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兩岸三地大學排名,誰領先?

五大機構評比排行解讀

范榮靖
user

范榮靖

2011-05-04

瀏覽數 74,600+

兩岸三地大學排名,誰領先?
 

本文出自2011大學入學指南

台灣、香港、大陸,兩岸三地高教競爭日益激烈,到底誰的全球排名較高?答案是,各有擅長,難以一概而論。

在整體排名中,全球現有五大機構進行評比,包括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QS世界大學排名、上海交通大學、台灣高等教育評鑑中心,以及西班牙教育部高等學術研究委員會等。

其中,《泰晤士報》過去幾年都是委由QS研究機構調查,但從去年起正式拆夥。《泰晤士報》改與路透社合作,去年第一次發表,而QS則是延續往年調查,去年已是第七度公布排名。

分析這五項排名,重點各自不同。

台灣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研究發展處長侯永琪比較,QS、《泰晤士報》,著重研究、教學、服務三大面向;上海交大、台灣高教中心則是專注學術表現;而西班牙高等學術研究委員會則是看重大學資訊是否方便從網路取得。

世界大學排名200大:中6、港5、台2 

反應在排名上,QS著重的三大面向綜合評比,台灣表現差強人意。

全球前200名大學,台灣僅有台灣大學、新竹清大擠進,各別排全球第94與196位,兩岸三地則排第6、13位。

相對地,在前200名之中,香港受教資會補助的大學只有八間,卻有五家入榜,依序為香港大學全球第20名、兩岸第1;香港科技大學全球第40名、兩岸第2;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第42、兩岸第3;香港城巿大學全球第129,兩岸第8;香港理工大學全球第166,兩岸第11。

大陸在前200名之中,也有六所入榜,分別為北京大學全球第47、兩岸第4;北京清華大學全球第54、兩岸第5;復旦大學全球第105、兩岸第7……。

台灣在QS評比中表現不佳,和評分標準有關。QS採取五大指標:學校互評占比40%、師生比20%、論文被引用次數20%、企業意見10%、國際教師比例5%、國際學生比例5%。

這些指標均對台灣不利。例如在學校互評部分,台灣的大學國際知名度普遍不如香港、大陸。在前200名之中,台灣僅有台灣大學第46、新竹清華大學第146入榜;但反觀香港卻有香港大學第34、香港中文大學第58、香港科大第64等校入榜。

大陸也有北京大學第22、北京清華第30、復旦大學第66等七校入榜。

此外,在生師比這個面向,台灣表現也不如香港、大陸。前200名中,台灣僅有陽明大學排名全球第34、台師大第191、成功大學第199擠進;但香港卻有香港大學第48、香港科大第85等四校入名。

其餘國際教師、國際學生、企業雇主意見等三個面向,台灣整體表現也不如香港、大陸。

五大評比指標 台灣僅論文被引用率最高 

台灣只在「論文被引用數」,領先香港、大陸。

前300名中,台灣共有新竹清大第123、台北醫學大學第135、台大第146等六校入榜。香港則有香港大學第156、香港中大第161等三校進榜。

換言之,「台灣近年來在論文表現,的確愈來愈好,」中山大學講座教授、台灣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董事長劉維琪觀察。

這點也是台灣在《泰晤士報》排名,表現相對較好的原因。台灣高教中心侯永琪表示,和QS相比,《泰晤士報》降低了學校聲望互評比重至19.5%,同時提升學術論文被引用比重至32.5%,這個改變有利台灣的大學。

在前200名裡,兩岸三地共有14所學校入榜,台灣就占了四席,包括新竹清大、台大、中山大學、新竹交大;其餘則是香港四所、大陸六所。

更進一步,台灣發表的論文質量提升,反應在重視學術表現的上海交大、台灣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兩家機構所作的世界大學排名,也有不錯成績。

上海交大排行:台灣、香港表現突出 

2010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行揭曉,台灣大學全球排在第101至150名區間,兩岸三地第一。

前500名之中,台灣共有七所大學、香港五所、而大陸則有22所進榜。

上海交大排名指標完全學術導向,重視量化數據:獲諾貝爾和菲爾茲獎校友人數10%、獲諾貝爾和菲爾茲獎教師人數20%、各學科領域被引用次數最高的教師數量20%、論文發表數量40%、上述指標得分的師均值10%。

其中,獲諾貝爾和菲爾茲獎教師人數,兩岸三地全部掛零;而獲諾貝爾和菲爾茲獎校友人數,僅有台大、新竹清大及北京清大等三校得分。

交叉分析也發現,「各學科領域被引用次數最高的教師數量」這項指標,香港大學、香港中大、香港科大表現最好,代表論文品質面具有一定水準;其次則為台大、成大。

學術生產力及網路論文:台灣大學領先 

台灣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則再縮小範圍,只看論文表現,分為三大項、八小項,進行評比。

標準如下:學術生產力,包括近11年論文數10%、當年論文數10%;學術影響力,包括近11年論文被引用次數10%、近兩年論文被引用次數10%、近11年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10%;學術卓越性,包括近兩年h指數(h指數指的是:一所學校擁有h篇被引用次數達h次(含)以上的論文,且其他論文被引之數皆小於h次(含)以下,該校即得到其h指數)20%、高被引文章數15%、高影響期刊論文數15%。

