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情境式教學, 到大街上學英文

英語這樣學 2另類台灣教師 楊筱薇

林珮萱
user

林珮萱

2011-01-07

瀏覽數 50,150+

情境式教學, 到大街上學英文
 

本文出自 2011 / 1月號雜誌 抓對財金大勢

最近幾年,台灣出了許多特殊的人才。而楊筱薇可算其中之一。

她毫無框架的英文教學法,還獲得《紐約時報》年度非英文母語教師獎(ESOL Teacher of the Year Award)。 頂著一頭挑染紫紅色的頭髮,天生好動、喜歡穿褲子勝過裙子,五年級後段班的楊筱薇,老家在高雄,有著如南台灣夏日氣候般熱情的性格。

楊筱薇職業是英文老師,但她不在自小生長的台灣教書,反而繞了地球半圈,跑到紐約教英文。

她教學的對象也很特別。她的教室裡,放眼望去就像是個聯合國,各種膚色和國籍的人都有,很多時候初來到這裡的美國新移民一句英文也不會說。

楊筱薇的工作就是負責教會這群孩子說英文。她的教學方式很有特色,在她的課堂裡,老師不一定站在講台前,可能是坐桌上、甚至是躺在地上。

她在學生面前常常一點也不像老師,她可以在餐館裡和學生比賽仰臥起坐、在沙灘上和學生賽跑、在教室裡拉著學生做體操和跳舞。

朋友開玩笑地說她需要看心理醫生,因為他們都認為楊筱薇對於教育的熱愛真是太瘋狂了。

現年19歲、來自中國溫州的學生Mengmeng Liao跟楊筱薇上了半年的課,有天終於忍不住說,剛上課時也常在心中納悶,「這老師的教法真能讓我學好英文嗎?」但半年過去,她自己就是最好的證明,現在的Mengmeng Liao與人用英文交談一點都不成問題,還正在申請到紐約市立大學讀書。

這麼一位學生眼中的瘋狂教師,土生土長來自台灣,已經在紐約新移民中闖出知名度了。

從小成績差,唯獨英文佳

喜愛教育的因子可能從她年紀很小的時候就萌芽。

楊筱薇的父親是職業軍人,她自小在高雄眷村長大,才七、八歲年紀,就會帶著左鄰右舍、比她年紀更小的孩子,在家裡院子擺上小板凳、拿起用木頭訂成的小黑板,自編自導起老師上課的劇情,十足孩子王。

「到現在我還在做一樣的事,帶著學生到處闖,」說起話的聲調充滿能量,絲毫感覺不出其實楊筱薇白天已經教了整天的書,在美國紐約晚上9點後的時間接受《遠見》採訪。

楊筱薇形容自已從小就是大家眼中的怪小孩,經常不按牌理出牌、不愛寫功課,甚至還想改名叫「丁一」,只因為這樣寫名字時三劃就搞定。

學科成績常常滿江紅,班上60位學生,她經常都是倒數第二名,很奇怪的是,唯獨英文名列前茅。

國中擔任英文小老師時,便責任感十足,一位同學英文成績總是吊車尾、只有10、20分,她便默默做起家庭訪問,趁著到同學家玩的時候,發現對方家境清寒,爸媽工作很忙,回家都要幫忙做家事,根本沒時間複習功課,此後楊筱薇總會多花時間,在學校陪著他背單字、寫作業。

從小楊筱薇就對英文特別有興趣,回想自己學英文的過程,最大的重點在於發揮觀察力。

在20、30年前,她便自己營造雙語環境,強迫自我學會房間裡所有東西的英文,例如從每天上下學路途中,找出三樣新物品學會英文名稱,每看身邊任何一件東西,腦袋裡都換成英文思考,「當你一天背十個單字但沒有一個變成生活習慣裡的運用,十個單字也只是收藏品,」這是楊筱薇將英文落實生活的方式。

此外,楊筱薇天天聽英文老歌、還跟著唱,抱著錄音機錄下自己的聲音,變成自製有聲書。

從金甌商職畢業後,楊筱薇一方面在補習班讀書、準備考大學,一方面基於對英文教學的熱愛,四處應徵雙語幼稚園的助教。

最讓楊筱薇難忘的是在一場面試結束,轉身準備離開時,看見主管撕掉她的履歷表丟進垃圾桶,她當下完全呆住、不知道應該如何反應,一度挫折不已、懷疑自己能力不足。

到補習班磨練,去英國留學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為了充實自己,楊筱薇在美語補習班獲得行政工作,雖然是在櫃檯服務,但只要有機會,她便會到教室旁聽外籍老師上課,空閒時就找外籍老師聊天,學習教學方式、參與內部教師訓練等。

