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已經感受到,全球氣候出現暴冷暴熱的極端現象。但也許你卻不知道,攸關人類如何因應極端氣候的墨西哥坎昆(Cancun)氣候會議(COP16)已在2010年12月11日上午6點落幕。
相較於2009年在哥本哈根會議(COP15)的熱鬧滾滾,2010年的坎昆會議卻顯得異常冷清,國內媒體更是少於關注。
不過,會議乏人問津並不表示乏善可陳。
「前年哥本哈根會議最後得到噓聲,但去年的坎昆會議卻獲得掌聲,」從坎昆會議現場回來的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台大大氣系教授柳中明說。
「沒有大突破,小進展卻不少」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李河清到坎昆會議現場觀察後表示,「這次會議可以說是『低期望、高產出』。」
前年COP15會議產出的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只有3頁,而且是由包括美、中等少數26國起草研議;去年底COP16產出的「坎昆協議」(Cancun Agreement)篇幅將近30頁,且由193國代表共同決議通過。
無論在內容篇幅、條文細節,以及決議過程的開放參與程度,坎昆會議的成績均高於哥本哈根會議。
「當這個文本在最後一天出爐時,現場各國代表以及環保團體,都說這個文本內容比他們想像的要好太多了,」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變遷專案經理張揚乾指出,因為「坎昆協議」將過去各國要求的若干重點都放了進去,如綠色氣候基金、未來全球增溫幅度不超過2℃等。
最大具體成果:綠色氣候基金
綜觀坎昆會議,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的法制化堪稱是最大具體成果。
這個基金雖在前年哥本哈根協議中便已載明,但終於在坎昆會議上獲得所有國家(唯獨玻利維亞反對)通過,並明文規定在正式協議文件中。
綠色氣候基金規定,在2010年至2012年前間,已開發國家要提供300億美元給開發中國家,同時成立一個專責委員會來管理基金,協助開發中國家推廣、落實各項減碳工作。從2013至2020年,這個金額將增為每年1000億美元。
此外,「坎昆協議」也給予「減少伐林及森林退化造成之溫室氣體排放」方案(REDD,Reduction in Emission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明確地位,希望各國能共同致力尋找有效方法來保護森林、減少砍伐,藉此降低碳排放。
另外一項決議重點,是載明已開發國家應設法提供、轉移必要之技術來協助開發中國家進行減碳,並將設置一個「氣候技術中心與網絡」(Climate Technology Centre and Network)來負責鑑別各國的技術需求及推動各國間的技術合作。
迴避火爆議題,只取溫和共識
儘管「坎昆協議」訂出洋洋灑灑147項條文,但仍稱不上有「重大突破」,是因為整個文本是考量各方利益後的妥協產物。為盡快取得各國共識,因此將許多爭議、細節都先行擱置,並採用較為模糊的文字來求同存異,卻也使得許多關鍵細節並未明確訂定。
例如氣候變遷基金的出資與使用將如何分配?各國減碳的具體標準該是多少?技術移轉的網絡該由誰出資?REDD何時開始落實?這些涉及較多爭議的具體細節,都留待今年底在南非德班(Durban)舉辦的COP 17會議繼續研商。
「『坎昆協議』有其缺點,但總比什麼協議都沒有來得好,」前英國氣象局(Met Office)局長、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榮譽教授朱利安.杭特爵士(Lord Julian Hunt)坦言,如今各國應該更加務實一些,畢竟「要建立一個能滿足各國政府、企業與民間團體需求、並且強而有力的國際協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其實我們可以把坎昆會議看成是『邁向德班之路』(Roadmap to Durban),」張揚乾表示。簡單說,「坎昆協議」的內容一方面為哥本哈根協議拴緊了正當性,也為今年底的德班會議鋪下基礎。
爭生存權,氣候成弱國發聲筒
事實上,坎昆會議的成果不僅表現在文本協議的結果,也體現在整個會議過程中。
首先,前年的哥本哈根會議最後由少數幾個大國主導,也因而被批評是閉門造車的「密室政治」。
但坎昆會議上,大會主席墨西哥外交部長派翠西亞.艾絲碧諾莎(Patricia Espinosa)一開始便宣布四大原則,保證會議過程的透明化,甚至最後還宣布實施「開門會議政策」(open door policy),打開會場各個門,讓所有人員自由出入與會。
「哥本哈根的密室幽靈被驅走了,坎昆會議展現更透明化的民主參與,」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說。
此外,坎昆會議最後能夠獲得各國的一致共識、做出協議,也挽救了聯合國會議的談判模式,「坎昆協議讓外交上的多邊主義得以存續下來,讓人們對於多邊主義的談判架構還留存一些希望,」林子倫強調。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是開發中國家在氣候變遷議題的態度上愈來愈積極參與。
例如中美洲的玻利維亞在這次會議上相當搶眼,甚至高聲要求應將全球氣溫的增幅控制在更嚴格的1℃以內。 「雖然弱勢國家沒有研究能力,但因為他們遭遇天災的實際衝擊,反而讓他們更積極參與會議,」柳中明指出。 例如巴基斯坦在去年7月發生史上最嚴重的洪患,損失慘重;而對太平洋上多個小島國來說,氣候變遷導致海平面上升,一步步吞噬國土,更令他們遭遇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機。
透明化、務實化、民主化,儼然已是氣候變遷這塊國際戰場上的主流規則。
然而,這股趨勢是否能有助於新的議定書在2012年結束前順利誕生?仍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