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已過了兩年,2008年金融海嘯的低迷景氣與高失業率,還是讓許多人餘悸猶存。而那一年投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更被認為是「生不逢時」「起薪與福利的終身受害者」。
和其他30萬名大學畢業生共同面臨5.31%失業率的就業關卡,具有財金專長的李欣玲很快就決定報考收入穩定的公職。
原本她認為,自己畢業於國立的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系,在學校已經學過一些科目,之後只要再靠自修、念書應該就可以應付考試。沒想到讀了一年後,98年高普考和地方特考雙雙落榜,而會計學計算題竟然只得5分!讓她一度深深地質疑起自己的選擇和能力。
結果是媽媽看出光靠自修可能有不足之處,又覺得李欣玲總平均只差上榜分數2~3分,應該很有希望,就叫她帶著也想考公職的妹妹一起去補習。沒想到,成功來得這麼快,再過一年,她就連摘高普考雙榜狀元。
理解和效率讓讀書品質大不同
歸納自修和補習的心得,李欣玲認為,光靠補習班補一次、第一年就考上的機率很低,因為補習班6月才上完課,7月就考試了,根本來不及背誦。考生最好是自己先看過教材,讀書進度超前補習班,才有時間複習。
不過她也坦承,雖然有商科背景,但學校教的其實不夠應付國家考試。例如她大學時會計只修到初級會計,除了經濟學之外,會計和民法根本是重念。過去學的幾乎沒什麼幫助。但是自修非常重要,因為上課聽老師講是一回事,自己複習、理解又是另外一回事。
為了捲土重來,她重新設定讀書計畫,加強不擅長的科目。
每天早上9點多開始,念到晚上11~12點,必須念足8~9小時。雖然有補習,但實際會去上的只有會計和民法,其他科目靠自修。第二次開始,李欣玲將重點放在「理解」和「效率」。
像是一開始只考5分的會計,她決定變更教材。因為她發現,原本念的教材涵蓋的廣度和深度不夠,雖然國考出的會計其實不算難,但只要出錯就會一錯再錯,所以解題要廣泛練習。
但她不會太執著於考古題,李欣玲認為,考古題也是從課本中出的,大約有七成是出基本題,因此她還是以課本內容為重,不過每天都固定排時間練習計算。
找出科目重點 熟記法條與規範
民法與稅務法規這兩個新科目,她則花了足足兩個月的時間、整天背法條,平均每天都要背20~30條。而背的東西也不是背過就算了,每天都要往前複習。
李欣玲認為,念書都有源頭,就像會計練解題只是驗證課本有沒有念通,法科也要回歸法條,只是法條一定要背,因為課本頂多只是把法條用白話文闡明而已。她分享,第一年時因為沒有特別背,只能寫得出大概,分數就拉不上來。
至於民法的申論要學法律用語、排版、切段落,並且活用法條。稅務法規則要詳讀熟記稅捐稽徵法、所得稅法、遺贈稅法、土地稅法、營業稅法等五大稅目重要條文與條號。稅務法規的計算題也多練為要。
李欣玲提醒,其實每一科找一本教科書準備就好,不用看太多,考前幾個月若有遇上相關法令修法的話,就要針對該部分加強研讀。課外參考書目上,若「政府會計公報」有新修訂,也很有可能成為命題焦點,平時就應多加注意。
至於經濟學、財政學和租稅各論等學科,李欣玲認為念的順序應該先把經濟學底子打好,有概念後再念財政學。租稅各論則應要先有財政學和租稅法的架構,並多參考時事。
需要扮黑臉的稅務工作
李欣玲考上後被分發到國稅局苗栗縣分局,主要工作是回答民眾稅務上的問題、稽查稅務、為民服務等。老實說,並不輕鬆。
由於國稅局的業務具周期性,像5、6、7月是申報期,10月開始第二批退稅,12、1月補徵等,這段期間每天都很忙,要幫民眾填申報書、查稅時要和民眾周旋。民眾收到補稅單,上面就會把她的名字和分機號碼,有問題就跟她「對質」。
由於她是負責綜合所得稅的部分,必須接觸一些「很盧」的民眾,「如果真的吵到主管那邊去,我就扮黑臉、主管辦白臉,」她笑著說,其實就是要跟民眾好好溝通,站在依法行政的立場,當有爭議時請長官出面,站不住腳的民眾也會畏懼三分,所以工作還算順利。
對於未來職涯規劃,才26歲的她也會想嘗試不同領域,像營業稅、營利事業所得稅等業務也可接觸。或是非稅務單位,例如調查局或地檢署也有相關職務,也想去不同單位歷練。
李欣玲坦言,稅務行政的錄取率6%左右,在國考中算高了,但工作性質比一般行政忙很多。「我已經被問幾百次能不能用MSN和Facebook了,答案是不能!國稅局網路不能聯外,平常也忙到根本沒時間玩,這是真的!」她笑著說。
「不要聽旁邊人講高普考有多難考,錄取率有多低,你要面對的是考古題,而不是其他考生,要戰勝的自己和考選部的題目,」李欣玲堅信,只要堅信自己,就有機會進入國考這個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