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陸、新加坡、韓國來勢洶洶的挖角,由於科技產業薪資低落,台灣已有不少科技研發人才出走,這也成為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致命傷。
70年次,原來是國內某家科技大廠測試工程師的Jeremy(化名),最近離職後,擁有不錯工作經歷與外語能力的他,很快獲得來自新加坡、歐洲兩家外商科技企業的海外職缺錄取通知。
新加坡外商提出的薪資是7萬台幣,比之前薪水多3萬,而且還外加食宿、保險、上下班接送,折合成現金等於又多2萬。而目前尚在敲定薪資方案細節的歐洲工程師職缺,因當地物價高,單單月薪就可上看新台幣12萬。
「台灣的薪水已經偏低,就算科技業也是。分紅股票這種事對我這種晚輩來說,是歷史課本上的紀錄而已。而近幾年薪資成長的速度跟不上物價;公司要求員工樣樣通,不賺錢的時候要共體時艱,公司賺錢的時候還是來個『共體時艱』。大家又不是傻瓜!」
薪資成長停滯 科技人才紛外移
Jeremy一語道破國內許多科技人的心聲:當分紅光環不再,薪水成長停滯,早已讓科技人才蠢蠢欲動。有些人被挖角,有些人索性主動往海外求職。
今年,工研院一位專攻LED研發的高階主管,便以四倍年薪,約新台幣700萬的價碼跳槽到大陸。
台灣LED產業龍頭廠商晶元光電,也傳出遭大陸同業挖角流失20人,其中包括兩名參與公司重要決策的協理,據傳開出條件驚人,有的年薪破千萬,有的還給房子、車子。
事實上,大陸方面有意挖角台灣科技人才的領域,主要集中在對岸有意積極扶植,或當地苦缺人才的領域,如LED、IC設計、遊戲。
大陸已成人才磁吸機
「現在大陸已是國際級舞台,全世界的人才都搶著去,台灣人才也不是甚麼都要,」32歲,在大陸知名網購商城任職眼鏡、燈飾採購主管的吳錚指出。像他的部門裡,有來自韓國、丹麥、英國的同事,個個擁有耀眼學經歷,肄業於台大森林資源所的他,比一比後,竟然是學歷最差的。
可是,當吳錚今年從當地台商企業跳槽到目前公司,立刻驚覺陸資企業的待遇、福利樣樣比之前好,而且只要敢拚,加薪升遷機會很多。讓他不禁大嘆,「賣命也要給賣命錢,我覺得很多台灣老闆沒搞懂這一點。」
台灣科技產業,一直是國內經濟發展的命脈,集合了台成清交畢業,以及海外留學的精英,曾貢獻出領先全球的研發技術與獲利。過去20年來,被冠上「科技新貴」封號,待遇領先各行各業。但在國際化搶人的新時代下,台灣的薪資早已不具國際競爭力了。
在國內科技人才收入節節下滑,亞洲各國的搶人才大戰又進入白熱化的時候,台灣這塊人才庫寶山,正面臨被掠奪的空前危機。
台灣薪資即將被大陸超越
第一個令人難堪的事實,就是以往被認為是次級人力市場的大陸,科技業工作的薪資成長幅度,與中高階人才的年收入,已經逐漸超越台灣。
「依我的估計,一年內大陸遊戲工程師的薪水就會超過台灣,」在大陸有分公司的智冠遊戲集團董事長王俊博表示,遊戲工程師月薪一般3到4萬,現在他給大陸和台灣人才都是同樣的價碼,但在大陸基本工資調漲後,就會超越台灣。
漲得這麼快,主要是大陸遊戲市場成長非常快,當地老闆也肯砸錢,業界頂尖人士底薪加上獎金,有可能上千萬,早就超過台灣。
在大陸工作3年的吳錚則觀察,現在大陸低階員工薪資仍不如台灣,可是中高階或大企業的薪水已經拉很高。像他是中階主管,月薪約為新台幣8萬元,在業界算中等,但比起之前台商薪水已漲約兩成。反而是台商企業,開出的薪資價碼近年來逐漸不如陸資,不但讓台籍員工想往外跑,更爭取不到大陸一流大學的畢業生。
