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五年,戈巴契夫上台後推動「重整」、「開放」,如同打開了潘朵拉的神奇盒子,所有東歐國家人民的積怨、期待,都像小精靈一樣,爭先恐後的冒出來。近日東歐情勢發展之迅速,不但超出各國反對派和執政共黨的掌握,甚至很可能已超出戈巴契夫的預期。
東歐分裂、西歐整合
樂觀的觀察家已開始評估:匈牙利和波蘭是否會脫離華沙公約組織,和兩國加入歐洲共同體的利弊。
就在東歐環繞蘇聯的共產國家衛星體系逐漸崩離之際,歐洲的另一半--西歐正如火如荼地大規模整合。
同樣是在一九八五年,賈克斯.狄羅斯出任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主席,推出一九九二年成立歐洲單一市場的完整計畫,並在一九八七年,經十二個會員國部長會議通過「單一歐洲法案」。從此,歐洲就沈醉在追求整合的興奮氣氛中。
歐洲這一連串的戲劇性發展,不僅出乎世人意料之外,連左右世界局勢的決策者也目瞪口呆。
許多問題--如歐洲共同體應否直接參與東歐的改革運動?應如何參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應何去何從?美國應如何對待經濟上日趨團結、軍事上卻歧見日深的西歐國家?目前均無定論。
國際政治學者紛紛批評西方國家的領袖因循成習,只求短期的安定,而喪失洞悉潮流的遠見。
的確,雖然二次大戰後四十年來,西方盟國一直宣稱要改變東歐國家受共產主義控制的不幸命運,事實卻是北約和華約兩個軍事集團各自擁兵自重,堅壁清野,造成東、西方對峙越僵持,局勢反而越穩定的畸型態勢。 美國卡內基基金會資深研究員葛瑞格.弗林批評,西方國家在四十年的對峙行動中,過於追求軍事力量的穩定、平衡,而忘了造成歐洲安全疑慮的真正根源,是東歐共黨政府並非經由民主程序產生的合法政府。只要東、西方社會差異的本質不改變,即使雙方武力部署的緊張度降至最低,彼此間的相互威脅感和不安全感,仍將持續存在。
兩強一意孤行,只顧軍事,漠視歐洲文化傳統與社會情勢的僵化政策,令許多政治觀察家擔心,一旦美、蘇兩國的軍事勢力撤出歐洲,卻未建立一個能夠處理各方歧見的泛歐組織,則歐洲有可能回復到第一次大戰前的混亂狀況。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就提出警告:「在巴爾幹半島上,所有老掉牙的種族紛爭已經出現了,不久日耳曼族和斯拉夫族的世仇舊恨也鐵定醞釀復出,結果是新的歐洲比原來的更不穩定。」
美國政治學家威廉.海蘭則擔心在西歐加速整合的過程中,東歐會被甩掉。他說:「西歐越來越傾向走整體獨立外交路線,而一個自我封閉的西歐將造成歐洲永久分裂。」
所幸東歐最近的變化顯示,其社會本質的變革正在成形,東歐人民和政府向西方靠攏的意圖日益明顯。匈牙利新的社會黨領袖波茲蓋毫不諱言:「所謂的東歐是雅爾達密約強制製造的產物,而我們今天擁有絕佳的良機使歐洲統一。在經濟上,我們需要西方的科技、經濟創造力和投資,也希望西方企業家能灌輸我們經營的訣竅;在政治上,匈牙利的未來將朝向類似西歐的社會民主制度發展。」
事實上,自一九八八年以來,歐洲共同組織(EC)與東歐國家的合作關係就不斷進展。EC已與捷克簽署合作協定,與蘇聯、保加利亞的協定正在草擬,與東德的會談也預計在今年底展開。
合作關係不斷進展
毫無疑問地,EC將會以較多的經濟合作,來鼓勵願意改革的東歐國家;例如它給予波、匈兩國產品輸入西歐的優惠待遇;卻在今年以漠視人權為由,先後取消與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會談。
由於蘇聯再三表示絕不干預東歐各國對政治、經濟體制的選擇,蘇共發言人甚至在十月三十日聲明不會阻止華沙公約國家脫離集團,因此使東、西歐統合的可能性更跨進了一大步。
美國新聞周刊預測歐洲跨入二十一世紀時將是這樣的一幅圖畫:
--美、蘇武力撤出歐洲,華約和北約兩個軍事集團不是消失,就是以處理政治問題的新組合面貌出現。
--歐洲經濟共同體勢必在傳統的經濟角色之外,發揮拉攏東、西方的政治功能。
--蘇聯將容許東歐各國相當程度的獨立自主,而只要求它們象徵性地留在華沙公約組織。
--匈牙利、波蘭、捷克會完全放棄蘇聯式的政經體制,東德也會大幅改革,但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可能仍然專制落後。
--長期來看,東歐將演變為奧地利式的民主、市場經濟國家,在西方與蘇聯間保持中立。
東、西歐的統合趨勢已引起美國的焦慮,例如小至東歐可能透過與西歐的技術合作,獲得涉及國防機密的精密科技;大至歐洲的獨立外交可能採取違背美國,甚至全球利益的立場等。
形成第三強權
許多政治學家也在擔心,僅僅西歐在一九九二年即將建立的單一市場,就可能成為繼美、蘇之後,操縱世界局勢的第三強權;試想如果加上東歐的力量,全新的歐洲會如何改造這個世界的面貌?
誠如季辛吉等人所言,歐洲的新情勢是戰後四十年來前所未見的,決策者必須以最大的想像空間,建立全新的國際政治觀念,方能走在趨勢之前,主導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