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中期,羅氏藥廠發現干擾素能治療B型、C型肝炎,做成藥品「羅飛龍」,獲得肯定,成為不可或缺的藥物;進入21世紀,每當發生新型流感,人人都會想起羅氏研發的「克流感」而大肆搶購,成為市場的熱門貨。
羅氏在近代醫療發展史上,能占有一席之地,研發團隊扮演關鍵角色,而帶領羅氏成功開發這些新藥的是曾經擔任羅氏藥廠的副總裁蘇懷仁。他以台灣人的身分,讓這家瑞士藥廠在國際上備受矚目,如今他回到台灣,希望帶領台灣生技邁向新境界。
11月1日,蘇懷仁正式成為「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顧問,這個智庫被列入「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的一環,協助生技業者研發新藥和醫療器材。在行政院規劃下,更可望在2013年轉型為民營公司,外界甚至期望這家公司可以成為生技業的台積電。
政務委員朱敬一把整合育成中心比喻為一間大寺廟,裡面的CEO是大和尚,而蘇懷仁就是最佳住持人選。
和蘇懷仁相識20多年的台灣浩鼎生技董事長張念慈也說,鑽石起飛方案就像生技飛機,而蘇懷仁是其中的引擎,如果沒有引擎,飛機只剩下空殼子!
從美回台擔任生技業引擎
今年61歲的蘇懷仁有著瘦高外型,他是總統馬英九的高中同學。1970年代盛行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他依循「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模式,念完台大化學系,赴美國取得生化、醫學雙料學位,也在哈佛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當過內科醫師。
在海外37年間,他除了任職羅氏藥廠,也曾在全球第三大的Biogen Idec藥廠擔任資深副總裁、Shire藥廠研發總裁,在華人生技圈是少數擁有新藥開發、臨床實驗、上市銷售完整經驗的人士,「台灣正需要他這樣的人才,」浩鼎生技執行長許友恭說。
「我希望發揮工作經驗,幫助台灣發展生技業,」蘇懷仁說出返鄉動機。
據他觀察,台灣有很大機會能發展肺腺癌、肝癌、胃癌的新藥,由於這是國人常見的疾病,進行臨床實驗,成功機率比較高。
雖然離開台灣多年,蘇懷仁對國內生技業並不陌生,2004年起,行政院就請他回台,評估發展的可能。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回憶,整合育成中心是蘇懷仁一手策劃。2006年,蘇懷仁在行政院生技策略諮議委員會,一邊畫著草圖,一邊說明構想,當時連翁啟惠聽了都十分認同。
善於溝通 不怕從英雄變狗熊
蘇懷仁認為,目前台灣的生技業界、學界和國科會、工研院、中研院等單位都在進行研發,力量過度分散,因此育成中心應該整合各單位的努力,去蕪存菁,尋找有潛力成為新藥的珍寶,然後集中火力,才能在國際上闖出名號。
「生技業要做刺蝟,它只有一個目標,而且明確!」他帶著剴切的口吻,台灣的現況像是狐狸,目標很雜,研究方向很多,但是看看韓國,政府全力支持三星電子做大,才能稱霸國際。
「台灣生技業應該整合成為一家公司:Taiwan Inc.,」生技中心董事長李鍾熙也贊同表示,國內研究經費全部加起來,一年大約1000億元,比不上美國一家大藥廠,只有整合,才能產生力量。
李鍾熙進一步表示,整合育成中心就像生技業的催化劑,在整合過程中,必須與大學、經濟部、衛生署等政府單位、研究機構、生技公司溝通,只是各界自有立場,蘇懷仁將面臨不小的挑戰。
「有人說我返台整合生技業,會從英雄變狗熊,」蘇懷仁邊說邊笑了起來。 他敞開心門表示,其實要放下美國的一切,返鄉服務,當初也掙扎了很久,可是,去年底行政院表態大力支持,今年2月,他曾在一週之內密集拜訪台灣產官學界40多個團體,發現大家都有心發展,讓他大受感動,最後決定回來貢獻心力。
