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擁有一台和電影《變形金剛》中的大黃蜂一樣,不用靠人力操控就會說話、行動的智慧機器人嗎?夢想成真的一天,可能不會太遠。
9月初在台北世貿南港館的2011年台北國際機器人展(TIROS),即呈現機器人的多種面貌。
走入會場,有全自動化的機械手臂拿著木琴槌精準的在木琴鍵敲下一首首完整的樂曲,走到另一頭,五、六隻機器人隨著「一、二、三、四」的指令,整齊劃一地跳著國民健康操,甚至還有機器人能來上一段超夯的《保庇》舞,逗趣表演吸引大批民眾圍觀。
「我已經看了三年的台北國際機器人展,從不像今年這麼專注,」長期呼籲各界台灣應打造為機器人王國的台灣大學講座教授羅仁權說。
事實上,行政院在2005年產業科技策略會議,已提出發展智慧型機器人產業的構想。2008年,副總統蕭萬長更曾表示台灣將進入機器人產業元年。只是數年過去,始終雷聲大雨點小、直到今年「機器人產業」彷彿重燃引擎。
鴻海宣示 3年產百萬機器人
在外界眼中,這樣的轉變,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宣示跨入機器人生產的大動作有很大的關聯。
今年8月中,郭台銘透露,鴻海將富士康位在山西晉城科技工業園區內的廠區,視為「機器人戰略」的第一個試點計畫。宣示該園區的產量將在今年達到一萬台,更信誓旦旦表示,要用三年時間生產100萬台機器人大軍。
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常務理事、台大機械系教授黃漢邦肯定郭台銘的宣誓對沉寂的機器人產業掀起催化效應。
台灣意識到機器人的重要,始於1980年代,只是當年是以機械「自動化」稱之。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產業分析師白忠哲比較,當時背景為新台幣貶值、薪資上漲、工人短缺,引發工廠自動化的需求。之後機械自動化就大量應用在光電半導體、汽車零組件、汽車產業、機車產業、機械金屬產業等的生產線。
「簡單說,那是第一次自動化,如今到了第二次自動化,重點是智慧科技的融入,」羅仁權補充,第二次自動化內涵囊括智慧型機器人、自動化設備、智能工廠等。
隨著全球化、高齡少子、綠能永續等浪潮,已使機器人的需求走出生產線,擴及服務各領域,並進入家庭中與人互動。例如醫療機器人,或家用清潔機器人。
除了郭台銘大張旗鼓外,其實早有不少台灣廠商也意識到機器人商機。其中,上銀、盟立、新光、華寶等企業都是其中之一。
產業界如火如荼地拓展機器人版圖,讓公部門也動了起來,最明顯的是在挹注發展經費上。
政府估2015年產值900億
搶先在郭台銘發表百萬機器人大軍計畫之前,行政院2010年底召開「智慧型自動化產業發展策略會議」,預計五年內投入83億元,目標要將目前台灣智慧型自動化相關產業年產值的8650億元,倍增至1.73兆元。
以機器人產業為例,擘劃出至2015年產值要達900億元的藍圖,「是去年產值450億元的倍數,」白忠哲說。
台灣要發展機器人,不快點不行了。
白忠哲指出,2009年全球機器人銷售額為214億美元,預估2015年整體產值將達到500億美元。對照之下,台灣只占全球約6%(以9月22日匯率30元換算)。
南韓知識經濟部則認為產業機器人成長力道趨緩,有爆發性成長的將是服務型機器人。
因此2009年韓國在仁川開始建立一整座機器人島,預定2012年完工,欲建置服務型機器人的互動情境。
「就像別人蓋迪士尼樂園,實踐孩童的夢想樂園,韓國蓋機器人島實踐機器人走入生活的理想,」羅仁權表示,服務型機器人的一大特色就是與人接觸,如果只是關在實驗室裡,很多問題、功能和創意將受到限制。
受邀來台參加2011機器人產業趨勢發展論壇的法國服務型機器人聯盟(SYROBO)祕書長Catherine Simon則比較2009年底與2013年的預估值發現,全球實際使用在專業領域(如醫療)的服務機器人有7.66萬台,四年預估將再增加八萬台;家用的服務型機器人將由560萬台,再新增670萬台;娛樂用機器人則有約310萬台,可望增加460萬台。
亦即,服務型機器人都被預期在2013年達到倍增。這正是台灣未來必須著墨的地方。
企業投入機器人研發現況
上銀科技
與台大合作 開發復健機器人
上銀科技為全球第三大滾珠螺桿與線性滑軌製造廠,董事長卓永財身兼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理事長,提倡機器人產業不遺餘力。
上銀科技除了在機電本業業績亮眼之外,投入醫療機器人領域也有八年之久,與台大醫學院團隊、中國醫藥大學合作開發復健機器人。
今年上半年生產工業機器人的占比已達營收6%,而工業機器人自製率也近100%。
盟立自動化
做系統整合 業績年成長15%
成立20年來,主力生產自動化設備及零組件的盟立,在這次的機器人展中展出點焊機器人、超音波切割機器人以及焊接機器人,共三款系統整合機器人,可應用在汽車及周邊配件的生產線。
盟立財務長徐清旺透露,光是機器手臂、物流取放設備等與自動化相關的業績,去年已達40億元,年成長率15%,「今年前八個月的營收42.5億元,已經贏過去年一整年,」徐清旺說。
台灣智能機器人
新保六號 能照顧家中老幼
在服務型機器人方面,新光、華寶、松騰分別在保全、娛樂、清掃等不同功用上展現成果。
看好機器人未來前景,兩年前,新光保全成立台灣智能機器人公司,針對機器人在居家保全與照護做的各種開發,成功研發出模型機,從第一代開始慢慢演進,本屆展出的機器人已是第六代的「新保六號」。
新光保全技術研發中心協理鄭澤芳說明,第六代機器人添加多觸控螢幕,大幅提高與人的互動性,有助於延伸到老人小孩的居家陪伴與照護。
然而,成本與售價是目前服務型機器人所需克服的障礙之一。現階段的新保六號已進行上市銷售的準備,不過鄭澤芳坦言,目前一台雛型機的造價要100萬,「一台成本還在5萬~6萬元左右,距離內部評估過的消費者理想售價2萬元還有差距,」鄭澤芳表示。
華寶通訊
Robii小猴子 陪你玩遊戲
華寶通訊2007年開賣的Robii陪伴型娛樂機器人,馬戲團小猴子的造型相當討喜,只要人摸摸牠的頭,小猴子會開心地發出笑聲,還能運用投影技術,和人玩互動遊戲,在百貨通路已買的到。
為深耕機器人市場,華寶通訊今年創立UrRobot品牌,新事業開發處副處長黃國聰透露,未來將持續生產更多服務型機器人。
松騰實業
清掃機器人 全球銷量第2
而生產清潔機器人在台灣最成熟的企業,非松騰莫屬。松騰自家生產設計的智慧打掃機器人,銷往包含亞洲、歐美等數十國,「曾經一個月在燦坤通路就收到600萬的貨款,」董事長燕成祥說。
和國際兩大生產智慧型吸塵器的iRobot和伊萊克斯(Electrolux)相比,松騰的銷量已是全球第二大,且價格具競爭力。「伊萊克斯一台6萬、iRobot也要8888元,我們最便宜的2000元有找,」燕成祥說,預估今年銷量將達40萬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