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格嚴格,功夫到家,」從正門走進哈爾濱工業大學不久,圖書館前一塊雲南五彩玉石,清楚刻著八字校訓。
從1920年創校以來,哈工大就秉持這個理念孕育人才,被譽為中國工程師的搖籃。仿效前蘇聯高教制度,特別注重實際動手做的能力。學生在校期間,必須經歷識圖、繪圖、課程設計、實驗實習、畢業設計等各個嚴格基本功訓練。
當年對開創台灣經濟奇蹟貢獻甚多的已故前中華民國行政院長孫運璿,正是哈工大校友。
1934年,他以第一名優異成績畢業,學士論文題目為「新發電廠之設計」。
二次戰後,孫運璿跟著國民黨撤退來台,擔任修復電力系統的重責大任,努力在五個月之內恢復全台80%供電,打破日本人離開台灣前預言台灣將會缺電。
他之後繼續在台電服務,也在鄉村鋪設電網,使得全島電力普及率高達99.7%,超越日、韓,為台灣日後經濟起飛,奠定基礎。
「我能對台灣有所貢獻,歸功母校栽培,」孫運璿一生以哈工大為榮,更在2000年以87歲高齡,坐著輪椅親赴哈爾濱,參加80周年校慶。
航太工業有佳績,工科有目共睹
從基礎工業起家,哈工大近20年在航太工業上也取得成果,現更直接劃歸工業和信息化部管轄。
大陸神舟系列飛船研製過程,多項技術難題就是由哈工大突破,包括大型地面太空類比裝置、返回艙的焊接變形矯形、三軸模擬實驗轉檯、容錯數管電腦、以及故障診斷系統等。
工科更是有目共睹。在2010年QS世界大學工程科技排名,位居大陸第十;而在台灣高教中心工程科研論文排名,則是兩岸三地第六,大陸第四。
「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哈工大立足航太,服務國民經濟建設,發揮多學科交叉優勢,展現堅強實力,」現年53歲的著名機器人專家,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王樹國自信地說。
受蘇聯、日本管理,打下基礎
北國之濱,松花江畔,哈爾濱工業大學創校之初,就註定了從此將不平凡。
1920年,中東鐵路管理局為了培養工程人員,創辦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設立了鐵路建設、電氣機械工程兩科;1928年,更名哈爾濱工業大學。
當時的教師、教材全從俄國引進,就連上課語言,也是俄語,甚至學生,同樣以俄國人居多。至今,校內仍有不少俄式建築,例如博物館、主樓、機械樓、以及電機樓,很有異國風味。
但1935年日軍侵略東北,接收哈工大後,改為日式教法,並說日文;1945年抗日勝利,恢復中俄共同管理,四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全權接手。
換言之,從1920至1949年,將近30年,哈工大主要按照當時強國蘇聯與日本方式辦學,打下基礎。
從1949年起,哈工大進入黃金時期。當時在校長李昌,以及馮仲雲、陳康白、高鐵領導下,學生最高8000多人,教師也800多人,號稱八百壯士。
哈工大的優良傳統「規格嚴格,功夫到家」也逐步形成。王樹國解釋,這有兩層意思,先要有規格,其次嚴格遵守;功夫到家也是,一要肯下功夫,二要下到一定程度。
1958年後哈工大又有新的使命「要搞尖端科研」。當時中央總書記鄧小平指示,學校專業進行重大調整,從民轉軍,學科互相配套。
後來,雖因文化大革命,哈工大科研、教學曾遭受嚴重破壞,但因底子夠深,從1977年起,跟隨大陸經濟改革開放後,學校很快又恢復元氣。
1999年11月14日,國防科工委(後來改為工信部)、教育部、以及黑龍江省政府,共同簽署重點共建哈工大協定,實力大增;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爾濱建築大學又與哈工大合併;2002年,又在深圳成立研究生院,專門招收研究生,致力升級深圳及珠三角地區產業,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援。
教授少外務,全心投入研究
經過許多年的發展,今天的哈工大已是一所綜合性大學。近十年來,哈爾濱工業大學積極發展學術研究。
以2009年獲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哈工大副校長周玉為例,從1999年接任副校長至今,經常下班後再去實驗室。
