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小資世代」來臨,敢享受卻更務實

追求自我的六年級後段+七年級前段

王美珍
user

王美珍

2012-01-01

瀏覽數 47,550+

「小資世代」來臨,敢享受卻更務實
 

本文出自 2012 / 1月號雜誌 翻身吧HTC

最近,社會上開始流行一個新名詞:「小資」。

從大眾媒體到實體商場,愈來愈多號召「小資」的廣告。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下,到底,「小資」指的是什麼?

追本溯源,「小資」的說法原出於毛澤東所指的「小資產階級」。自1990年代開始在大陸重新流行,且不再那麼負面。根據大陸最大的搜尋引擎百度百科定義:「小資」必須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經濟收入、生活品味和藝術鑑賞能力。例如要懂得紅酒與咖啡,喜歡讀張愛玲與三毛的小說,並會欣賞古典音樂、爵士樂,至少精通英語,能說德、日、法語更好。

在百度網裡,有人直接問:「是否可推薦小資情調的音樂?」。在北京地鐵的書攤,可以買到《小資祕笈》;在上海,有一本時尚雜誌就名為《小資風尚》,十足說明了「小資」已是一種大陸人嚮往的品味與學習目標。

然而,矛盾的是,「小資」卻也招致批評與嘲笑。中國新生代暢銷作家韓寒曾經被評論為小資作家,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反擊:「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作者,那些小情小愛,小資小調都不是正確的方向。」他批評在小說裡寫進LV、CK之類名牌,不過只是「劉姥姥逛大觀園。」

「劉姥姥」的比喻,有點諷刺地直指出了大陸此刻的社會氛圍:過往沒有接觸西方為核心的時尚品味,現在才覺得稀奇可貴,刻意追求。

這半年來,小資一詞也已從大陸紅到台灣來了。那麼,在台灣,說到「小資」,又意味著什麼?

「小資」貼近真實生活 極受歡迎

小資一詞會在台灣當紅,原因應該是2011年8月三立電視台的偶像劇《小資女孩向前衝》開播,首度沿用「小資」一詞,帶領風潮。

劇中女主角是在百貨公司工作四年的職員,剛存到人生中的第一個100萬,目標是買下一棟房子。該偶像劇自開播以來收視率穩居同時段寶座。

《小資女孩向前衝》為什麼受到歡迎?「2011年,我們創造了小三,又創造了小資。再次證明,戲劇行銷要貼近生活,反應社會,」三立行銷資深副總經理張正芬說,過去偶像劇比較浪漫,大多數劇情是貧窮女遇到貴公子。但現在,反應社會現象才會受到觀眾歡迎。

因此,三立偶像劇的角色,並不是憑空想像,而有專業的團隊透過社會調查及媒體研究,抓準社會上真實族群的樣貌。

經過研究,此劇為小資下了如是定義:「小資是出社會4~5年的上班族,有固定的收入,也有小小的積蓄。善待自己、保護自己,在職場上懂得生存之道。追求活在當下,享受生活,堅持一定程度的生活品質與品味。」

「在中國,小資比較是一種階級,在台灣,則更傾向是一種世代的生活態度,」長期研究兩岸生活風格的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分析。

如果從工作4~5年的範圍推估,小資的族群大約25~35歲之間,正值台灣六年級後段班與七年級前段班。

更懂生活 品味是習慣非炫耀

不像中國的小資是面臨經濟起飛的第一個十年,在台灣現在所定義的小資已經是經濟起飛的後代。品味已成習慣,不再是一個努力追求或炫耀的目標。

68年次的作家貝莉,正是台灣小資女的代表。在她的新書《我親愛的台北》中,寫出了台灣小資世代共同生活風格的寫照:去小酒館喝酒、吃美食、買溫泉粉泡澡、買一台1萬多的單車……對於微小的物件皆抱以情感,哪裡好玩、哪裡好吃,哪裡就有回憶。

同樣68年次、在科技業工作的Ivy,只要休假必定出國自助旅行。目前她已去了日、韓、英、荷、義、瑞等國,甚至每週都要上拳擊有氧課程,以訓練旅行時的體力。她甚至還考上了導遊證照,「哪一天錢夠了,我不要再當上班族,當導遊就可以省下出去玩的錢!」 願意投資嗜好、善待自己,明顯反應在社會調查的數據中。

根據東方線上E-ICP的調查,願意為了享受休閒,多花點錢的25~35歲小資族群,2002年男性占了76.6%,女性則為85.9%。然而,到2011年,男性則增加到90.9%、女性則增加到91.5%。無論男女,這10年間皆顯著增加了6~10個百分點。

其中,單身者同意的比例則更高,2002年男性為73.1%,女性為83.3%,2011年男性則飆升到95.9%,女性則為93.4%,更是上揚了10~20個百分點。

捨得花錢但消費精明又務實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李釧如分析,現在的「六後七前」小資世代,父母多半已有房子,因此許多人住家裡,少了經濟壓力。

加上普遍晚婚,少了家庭照顧的責任,因此有餘暇與餘錢餵養自己的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是小資世代的特性。

