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比較美國和台灣在癌症醫療上的差別,有那些是我們可以借鏡的?
答:首先,國內醫療作業方式中,時間分配的習慣應該重新調整。到了二十世紀末期,大部分病都是慢性病,癌症就是其中一種。
但國內目前醫療作業方式仍是針對急性病設計的,重量不重質;有些醫生一天要看一百個病人,每個病人只能看兩分鐘,聽說掛某位大教授的號,還要花五百元,天不亮就僱人去排隊。
第一步就做好
但癌症不像感冒,問兩、三句話,聽一聽胸部就可以開處方了。癌症治療需要高品質的作業,一開始必須花很多時間在找出侵犯範圍、確定部位,再做各種詳細檢查,掌握整體情況後,才能決定治療方針。 如果第一步做得好,復發的機率小,以後要花的時間就少;反之,一開始吝於花時間,有的刀都開了,才發現已經蔓延出去,以後要花更多時間來補救。
也許兩者所花的時間累積起來差不多,但結果往往是一生一死。
美國的作法是組成醫療小組,包括醫生、護士、臨床心理醫師、義工等,每個人所花的時間不多,病人的各種需要卻都能照顧到。
其次,美國在癌症醫療上特別強調「以病人為中心」,找出什麼是對病人最體貼的作業流程,包括門診、檢查、拿藥、住院,都儘量體貼病人;甚至在建築設計上,例如進出口規畫、隱私權的維護等,也都考慮病人的需要。
我自己的作法是,第一次問病歷的時候,就先瞭解他的職業、教育背景、住所遠近、家中有什麼人可以照顧他,再針對他的狀況設計治療方針。
為了節省病人往返奔波的時間,每一次門診完畢之後,我會給病人一本治療日曆,上面說明什麼時間該做什麼。我也會給他們一些檢驗表,簡單的檢查,病人可以在附近醫院做,再打電話通知我結果,如果一切正常,我會叫他繼續吃藥,兩個月後再來。
這些雖都是細節,說起來容易,其能做到的話,對病人幫助很大。
問:近年來國內癌症患者愈來愈多,原因何在?
答:癌症通常經過長時間醞釀,年紀愈大愈有可能得癌症。近年來國人平均壽命一直在延長,這是癌症病人增加的主要原因。
與吸菸有關
另外,環境品質惡化,包括空氣、食物、水的污染都有關係。尤其是這幾年,台灣吸菸人口增加非常迅速。統計發現,子宮頸癌、膀胱癌、支氣管癌、肺癌、口腔癌、舌癌,都和吸菸有關。而得病的不僅是吸菸者本人,很多癌症病人都是二手菸的受害者。
也有人推測,現代人的緊張忙碌會引起癌症。目前有動物實驗結果證明,壓力會影響人的免疫系統,使得自體壓制癌細胞的功能降低。
癌症病人的增加,和台灣經濟發展的軌跡是平行的,三年前我寫了一份報告給李國鼎先生,指出社會應該把癌症當公敵,運用各種力量來對付它。目前台灣經濟繁榮,人民對於醫療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正是一個可以使力的轉捩點。
問:一般人談癌症色變,癌症到底是不是絕症,如果自己或親人得了癌症,應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它?
答:一般人對癌症的恐慌表現在喪失生存意志、抗拒治療;或從一個醫院跳到另一個醫院;吃草藥、找偏方,會恐慌一方面是根深柢固的觀念,一方面是台灣癌症的治癒率不高,在在證明得了癌症一定會死,難怪人們害怕。
讓病人瞭解實情
我認為如果能有效教育病人、教育家屬,等於在治療上成功了一半。
我的作法是,一旦證實是癌症,我會和病人以及家屬,平靜的坐下來,握著他們的手,在一個隱蔽的房間內討論,告訴他們目前病情如何;我準備用什麼方法治療;有幾分把握,並保證盡力而為。有時病人會在我肩上哭,我的白袍上常有眼淚、口紅印。
通常癌症病人會經過三個心理階段:否認期、掙扎期及接受期。對病情瞭解愈清楚,愈容易度過,也愈容易產生合作的態度,增加治療效果。
問:許多癌症病人家屬面臨應不應該把病情告訴病人的困境,你的建議是什麼?
答:以前在國內的時候,我學到的是不直接跟病人講;家屬也會要求保密。但一開始說謊就要不斷說謊,病人最後反而有被出賣的感覺。
我認為不應對病人隱瞞,因為也許病人特別希望見到某人;或先做好家中產業分配處理,如果不告訴他,等於剝奪他的權利,可能造成永遠的遺憾。
問:未來在癌症防治上,我們可以做那些努力?
答:首先要改變國民的觀念。目前一般人對醫療的認識和接受程度仍差,不習慣定期做健康檢查;甚至發現生病仍諱疾忌醫。很多癌症病人都是到了病情不可收拾的地步才到醫院來的。
另外有些資源我們未善加利用。例如遍及各地的衛生所,本來是針對傳染病的,現在台灣傳染病已經控制得很好,如果把衛生所的體質改變過來,很多癌症篩檢可以利用衛生所做。人員再訓練之後,也可以成為有效的防治力量。
早期治療希望大
我特別強調早期診斷的重要性。以美國的情況來說,一個嚴重的癌症患者,從開始治療到死亡,平均要花四、五萬美金,治癒率零;而一個早期診斷出來的、一公分之內的乳癌,切除費只要八千美元,治癒率高達九0%,和肺炎的治癒率差不多。
如果早期診斷的系統能夠普及,癌症病人都有九0%活下去的希望,大家就不必害怕癌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