2010年結果公布,兩岸三地前五名,台灣大學(全球第114名)、北京清華大學(全球117名)、北京大學(全球124名)、浙江大學(全球145名)、香港大學(全球179名)。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在全球前五500名之中,台灣共有五校入榜、香港五所,大陸則有15所,家數最多。

西班牙教育部高等學術研究委員會所作的世界大學網路排名,則鎖定網路學術表現。

台灣高教中心侯永琪分析,隨著時代發展,大學也開始重視社會責任,學校研究成果愈方便從網路上取得,將會幫助到愈多人。

西班牙評比每年進行兩次,1月及7月更新排行,指標採計網頁數量、連結數量、檔案數量及使用Google Scholar的查詢數量等四項。在這項排名之中,台灣領先。

兩岸三地前五名依序為台灣大學(全球第12名)、成功大學(全球第80名)、新竹交通大學(全球第81名)、中央大學(全球第95名)、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第135名)。

北京大學四大領域獨占鰲頭 

整體之外,在各項領域排名,也有不同結果。

2010年,QS針對人文及藝術、社會科學、生物醫學、自然科學、工程科技等五大領域,進行學校聲譽的分類排名。

交叉分析發現,北京大學在人文及藝術、社會科學、生命科學&醫學、自然科學四項領域,兩岸三地排名全都奪冠,僅在工程科技一項排名第3,落後北京清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大學在人文及藝術、社會科學、生命科學&醫學三項領域,兩岸三地排名第二,僅在自然科學、工程科技排名第4、6。

台灣大學則在生命科學&醫學、自然科學排名兩岸三地第3;人文及藝術、工程科技排名第4;而在社會科學排名第5。

強調論文質量的2010年台灣高教評鑑中心「科研論文質量」評比,在六項分科排名,互有領先。

在工科排名上,北京清華大學排名兩岸三地第1;其次依序為成功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以及台灣大學。

其餘在理學、農學、臨床醫學、社會科學等四大領域,兩岸三地第1的學校,也不是台大,而是北京大學、浙江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

2009年,台大在生命科學原本排名第1,2010年也被北京大學趕過,屈居第2。

另外,在商學院排名裡,香港科大則是獨領風騷。不僅EMBA排名全球第1,最新發布的MBA排名,也較去年上升三名,排名全球第6。

另外,台灣在德國iF大獎公布的2010設計院校排名,則是表現突出。兩岸三地前十名中,台灣學校占了四名,依序為台灣科大(全球第1)、成功大學(全球第8)、朝陽科大(全球第14)以及台北科大(全球第15)。

看來,兩岸三地大學質量,各有優勢、劣勢。兩岸三地高中生與家長,在選擇赴哪裡就讀時,可不要忘了停看聽,好好比一比。

香港城巿大學校長 郭位 

兩岸三地大學齊心營造「中華」品牌 

我在台灣長大,從小就聽人說,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但中國人能否成大器,取決兩岸四地大學能否擔當培育眾多人才的大任。

近代高等教育,多是東方學習西方。兩岸三地高教在30年前還是各秉師承。大陸仿效前蘇聯制度、香港沿襲英國傳統、而台灣則是兼具美日內容。

直到近10、20年來,兩岸高教體系融會貫通,取法乎上,以美國模式為主導。同時,兩岸大學數量、規模,逐漸形成一個板塊,成為亞洲、甚至全球不可忽視的力量。

因應全球化時代來臨,兩岸高校也走向國際化。

我深信,兩岸三地大學大有可為,在全球,經由高等教育傳播中華文化,營造「中華大學」品牌。

國際化不只是一個形式,例如交換學生、交換學者;也是一個內容,彼此推廣先進的課程與研究;更是一個過程、一種思惟方式,體會出教研合一的必然性,以及如何以教研評估方式,提升品質,追求卓越。

在過程中,同學也要瞭解到,英文能力好,並不等同於國際化。語言是個工具,但重要的是如何藉由語言,透過不斷溝通,認識及接受對方文化、價值觀。

通識教育是擴充知識體系養分 

同時,同學也須充實自己的內涵,使得溝通內容有料。內容的重要性,相對重於華麗的語言外衣。

已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長田長霖的英文不見得講得多溜,但卻沒人說他不國際化。因為,他的學識淵博,又善於站在別人角度,溝通事情,事半功倍。這時,通識教育就扮演重要關鍵。由於現代知識變化快速,今天學的,過一、兩年,可能就過時了。為此,學生基礎知識一定要夠廣,才知去哪尋求解答。

而通識教育,就是擴充學生知識體系的養分,使得學生熟悉各種基礎知識,進而連結整合,最終獲得終身學習所需要的各種能力,也讓自己在和他人溝通時,能夠言之有物。

也因此,香港城巿大學和許多企業、其他地區大學交流,增加學生機會,計畫將出外交流的學生人數逐漸增至50%。

因應2012年,香港即將推行四年大學學制,城大也會開設大量通識課程。在新學制下,本科生修讀至少120個學分,除了主修之外,還須30學分通識,以擴大知識領域。

如今,當兩岸三地大學都在追求國際化之際,建議同學採取開放度去學習,敞開心胸和人交往,然後充實自己的基礎知識,保持一顆好奇的心,大學生活將會非常充實。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