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七成土地是沙漠,為了省水,因此,發展出「滴灌」技術,把水直接送到植物根部,一點都不浪費水在泥土,不僅創造出180億年產值,還改寫農業灌溉定義。
台灣每年幾乎都會上演因缺水而休耕的事件,甚至上演搶水的畫面。但這一切看在有七成土地是沙漠的以色列人眼中,實在難以想像。
「如果說以色列缺水那就算了,台灣怎麼可能缺水?你們雨水充足,會缺水應是使用管理的問題,」曾來過台灣的耐滴芬亞洲區董事長亞克夫(Yacov Pedhatzur-Wiedhop)笑說。
是的,看到耐滴芬如何用水,台灣人應該會覺得幸福多了。
由於以色列沒有充足的雨水,不得已發展出滴灌(Drip)方式,最著名的滴灌技術就來自耐滴芬(Netafim)。
如果你初次來到以色列,或是中東其他沙漠國家,一定會發現路旁樹下或花叢間多了一條條黑色的水管。那可不是澆花工人忘了收拾而遺留在花園裡的。
這一條條水管其實暗藏玄機,透過內藏的特殊塑膠片,水會從黑色水管中一滴滴流出來,直接供植物的根部吸收,一點也不會浪費流到植物旁的土壤裡。「植物才需要水,土壤不需要,但大半的灌溉都把水浪費給了泥土,對植物沒有幫助,」帶領全球2800名員工、一年創造出6億美元(約合台幣174億元)營收的耐滴芬執行長Igal Aisenberg說明滴灌技術的精神。
走進以色列南部內格夫沙漠的赫茲瑟林(Hatzerim)集體農場裡,這裡就是全球滴灌大廠耐滴芬的起源地,也是創始工廠。
一條破水管 開創滴灌技術
在這個農場居住且工作近47年的耐滴芬永續執行官Naty Barak談到,1965年時,因為集體農場需要水來灌溉農作物,在一個破裂的水管旁發現植物長得很好,意外想出這種滴灌技術,省水又能讓植物生長,這就是滴灌的由來。
走進耐滴芬的工廠,全廠禁止攝影拍照。如此神祕的原因是,所有的專利及技術都在這幾個3、4公分長的小塑膠片上。透過這一片片的塑膠片,讓耐滴芬成為獨霸全球的滴灌高手,也賺進大把大把的鈔票,因此絕對不能被仿冒盜用。
仔細看這一片片的塑膠片,有不同的紋路及導槽,「就是關鍵所在,也是因應不同植物、不同水量的滴灌關鍵之處,」Barak手拿著小塑膠片進一步解釋。除此之外,這些塑膠片還可以分離雜質,如把細砂導出不致阻塞水管,同時,還可以加肥料或養分,讓植物長得又好又壯,卻只需要很少的水。
用水無大幅增加 農產增5倍
透過滴灌方式,平均可節省50%到70%的水量,每當想到亞洲地區普遍用大量水來培育農作物,耐滴芬公司的高層就覺得相當不可思議,同時也覺得太浪費水資源。
「當然,很多農民的習慣無法改,也因農作物不同而有不同的灌溉方式,但我仍認為水管理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約有1∕3的灌溉水是浪費掉的,而沒有真正被植物吸收,」執行長Aisenberg說。
目前,滴灌技術已經成為以色列建國的根本。境內約有九成的農作面積採用滴灌技術,也使得30年來,以色列的農業用水總量都維持在13億立方公尺左右,沒有大幅增加,但農作物收成量卻增加了5倍。
為何良率會增加?Barak解釋,耐滴芬不只是滴水灌溉而已,它另外的功能是協助農民更有效率的使用肥液,把肥料精準地透過滴灌打進植物根部吸收,才會讓農作物長的更好。
封閉滴灌 結合資訊監控系統
來到耐滴芬工廠旁的一處Jojoba(荷荷巴)農場,實地觀察耐滴芬如何讓Jojoba樹如何長得更好、結果更多?但在這裡並沒有發現地上有水管,一問之下才知水管埋在土壤裡。雖不見水管,但每棵樹樹根附近卻有一圈溼潤的水圈,原來這裡採用的是封閉滴灌技術。
「由於氣溫很高,埋在地下是為了減少蒸發,節約更多的水,」Barak說。沒想到用滴灌就算了,還怕水蒸發,以色列真的對水是「滴滴計較」,不放過任何一滴。
結合資訊監控系統的滴灌技術,已輸出到全球上百個國家,特別在非洲、印度及大陸等農業大國中,耐滴芬早就成了當地農民最佳伙伴,也顯示以色列以全球市場為目標的企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