而根據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0年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數據,非私營企業裡,資訊傳輸、電腦服務與軟體業的平均月薪為新台幣2萬4974元,民營企業則為新台幣1萬1709元。雖然還不能和台灣相比,但每年薪資成長率都有10至12%。不像台灣,要好幾年才能有一次調薪機會,今年7月台灣公教人員調薪3%,距離上一次調薪,都已經是5年前的事情。
星、韓也來挖角 情況雪上加霜
除了大陸,亞洲鄰國如新加坡、韓國,也紛紛來台招募人才,針對的也多是科技產業,讓台灣人才流失雪上加霜。
新加坡政府旗下的「聯繫新加坡」(Contact Singarpoe)單位,這兩年均來台徵才,產業領域包括半導體、LED封裝組裝、NAND快閃記憶體、遊戲、動畫。光是今年3月就釋出150個名額。
事實上,新加坡當地大學畢業工程師起薪,就有新台幣6萬。和台灣大學畢業工程師起薪約新台幣2.9萬,的確有一段差距。
而根據新加坡官方最新公布的人力資源年度報告(Singapore Yearbook of Manpower Statistics),當地含科技研發專業人士在內的專業服務業別平均薪資,2006年至2009年,從星幣4383成長到4957元,共成長了13%。主計處統計,台灣「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別」員工平均薪資,同樣的4年下來僅從台幣3萬6621元提升到3萬8196元,成長了4.3%,只有新加坡的1/3。相比之下,台灣人才當然躍躍欲試想出走。
全球最大國際性人力資源服務公司藝珂(ADECCO)台灣分公司,負責高階與高科技人才招募的協理劉小筠也承認,新加坡等海外企業來台挖角,皆是看上台灣科技研發人才素質高,薪資又相對便宜。而台灣人對大陸的生活品質多少有疑慮,若是工作地區換成國際化的新加坡,通常出走意願會更高。
台灣科技業最強勁的對手韓國,當地政府更十分有魄力地在金融海嘯橫掃全球的2008年9月,成立官方海外徵才單位,趁著全球頻傳裁員潮的時候,大舉向外挖角,至今已招攬包括日本、印度、台灣等亞洲鄰國人才。而向台灣招募的範圍更針對高科技產業,如光電、IT製造業等。
大環境不改 等於逼人才出走
縱然,根據業界觀察,截至目前為止,科技人跳槽海外仍占少數,可是這些挖角均是針對台灣最關鍵的科技產業,對未來發展,絕對是一大傷害。大環境若遲遲不改善,等於逼台灣人才出走。
為何工研院等公部門,甚至民營科技企業,就是不肯積極調升薪水?人才培育解決方案又在哪裡?其實,這現象暴露出台灣社會文化、法令等許多因循已久的結構性問題。
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和主導國內科學研究經費補助的國科會主委李羅權異口同聲地說,第一個影響薪資無法調升的原因,就是國內齊頭式平等、不重視績效的思惟、又缺乏人才其實是國際比較的正確認知,終讓科技業抓不住第一流人才。
打肥貓,連人才都打跑了
蔡清彥近年來對此就經常十分頭痛與激動,他指出,「媒體喜歡講打肥貓,對高薪公務員不滿,可是打也要打對人啊。」一個教授不認真寫論文,上課用20年前舊筆記教,給他月薪10萬都嫌多;可是若有人做的是領先全球的科技研究發明,給他的月薪衝到全世界最頂尖,也是應該的。工研院延請的都是世界第一流的研發人才,薪水應該是世界級。
可惜,最近行政院為了輿論壓力,即將擬定公股財團法人薪資上限,工研院也在限制範圍內,害蔡清彥從3月到現在,都不敢雇人。因為依照日前商議中的初步方案,研發技術人員月薪不能超過政務次長級,約16萬出頭。這比他過去開出的頂尖行情20多萬都低,更比不上大陸「直接把台幣當人民幣算」的四倍挖角價碼。手上沒有好籌碼,怎麼招得到人?
