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改寫中國懦弱歷史的大科學家--錢學森之謎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1996-12-15

瀏覽數 16,050+

改寫中國懦弱歷史的大科學家--錢學森之謎
 

本文出自 1997 / 1月號雜誌 第127期遠見雜誌

(一)二十世紀的上半葉,中國陷入科學落後、民主落後與經濟落後的貧窮惡性循環中。

一九五五年,一位世界頂尖力學科學家的回歸祖國,改寫了中國儒弱的歷史。

在被指控是共產黨員的陰影下,這位加州理工大學的講座教授憤怒地離開了內心喜歡,而自己又深受推崇的美國學術殿堂,踏上祖國的土地。他決心要把尖端的科技奉獻給「新中國」。

這一年他只有四十四歲,生命力最旺盛的年代。

在「中國要強大」的大目標下,他的建議立刻得到毛澤東、周恩來、聶榮臻等的全力支持。一九五六年十月展開了高度機密的火箭、飛彈、人造衛星等重大國防發展計畫。

試看以後幾年一連串的驚人成就:中國大陸成功地在--

一九六0年十一月,發射了第一顆R-2飛彈。

一九六四年十月,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

一九六七年六月,試爆了第一顆氫彈。

一九七0年六月,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每一次發射,都有他的心血;每一次突破,都有他那一群無名科學家的奉獻,他是把中國加速帶進「核子俱樂部」的一位大功臣。

一位美國國防專家沈痛地指出:「他回到中國的貢獻,縮短了中國核武發展二十年的摸索。」美國著名的「六十分鐘」節目,在報導錢學森的結論中指出:「如果錢學森的人生有不同的發展,今天,他可能是我國太空計畫的靈魂人物。」這位一度在美國受到羞辱的科學家,在七0年代,當加州理工學院要頒贈傑出校友獎給他時,他說過:「除非美國政府公開道歉,否則再也不會踏上美國的土地。」 這位早就「向美國說不」的科學家就是天下文化出版的《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之謎》一書的中心人物--錢學森博士。在作者張純如(Iris Chang,華裔作家)抽絲剝繭的敘述下,讀者可以其切地了解這位大科學家的一生。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二)下面要寫的是幾個與他相關的附註:

近五年以來「遠見」雜誌每年與大陸的著名學府合辦兩岸交流的研討會。今年交大百周年校慶。我們於四月在西安與交大成功地合辦了一次「兩岸優勢互補」研討會。

在西安交大開會期間,我們參觀了他們傑出校友「錢學森圖書館」。在館中發現了一些他的珍貴史料:

(1)交大機械工程學院三年級成績:在那一頁紀錄上,有二十二位同學的成績,錢學森的九門學科總平均高達九0.四四。他鶴立雞群,比次一名的八四.五三高出甚多。

(2)投考清華留美公費生名單:錢學森投考的是航空機架(械)。他於一九三四年八月參加了清華庚子賠款公費留美,八十名應考,錄取二十名。他當然是錄取者之一,也是唯一赴美攻讀航空機械的留學生。如果他沒有赴美深造,也就無法在二十年後幫助中國發展飛彈與火箭。

(3)一九九五年西安交大命名「錢學森圖書館」:錢學森於是年十月寫了封親筆信(見二二頁附信),以「現已年老體弱」婉辭親自出席。是年他已八十四歲。

(三)當錢學森是一位科學家時,他實至名歸地是一位在大陸上被尊敬的大科學家。

當他脫離科學範疇,呼應農業大躍進、鬥爭同僚、推崇特異功能、批判民運分子時,即使從最溫和的角度來看,他就變成了一個難以理解的「謎」。

多一分對科學精神的堅持,少一分對政治權勢的依附,應當是錢學森晚年最好的選擇,來避免「晚節不保」的陷阱。

如果科學歸科學,政治歸政治,那麼錢學森對中國的強大,在關鍵時刻,做出了最及時的貢獻。

當飛彈、火箭在戈壁沙漠升空的剎那,我猜測這已不再是錢學森個人內心的「復仇」,而是在中國大西北遼闊的天空上,他看到了國家尊嚴的躍升。

擁有了強大的實力,中國才可以說「不」。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