事實上,善於溝通、整合正是蘇懷仁的人格特質。2003年底,他服務的Biogen公司和Idec公司合併,正是由他整併人事,過程中沒有裁員、優惠離職,他花了半年時間,和員工協調,安排新職務,讓他們盡量都滿意,而且還開心地留下來。
他記得當時有兩個人為了新職位,互不相讓,於是,要求他們把門關起來,在兩小時內自行討論,一個半小時後,兩個人面紅耳赤走了出來,也產生共識。
「那個經驗教導我學會傾聽,」他說,先聽別人講,瞭解對方立場,才能成功溝通,他知道整合生技業困難重重,但是他有自信遇到危機時,可以從容以對。
為愛滋新藥和激進分子對談
蘇懷仁能有如此高的自信,和他研發愛滋新藥期間,曾遭遇激進分子威脅的經歷有關。
1980年代,愛滋病恐慌開始在世界蔓延。一群激進分子希望能終結愛滋病,1987年從紐約開始示威,要求藥廠不經過人體實驗,直接提供病人藥物。
1990年代,蘇懷仁帶領羅氏藥廠研發三種愛滋新藥時,在舊金山的愛滋研討會就遇到激進分子包圍會場。「我才上台,激進分子就叫囂,擾亂會場,又扔紙屑又潑水,」蘇懷仁臨危不亂,和同是華裔專家的何大一及其他來賓走到後台,通知警方。後來,他每出席國際會議,公司就會派兩名保鑣保護,連上廁所也形影不離。
但是,激進分子仍不放過羅氏藥廠,數度包圍抗議,蘇懷仁便和激進分子到餐廳的密室談判,瞭解對方意圖。
後來,激進分子信任他,指名他上NBC電視台,和新聞主播辯論,這些際遇成為梅洛.古茲諾(Merrill Goozher)在2004年出版的新書《8億美元的藥:揭開新藥成本的真相》的素材。
因為研發愛滋新藥的成就,蘇懷仁擔任美國愛滋病基金會顧問,和影星伊莉莎白.泰勒、華倫.比提、芭芭拉.史翠珊成了座上客,定期會面。
觀察蘇懷仁研發新藥的經歷,也可以瞭解他講求速率和效率。1997年到1999年間,為了生產新流感藥物,他在美、英、法、瑞士等國帶領研發團隊,只要世界上那個地方發生流感,他們就立刻趕過去,採集樣本,進行實驗,可謂追著流感全球跑。
克流感上市 只花2年1個月
羅氏藥廠當時預測新流感會是21世紀的疾病,蘇懷仁分秒必爭,一年半內在世界上同時進行40個臨床實驗,終於成功研發克流感。從第一個實驗到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送審,只花了二年一個月,比通常得花上四年的流程快了許多。
然而,新藥研發所費不貲,動不動數億美元,台灣要到哪裡找這麼大的資金? 蘇懷仁分析國際趨勢,隨著疾病型態變得複雜,FDA新藥申請法規逐漸嚴苛,藥廠至少得投入10億美元、花費10到14年,才能讓新藥順利上市,這比過去的成本高出許多,甚至會倒賠,因此,大藥廠轉而購併小藥廠,或和學界合作。
他認為,台灣可以搭著這個潮流,由學界扮演藥廠研發部門的角色,和醫院共同展開臨床實驗。
台灣應催生高潛力生技公司
只是,台灣的優勢只剩下三到五年,面對大陸急起直追,必須加快腳步。
「大陸的生技人才水準現在還差台灣五年,」他發出警語,尤其大陸今年內一口氣出現兩家國際級生技公司,韓國、印度、新加坡、以色列也積極投入,如果台灣要占有一席之地,這五年內一定要催生高潛力的新興公司。
東洋製藥董事長林榮錦就說,蘇懷仁對新藥市場需求具有銳利獨到眼光,如果沒有在美國培養30年的功力,就無法辦到,因此信服他的判斷。
「蘇懷仁像是新興公司的褓姆,」李鍾熙表示,整合育成中心將會輔導業者,幫忙找贊助資金,讓公司順利生存,養育長大,從催生、撫育、養成,一手包辦,這條路並不好走。
這麼看來,台灣生技業前景是否令人憂慮?有機會在亞太區域執牛耳嗎? 張念慈表示,台灣還沒有成功研發新藥,難以引起國際大藥廠注意,不過,憑藉蘇懷仁的名氣,可以帶來機會和國際媒合,提升台灣能見度。
「我希望帶領台灣生技向前跨越一大步,」蘇懷仁期許。整合育成中心夢想耗費五年,才得以實踐,看來社會要多支持、鼓勵他,生技業才能真正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