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金融風暴爆發,到2009年6月全球正式走出二戰後最長期間的衰退,景氣復甦逐漸進入修正期。這股修正延續到2010年,還將持續延伸到2011年。歐洲大型金融機構施羅德(Schroders)報告指出,全球經濟步入復甦期後,預估本次景氣擴張期時間較長,但力量較弱。
原因是成熟國家及新興國家復甦速度差異極大,而且這種差異將持續多年。國際貨幣基金(IMF)在2010年10月預估,2011全球經濟成長率為4.4%,其中成熟市場如美國2.9%,新興市場如中國8.8%。呈現不均衡的復甦。 「末日博士」魯比尼預言,歐美等成熟國家將展開「U型復甦」,即使美國採取量化寬鬆政策,成熟國家的經濟力道仍相當疲弱,加上企業及公部門舉債過高,「整個過程將相當痛苦。」
成熟國家的痛苦是,擔心失業、通貨緊縮、債務問題;而新興國家復甦的「痛苦」卻與成熟國家大相逕庭,擔心的是經濟過熱、通貨膨脹與貧富差距。在這股不均衡復甦下,2011年會出現以下四大現象:
一、人才移動,從先進國移往新興區
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分析,這種長期不均衡的復甦,會造成幾個影響,一是貿易磨擦易被激發,逆差大的國家會築起貿易障礙;二是人才的大流動,大量的成熟國家人才會往長期看好的新興國家移動。
魯比尼指出,他近來有不少機會去各個國家,但無論是到倫敦、東京或紐約,都聽到基金經理人談熱錢、談要去新興市場發展,尤其是亞洲的中國與印度,最吸引人。
林建山目前也經常飛往中國授課,「我估計,台灣有2500位教授在中國授課,」他說明,台灣上課一小時鐘點費1600台幣,車馬費2000台幣,數十年來沒有調整。但在中國,上課鐘點費是2000人民幣(9200台幣),車馬費是1000人民幣(4600台幣)。大陸國民所得不到台灣1∕4,教師鐘點費竟比台灣高五倍。
新興國家有更好的待遇和機會,促使人才流動。例如香港金融人才月薪30多萬台幣,是台灣的三倍,人才怎會不外流?「台灣有腦體錯離現象,腦(人才)跑掉了,手腳(外勞)跑進來,」林建山感歎表示。
二、各國採保護措施,貿易磨擦愈頻繁
2010年2月,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G20會議上,各國表達控制貿易保護的共識,但到了年底在首爾舉行的G20會議,各國已不再堅持這樣的觀點,等於給貿易保護政策正當性。
全球不均衡復甦明顯,失業率高、貿易逆差大的國家,迫於國內政治壓力,必須採取一定的措施,包括管制熱錢、管制進口、出口,一保護就會限制投資和貿易流動。
2010年12月,歐盟根據反托辣斯法,裁罰台灣四家面板廠,友達、奇美電、華映及瀚宇彩晶,高達175億台幣的罰金。之前沒多久,美國司法部在華映、LG、夏普都認罪後,也裁罰奇美電2.2億美元,奇美電前總經理何昭陽甚至要在美國服刑14個月。
反托辣斯還算是正當理由,但可預見會有不須正當理由的保護性措施,以減少貿易逆差,類似這樣的舉措,將層出不窮。中國尤其樹大招風。根據《東方財富網》的資料,2009年前三季,針對中國的貿易救濟調查案共有88起;另外,全球35%的反傾銷控訴、71%的反補貼控訴,都是針對中國。
三、成熟國家復甦多舛,地雷不知何時爆炸
不少專家指出,歐盟國家債務問題將「歹戲拖棚」。歐盟改革中心(CER)主任葛蘭特(Charles Grant)預言,歐洲將經歷五年的「可怕混亂」時間。
美國失業率在2010年處於高檔,2010年超過9%。目前美國家庭債務占可支配所得達120%,雖然已經從2007年的130%下降,但仍高於1990年代的75%。美國人如果因為失業率高而不敢花錢,未來代價可能更高,萬一陷入惡性循環,會讓經濟進一步受挫。
四、新興市場靠大量新中產階級,成長持續強勁
2010 年,亞洲有10億中產階級,到2030年將穩定成長為30億人。他們會變得富有、能夠購買好的商品。
「歐美先進國家,最後還是得靠新興市場的救贖,兩者關連密切,」中研院院士管中閔認為。
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在一場公開演說中指出,新興市場消費占全世界的比例,從1990 年的17%一路成長到2010年的三成左右,已大致等同於美國的消費總量。 .
根據IMF的估計,2011年,全球GDP成長率達4.4%,其中,歐美日貢獻1.2個百分點,中國貢獻1.2,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貢獻1.4個百分點。成熟國家和新興國家的復甦過程,有如「兩人三腳」競賽,綁在一起往前跑,速度快的必須配合速度慢的,否則都會跌倒。
至於這種不均衡復甦狀態要持續多久?「世界不可能一直脫勾成長,」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預估,亞洲快速成長可持續很多年,美國政府財務狀況在2013年將回到正常狀況,民間則已開始持續復甦中,亞洲的強勁經濟最終會救歐美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