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加強抗壓與情緒管理 豐富個人軟實力

台灣高教新趨勢3∕培養學生高EQ

黃浩榮
user

黃浩榮

2011-05-05

瀏覽數 30,650+

加強抗壓與情緒管理 豐富個人軟實力
 

本文出自2011大學入學指南

先說一個真實故事:南部某國立大學資工系畢業的高材生,第一份工作就順利應徵上台積電,在南科園區裡上班。但一個禮拜過後,這名高材生便悄悄地消失,不再出現。

「他抱怨工作比想像中辛苦又無趣,就突然不來了,」台積電廠長感慨地說。

「現在的七年級生,抗壓性普遍不好,」一名鴻海高層主管透露,現在台商企業,偏好選用「家境小康又耐操」的年輕新人。但他也強調,家境比較好一點的孩子往往承受不了壓力,甚至「幾乎不知人間疾苦」。

因此,現在包括鴻海、台積電、廣達等知名企業在招聘人才時,都採取一套特殊的性向測驗方法,來評估應試者的抗壓性或情緒管理能力,作為任用人才的判準。

而根據行政院勞委會的全國就業e網對664家企業所做的「2010國內企業用人趨勢大調查」,結果發現企業用人的主要考量因素,首先是「相關工作經驗」,其次為「穩定度與抗壓性」。

換句話說,擁有高EQ(情緒商數),已成為今天大學畢業生為自己謀得好前程的關鍵競爭力。

加入人際課程 讓EQ更提升

「好文憑不等於好能力,」曾任致遠管理學院副校長、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研究發展處長的師大教育系教授王如哲表示,大學生不要只會唸書跟玩,還要加強人際互動關係與容忍挫折的能力。

「這是大學應該幫助學生學到的重要軟實力,」王如哲強調。

的確,現在全國的大專院校普遍意識到,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對於未來成就與謀職競爭力具有深遠影響,因此紛紛開始想方設法,希望在大學四年內提升學生的EQ。

只是情緒管理聽起來好抽象,課堂上要怎麼教?

以具有健康管理專業傳統的亞洲大學為例,結合了社會服務與教學經驗,開設多門系統性的通識課程,包括「人際關係」「人際關係與溝通」「EQ高手」「人群關係與群眾心理」「人際互動與自我探索」等,都是提高EQ的通識課程。

以「人際關係」課為例,除了課堂上的案例討論、小組討論外,還透過影片欣賞與討論、學生蒐集資料並上台報告、腦力激盪以及學生實作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營造出立體化、生活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感受人際關係的重要與個人情緒管理的技巧。又以逢甲大學為例,早在1996年便設立「領導知能發展中心」(現改名為領導知能與服務學習中心),最初目的在培養學生領導力,後來也負責提升學生EQ的重要工作。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該中心透過「領導知能概論」通識課,傳授學生關於挫折管理、人際關係、團隊合作、溝通藝術、生涯規劃等重要的情緒管理與人際互動技巧。

社團及實習 有助成熟度培養

不僅坐而言,更要起而行。除了課堂上的課程學習外,親身參加各項社團活動,更是磨亮自己「情緒力」與「人際力」的好方法。

「我們鼓勵學生多多參加社團活動來培養抗壓性,」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強烈建議,大學生不能老窩在家裡、宿舍裡當宅男宅女,應該多走出來參加社團或多跟朋友往來,可幫助抒解壓力,不會自己一人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

中山大學也鼓勵學生多參與輔導弱勢族群的活動,例如當學生看到許多孤兒小朋友的環境比自己更辛苦,卻還是努力向上,「會讓學生自己更懂得珍惜一切,更懂得如何面對眼前的壓力與困境,」楊弘敦說。

他特別強調,學校與職場是不一樣的空間環境與生活步調,因此社團工作的壓力未必能與實際工作壓力相比。為此,嘉義大學特別要求學生在畢業前,要用一個月時間到相關企業、單位全職實習,感受實際職場壓力,有助於提前適應並養成更佳的抗壓性。

例如一名森林系學生前往國家公園實習回來後,不僅藉著實習的機會認得更多的樹種,應對、談吐也更穩重成熟。

涵養個人特質 讓軟實力更強大

無庸置疑,強化學生EQ與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各大學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與此同時,不少學校也希望涵養學生的其他個人特質,讓畢業生的個人軟實力更豐富、更強大。

例如台灣大學便認為,由於多數畢業生將來可能成為各領域的領導人或主管,因此強調台大學生應養成「TAIDA」(音同「台大」)的個人特質。 TAIDA,實際上是五項價值的縮寫:團隊合作(teamwork)、盡責(accountability)、正直誠信(integrity)、勤奮(diligence)以及抱負(ambition)。

因此,選擇學校科系時,不但要考慮教室內的研究與教學實力,也別忘了,把各校教室外的軟實力課程納入參考。不僅擁有高IQ,也要同時擁有高EQ,才能在職場的考驗中贏在起跑點。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