一心想當老師的她,和家人商量過後決定先到國外讀書,藉此開拓視野。

英國的消費水準高得嚇人,要賺足生活費,楊筱薇必須早上5點就到咖啡廳洗廁所,下課後再到酒吧工作,直到晚上11點才回家。從三個月的大學準備班,到正式讀大學和碩士班一共花了六年多的時間,她不只主修教育,另外也學藝術,兩者結合影響了楊筱薇現在的教學方式。

在英國讀書時,她的學校裡竟只有她是外國學生,體會過外國生求學的不便,對於後來她要面對不同國籍的學生處境,更能感同身受。

美國教新移民,重情境教學

2004年以後,楊筱薇到了美國,進入紐約一家非營利組織大門(The Door)擔任英文教師,該非營利組織接受政府機關的補助,協助教導的多半是生活條件偏差、新移民家庭的青少年。

這些美國新移民學生的家庭背景五花八門,一班平均30幾個學生的父母可能來自10多個不同國度,來自中國、拉丁裔、中亞、非洲、俄羅斯的統統都有。

有的人則是因為自己的國家戰亂、天災、或是接受政治庇護而來到美國。

楊筱薇深知,這群學生學英文,不是為了學第二外語、增加競爭力,「他們學英文是要求最基本的生存,」由於許多新移民到美國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餐館,她便利用餐館內可能接觸到的食材、器皿、接待話術等,做為教英文的第一步。

不想讓學生因為工作而缺課,楊筱薇的課程特意從早上排到晚上,不論學生是在餐廳洗碗、打掃、還是送外賣,只要有休息時間,隨時可以來上課。

教學法上,她著重情境教學,創造出移動教室,打破傳統教室空間、沒有場域的限制,走到哪就學到哪。

楊筱薇帶著學生走到賣場,在服飾店裡學會尺寸、領帶、洋裝的英文,在街上沿路聊著看到的人事物,和學生相互討論,想像對面路過的女生要去的地方、車輛前往的方向、紅綠燈幾秒會換色等,從真實生活中學習。

為了要幫助學生融入情境,有次課堂談到美國南北戰爭,楊筱薇模仿起當時的女性打扮,直接穿著蓬蓬裙來上課,「不是現在一般的蓬蓬裙,是有骨架的那種,」裡頭一層層厚重、叫人熱到極點的襯裙,一整天不論上課、吃飯、上廁所,楊筱薇都穿著蓬蓬裙,爬樓梯時必須拉高裙襬才能下樓梯、走廊上遇到有人迎面而來,還必須要側身才能走過去。

教學無框架,紅遍紐約移民圈

看似與英文教學無關,但師生們都樂在其中,學生們學習的記憶方式變得很有真實感。

此外,還有主題式的整體語言學習法,例如訂定主題式攝影,請學生用攝影記錄所居住的社區,有哪些商店、餐館,賣什麼菜、多少錢,再從學生拍攝的照片當中挑選教學主題,「他不只會說這些英文,也認識他住的社區原來有些什麼,」把原本印在書本上,讓學生快要睡著的單字變成不再乏味。

因為自己曾經是被遺忘的第59名,楊筱薇更懂得關注每位學生的需要,最大的關鍵就是找到學生的學習動機,不斷讓教室裡的知識和學生的生命、乃至於世界的關係緊緊連結在一起。

這些毫無框架的教學法,讓楊筱薇在紐約移民圈中十分知名。已經在大門執教六年,估算教過的學生已有上千人,許多學生結業後,不管是去求學或工作,都會不定時回來探望她。

最近的感恩節,楊筱薇就收到好幾位學生傳來的簡訊,其中好幾位都是已經畢業四、五年的學生,卻都還是惦記著這位他們口中的「筱薇老師」,每年會在逢年過節時捎來祝福。

今年23歲的孟加拉青年Haru,在四年前也是楊筱薇的學生,他現在回到了故鄉孟加拉開了一家漁業公司,他說在筱薇老師教室裡學會英文,除了幫助他讓公司的漁產輸出國外,同時也瞭解到社會責任的重要,他公司將要開創就業機會給他村莊裡的居民,和確保交易的公平性。

當年喜歡在後院的大樹下教鄰居孩子123,楊筱薇怎麼也想不到,多年後會在美國用英文教學改變許多異鄉人的生命。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