小資世代,雖然懂得花錢款待自己,但卻不是拜金,而是精明消費,總是希望在一定的價格範圍內得到最好的品質。

張世芬說,小資世代雖然幼時的社會大環境很好,但長大後面臨的是景氣緊縮,薪水不比上一代。因此,在當初劇本角色的研究裡,也把台灣的小資女調整得比較務實,懂得怎麼花錢,而不像中國的小資,是在上海奢華地標新天地消費的白領階級。

在東方線上E-ICP的調查結果中,小資族群消費精明務實的勢向也十分明顯。在2011年的調查中,25~35歲的族群中,超過七成以上會上網查詢產品資訊,也會善用促銷期間購買商品,為的就是不吃虧。

熱愛美食的貝莉,幾個朋友都喜歡在臉書自己上傳做菜的照片和食譜。她秀出一張自己做的「白酒蛤蜊麵」照片,擺盤美麗,看起來就像高級餐廳的一道菜。「我為什麼會做這道?其實只是因為那天蛤蜊打折啦!」她笑說,她常常在超市會員日打折時採購,享受時,也不忘精打細算。

從事媒體業、70年次的小資女Amy,也很喜歡享受美食。不過,她平日中餐卻規定不能吃超過80元,常塞御飯團就解決。「那些100多元的簡餐又不是真正的好東西,我寧願把錢省下來,假日去飯店吃一頓1000多元、真正好吃的ㄧ餐,」她說。

對於小資來說,他們重視品味,卻只想把錢用在值得的地方,而不輕易迷信高價或名牌。懂得花錢,卻不亂花錢。

網路上,只要有人推薦餐廳、服裝等,小資一定會問:「C/P 值高嗎?(物超所值嗎?)」

不只求高薪 更重視心靈滿足

對自我的重視與善待,也反應在職場的價值觀上。 72年次、現任飯店公關的Mia,曾經在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知名國際一線精品擔任公關。然而,做了幾個月後卻決定辭職。大家都問她:「這麼好的機會,妳幹嘛放棄?」

「在大公司裡,自己只是一個小螺絲釘,可是,我對自己有更多期望,希望可以發揮更多,而不只是在一個好聽名字的公司下工作,」Mia說,對自己好的方式,就是把工作做好、有成就感。

另一位小資,原本從事記者工作的Amy,後來到富邦金控任職,早上7點半上班、下午4點半下班,且年薪比在媒體時多了20萬,工作了兩年半,她卻決定回到媒體。要離開時,主管甚至加薪慰留,還是無法影響她的決定。

「我還不到30歲,就要在這裡養老嗎?」Amy表示,當時雖然薪水好、又安逸,但心裡卻沒有得到滿足感。而媒體工作對她來說:「把很難的事,用很簡單的方式說出來,更有意義。」由此看來,小資世代看重的不單是過往大公司、薪水高的條件,也重視工作帶給心靈的滿足感與意義。

根據東方線上E-ICP調查,在工作當中感到滿足充實的比例,2002年時25~35歲女性只有11.8%,男性為18%,2011年時則提升到女性為15.3%,男性為26.1%。其中,而單身女性8.1%提升至18%,顯著增長了10個百分點,值得注意。

重視「小我」更勝「大我」

1111人力銀行公關總監何啟聖指出,工作4~5年的小資女性比起五年級世代,已經更自在、更懂得追求自我。何啟聖分析,對四、五年級的女性來說,出社會時主管以男性居多,女性必須花更多的力氣在工作上。

然而,六、七年級是坐享其成的一代,社會上已經很多女主管,讓小資世代不需證明自己和男性一樣,比較可以自在做自己。

社會學家Raymon Williams曾於《關鍵詞》一書中說到:「每個時代都會有一些關鍵詞,沈澱著某些時代的訊息。」「小資」的興起,不僅是一個商業現象,也是一個社會心理的集體反應。

政大新聞系副教授柯裕棻認為,五年級世代,歷經中美斷交、學運、修憲,認為社會是闖出來的。因此,常聽到人說做一番「大」事業、或者願意參與運動改變大社會。

「然而,現在是一個『小我世代』,」柯裕棻說。曾有七年級的學生告訴她,雖然政治已經民主化、但面臨不斷的爭吵、又有金融風暴毀滅性的地震。反正大環境不是自己能改變,所以只要在自己能管好的範圍內好好活著,做好小我,比什麼都重要。

過往,形容六、七年級的名詞大多較為負面,如月光族、草莓族、青貧族,然而,「小資」這個詞彙則讓人看見了這個世代的務實面向。

當「小資」的群體認同產生,愈來愈多業者推出符合需求的商品。不僅百貨公司推出「小資」相關促銷方案,還有旅行社推出小資專屬行程,更有房仲業者推出市區小宅,也是以小資為號召。

不過,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提醒,這名詞是由媒體所帶動的現象,後續能持續多久,值得觀察。然而,他認為,對於文化創意產業來說,媒體流行是觀察趨勢一個很好的風向球,如何在當中把價值深化、創造出新產品,應是各企業努力思考的方向。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