周玉研究特種陶瓷。他從最初的先進陶瓷材料相變以及韌化,逐漸衍生至防熱複合材料相關特性、以及陶瓷應用在航太防熱部件上的研究,範圍愈擴愈大。
他律己甚嚴,指導學生也嚴格。「學生不能只求畢業,要讓他們做出高水平的科研,」他堅持。
類似周玉的教授,為數眾多。來自上海,現為哈工大機電工程學院碩士生朱華觀察,這裡的教授很少外務,而是全心投入研究,是真正在做學問的。可能因為哈爾濱沒有上海、北京誘惑那麼多。
教授更是熱心指導學生。「念書、實驗、吃飯,每天生活均是如此,」大學就讀鄭州大學,現為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碩士生的方婉霏透露。
發展太空、海洋、虛擬新領域
扎實基礎學科也是哈工大的發展重點。
全國唯一的焊接技術與工程系就是一例。當其他學校焊接系轉型,唯獨哈工大深耕,反成熱門科系,學生畢業後搶手。「不管傳統,或新興學門,只要是機械,都需焊接,」碩士班學生莊小威舉例,近年來熱門的工業機器人,就少不了焊接。21世紀到來,對於新興發展潛力領域,哈工大同樣積極投入。「大學是出思想的地方,太空、海洋、虛擬世界三大空間,都是重點,」王樹國點出。
首先,在外太空領域,「跳出地球看地球,打破局限性,」王樹國分析,因為太空的環境特殊,很多地球至今難解問題,一到太空,產生不同狀況,激發不同思考。例如,植物種子拿到太空,基因就會變異;未來,如果變異原因能夠找出,或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包括糧食短缺。
也因此,和航天有關的專業,包括材料、機械、生物、電機等,都是哈工大重點發展。
其次,海洋空間也是未知領域。
王樹國舉例,水下幾千公尺的海底,沒有陽光,卻也有植物生存,如果能夠找出原因,應用到其他領域,將是一大突破。
但因海底太深危險,人類無法承受壓力,可由智慧機器人下去探索。這是研發機器人的原因之一。
1985年,哈工大因此設立威海校區。海洋工程學院、船舶工程學院也成為該校特色。
其三,在虛擬空間方面,因為通訊技術進步,「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不再像過去只能面對面接觸,」王樹國分析,這也是雲計算(雲端運算)、互聯網興起的原因。
工程以外科系發展,哈工大也很有想法。其一,結合既有工科強項。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就鎖定資訊系統與電子商務、決策支援系統、航太系統工程、和社會經濟系統工程等主軸,均入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
其二,走國際化路線。由於過去創校背景,加上地處中、俄交界,哈工大和27個國家及地區的300多所院所,簽訂協議,來自海外的留學生達千人。在師資上,也很用心國際化。例如法學相關科系從義大利、美國、英國、愛爾蘭和希臘聘請了五位法學家作為長期合約教授,鑽研國際法學。
專注研究之外,對於本科生教育,同樣重視。
一方面,2003年成立基礎學部。大一新生全部集中在第二校區,統一管理,加強學生人文、自然科學基礎,每班配置一位班主任,協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
工科學生,特別著重理學基礎課程。來自台灣,現為哈工大機電學院大一新生的樓韋廷表示,他高中物理學得不好,所幸學校大一加強數理課程,才在下學期趕上進度。
人文,也沒忽視。「自然科學研究到深處,是與人文緊密相關,」王樹國感性地說,他的專業是研究智慧型機器人,當機器人愈來愈像人時,他不希望學生缺少人文素養,變得愈來愈像機器。
進入大二,學生回歸各系後,又有配套作法。
2005年,哈工大機電學院實施「本碩博聯盟」制度。一個本科班學生,和一個碩士班、以及五名各年級博士生組成一個多層次溝通、交流的組織。
如此一來,除了日常生活協助外,在學業上,透過碩、博士生指導,本科生對於專業知識,也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走過90個年頭,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哈爾濱工業大學依然堅守「規格嚴格,功夫到家」校訓,精益求精、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