藉由跨文化的交流,破除盲點,也可練習與其她設計領域的專業人才互動、溝通。
某次全院舉辦國際工作營,蘇郁心與建築系、工設系與服設系的學生完成一個永續醫院的專案,因為觀點不同,相互激盪,又各可負責自己的專業,非常有趣。
「接案」為磨刀石
大二時,蘇郁心擔任紐約某設計公司的海外平面設計師,接案工作,累積人脈也增廣海外經驗。接案的內容廣泛,小至圖書美術設計、餐廳傳單設計、學校活動海報設計到櫥窗外觀設計等。
擔任自由設計工作者是學生除了課堂學習作業,培養其她實務經驗與累積作品的主要管道,也是鍛鍊自己成為獨立設計師的重要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