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杏鮑菇研發 世界第一

發明自動化環境控制設備大量栽種

黃漢華
user

黃漢華

2011-05-30

瀏覽數 48,200+

杏鮑菇研發 世界第一
 

本文出自 2011 / 6月號雜誌 看見台灣 進步100

提到台中市新社鄉,不少人會想起特色民宿,這裡也是台灣菇類種植的大本營,有八成香菇來自這裡,近年廣受歡迎的杏鮑菇,這裡也是主要產地。

沿著蜿蜒的山路,幾乎占全台杏鮑菇產量一半的青松農場就在路邊。一輛輛貨車進進出出,準備把剛採收的杏鮑菇送往餐廳、市場,不到四小時,就可以享用。

青松農場負責人陳耀松,以「天下第一菇」為品牌,果然實至名歸。這位農民很不一樣,他的手機響個不停,都是訂單電話。因為需求太大,他還正打算增建新廠。

在菇類當中,杏鮑菇可說是「台灣之光」,不僅名字是台灣人取的,日、韓、大陸跟著沿用,台灣更領先全球,最早採用企業化經營,不僅培育第一個商業化品種,也率先發明自動化環境控制設備,可以不受氣候影響,大量栽種,堪稱台灣農業奇蹟。

就食用菇歷史來看,洋菇在17世紀的歐洲已經出現,後來傳到亞洲。杏鮑菇適合煎煮炒炸,東西方都能接受,是近十年發展最快速的新興菇種。

杏鮑菇原產在歐洲,顏色白潤,英文名叫king oyster mushroom(帝王菇)。1996年以後,前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主任彭金騰才利用雜交技巧,培育新品種,質地變得柔軟,口感宛如鮑魚,透著杏仁的香氣,便以此命名為杏鮑菇,後來也申請專利。

不只口感、香味改變,台灣還改良了杏鮑菇的外型,因為頭頂傘大,身體柄小,運輸時容易碰撞,彭金騰藉由調整溫室裡的光線、二氧化碳濃度,成為傘柄大小相近的圓柱體,是杏鮑菇的標準體型。

彭金騰回憶,他第一次吃到杏鮑菇是在1977年,那是在美國菌種保存中心工作的朋友送的菌種。他種植之後,覺得滋味良好,就想研究它的特色,可是,當時沒有經費,只好暫放在零下198度的液態氮。

1970年代,台灣有洋菇王國之稱,農民和食品業者生產洋菇罐頭,外銷產量達世界第一,政府也提撥經費,成立洋菇基金,可是,隨著人工成本增加,王國寶座轉移他地,洋菇研發停止,這才讓彭金騰以剩餘的基金研究改良杏鮑菇。

採自動化技術與企業化經營

1980年代,彭金騰在義大利菇類雜誌上看到杏鮑菇可以用麥桿當養分,就試著改用台灣常見的稻草、米糠,放進瓶子裡種植。由於杏鮑菇適合在空調環境下生長,他又向菇農借設備,以機器自動接種,沒想到這些嘗試都相當成功。

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訂閱遠見,贈送24吋行李胖胖箱

農試所菇類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陳錦桐認為,台灣擁有良好的機械專業人才,製作、維修機器都不是問題,因而能順利發展自動栽種機具,進而節省人力成本,走向大量生產之路。

1991年以後,杏鮑菇自動化瓶栽技術逐漸成熟,農試所也開始推廣自行研發的環境控制系統,幫助菇農生產。以1992年成立的彰化蕈優生技農場為例,現在就採用全自動設備,生產有機菇。

青松農場老闆陳耀松原本種香菇,受到大陸走私低價香菇衝擊,2001年起改種杏鮑菇。

一開始,摸不清種植技術,前兩年賠了3000萬元,想不到,又發生工廠電線走火,釀成三次火災,承受很大打擊。 陳耀松後來改善廠房設備,接受農試所輔導,從菌種培育、組織培養、生產到行銷,都一手包辦,由於他直接賣到市場,第一手掌握消費者需求,當發現自己的菇愈賣愈好,就增加產量,做著做著,十年內竟變成台灣最大的杏鮑菇農。

「原本我每天採收3公噸,現在有10幾公噸!」陳耀松笑呵呵地說。走進他那4.5公頃大的廠房,不時傳來隆隆機械聲,幾個工人圍著機器,每天做出5萬7600個太空包,種植杏鮑菇。

這裡的工人,一分鐘要做30個太空包,月薪有5萬5000元,比碩士起薪還高!由於薪水優渥,又僱用新社鄉民,排隊想工作的人很多,杏鮑菇造就了當地的社區產業,青松農場的營業額,一年就有4億元,又是一個億元農戶的代表。

「杏鮑菇採取企業化經營,提高了農民收入,」看著自己扶持的產業一手長大,彭金騰開心地表示,台灣杏鮑菇年產值約為8到10億元。根據主計處於2008年針對農家的調查,農作物當中,食用菇平均全年生產價值算是最高,菇農每公頃可耕作地的平均年收入約為582萬元。

彭金騰認為,有的研究人員一輩子做育種,未必能成功推廣,自己研發的杏鮑菇品種,可以幫助農民改善生活,他感到很欣慰。

2000年前後,日、韓、大陸也取得台灣品種,跟著生產,雖然他沒拿技轉金,卻甘心當個無名英雄。

其實,杏鮑菇能在台灣形成產業,農試所扮演重要角色。助理研究員呂昀陞就說,他們每年舉辦兩次訓練課程,協助菇農改善技術。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菇農幾乎都聚集在中部。

曾任農試所所長的亞洲大學健康學院院長林俊義分析,農試所位於霧峰,光菇類研究就有六位博士研究員,附近的菇農有地利之便,因此形成聚落,加上菇農認真勤奮,成果自然不凡。

林俊義建議,台灣杏鮑菇品質良好,頗具外銷潛力,政府不妨在中部設菇類園區,從研究、育種、栽種、加工到出口,上中下游都在這裡完成,增加台灣農業競爭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