李羅權也指出,國際上看待學術研究,只有看第一個做出來的人,第二以後就沒人在乎。所以,他一向認為台灣要培育科學與科技研發人才,只要能留住第一流的就夠了,全世界在搶的,也是這一群人。可是,國內不論是大專院校、研究所、或者學術研究機構,目前還未能落實按績效給薪,做得好不好,薪水都一樣。當第一流的人才感覺不受重視,就會想離開。
李羅權認為,今年公務員宣布全面調薪3%,他希望之後跟進的公部門、學術研究單位或私人企業,最好把一般績效的人員調薪2%,績效前5%的人員可以調薪10%或更高,才能讓有能力的人才,感覺有留下來的價值。
台灣沒有提供足夠誘因
第二個原因,則是在全球人才大戰熱潮漸盛下,國內對於延攬國外留學精英回台,並沒有提供足夠的誘因,造成這群人被他國吸引。
而台灣對於外籍專業工作人士來台,又限制過多,造成國內人才市場僵化、同質性過高。專業人士甚至「只出不進」,造成企業雖一直喊缺人,卻找不到值得給高薪的「對的人才」。
以李羅權為例,他在美國攻讀太空科技,在1995年被延攬回台。他表示,台灣以前許多領先世界的科學、科技研究,都是由留學海外精英、或海外華人帶回,例如研究醣分子的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就是其中之一。
最近幾年,或許因為景氣影響,台灣出國留學的年輕人少很多,像工研院現在40歲以下的研發人才,幾乎都沒出過國,國際觀較為欠缺。有出國的精英,則正是全世界都在搶的那群人,有時候看到其他國家有好的職位,就不願回來。
李羅權無奈表示,全球人才遷徙是大趨勢,擋也擋不住。這的確讓他提高危機意識,像和英特爾、哈佛醫學院、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合作成立跨國頂尖研究中心,多吸引國際人才來台灣扶植在地精英,算是一種補強。他同時認為,國內研究所培育人才,除了國際觀,還有不符合現今社會需求的問題,需要從調整系所規劃的根本之道去解決。
招募外籍人才法令過於嚴苛
至於在招募國外專業白領方面,美國商會日前公布2011台灣白皮書,文中也批評台灣針對外籍專業人士來台工作的法令嚴苛,不符合現況。例如,法令規定外籍專業人士來台工作,除了一些特殊狀況,皆須有大學文憑。那麼假設創辦微軟的比爾.蓋茲、創辦蘋果的史提夫.賈柏斯真想到台灣工作,也都不符合資格,無法前來。
事實上,根據勞委會職訓局的調查,資訊電子產業、通信業、醫療保健業等產業聘雇外籍專業人士以後,通常會讓本國人員的平均薪資跟著提高。因為聘雇國外專業人士會提升國人技術水準,不但不會讓台灣人工作機會減少,薪水變低,還會因良性刺激後,提升薪水。
台灣過去科技產業的發展,也有一大部分是靠著廠商煞費苦心去延攬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家的外籍專業人士做技術移轉得來。蔡清彥憂心,現在中國崛起,大陸人才濟濟,值得引進,但礙於政治敏感,法令更嚴格,有可能坐失良機。
扶持年輕人 產業才有活力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台灣科技產業的發展,已到了很辛苦的關卡:毛利低、產品多是代工,自創品牌市場又始終未打開。要嘛真的不賺錢,無法給高薪,要不,就是做怕了,累了,已經不知如何規劃未來,自然無暇照顧員工。台灣非常需要有一群新血帶頭衝,用全新視野做事,才有可能帶動整個產業的收入衝高。
科技產業發展日新月異,本就應該請勇於改變的年輕人當家。但是,年輕人的機會在哪裡?
蔡清彥指出,國內創投業者,過去大多投給快要上市上櫃的公司,比較不會投錢給處在「early stage」(意指剛開始成立的公司)的新創企業,主要是投資風險高。偏偏大多年輕人的第一步,都是從這種新創事業開始,很需要有人拉一把。所以,今年工研院才會成立創意工場,先從發展當紅的APP開始。未來不限於做軟體、硬體,或APP,只要是有創新思惟的創業模式都會積極投資。
亟需擺脫「低薪換薄利」思惟
李羅權也贊同這個觀點。他認為,知識也會老、會死。現在知識半衰期走得很快,以前一門學問、技術可以發展半世紀到極限,現在恐怕20年就「年歲已到」,多運用年輕人的思惟,才有可能快速捉住新興趨勢。
薪水不漲,是所有科技人心裡的痛,更說明國內科技產業至今無法擺脫「用廉價人工換取薄利」的命運。當外國企業、政府機關逐漸發現台灣人才的好,紛紛來挖走猶如人中龍鳳、萬中選一的國內精英時,不論是科技廠商、學術研究單位,現在已到了徹頭徹尾改革的時刻。
千萬不要讓缺乏國際競爭力的「低薪風暴」,擊垮台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科技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