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環工學者直說,「在這個產業,大家對台塑都很不滿!」事實真是如此嗎?不妨從以下幾件事來觀察。
不參與互助,也不向同業求援
在這保守產業中最年輕(54歲)的CEO──李長榮化工董事長李謀偉,一直是推動工安環保最積極的本土石化業老闆之一。他在1998年成立「中華民國化學工業責任照顧協會」(TRCA),號召同業自主推動環安衛,彼此觀摩之餘、也能相互稽查,目前共有64家化工業者廠及7家協力廠加入,可說是國內最活躍的石化業工安學習組織。
但檢閱TRCA的會員名單與活動紀錄,目前台塑四寶中,只有台塑公司一家參與最積極,南亞甚至沒入會。底下八個任務委員會裡,台塑只在「法規委員會」擔任主導者,其他會議不是經常缺席、要不就是只派低階員工參加,拿點資料。連分享、觀摩活動,都如此興致缺缺,更難指望台塑會開放同業進廠稽查了。
反觀許多本土石化業與外商,常有高層、甚至CEO親自出席各項會議。12年來,李謀偉便親自參與TRCA的上百場會議,幾乎每個月都有機會和同業交流。他觀察,「只要是重視工安的公司,一定都是CEO自己來參加。」
一位會員廠的專業經理人直搖頭說,「連每年15萬元的入會費也要省,常常只來借東西、印資料,卻不肯付錢。」貪小便宜的模樣,絲毫沒有兆元集團的風範。
此外,國外石化業間也常組織聯防救災體系,在危機時互相支援。
如台灣化學災害預防及應變協會(CAER),已成立多個毒化物聯防組織,掌管工廠的工業局,也自2002年起推動工業區區域聯防體系,至今已成立了55個聯防組織及20多個安全衛生互助體系,其中高風險的化學廠更有1181家參與。
這些聯防組織與縣市救災中心及轄區消防隊的事故通報時效,85%可在12分鐘內完成。
但某位參與石化業督導小組的官員卻不解地說,「其實台塑最該先求援的,應該是擁有同等級消防能量的中油才對!」可惜這幾次大火,外界幾乎看不到台塑有任何求助動作。
接班者更趨獨斷 失建言管道
除了較少與同業往來,還有人發現,王永慶過世後的台塑,比以往少了許多察納雅言、傾聽外界建言的機制。
以往王永慶與王永在兩兄弟,本身就是社交高手,家中或是台塑招待所裏,經常各界賢達進出,傾聽建言、交換資訊是家常便飯。但第二代接班後,這種交流少了許多,跟人搏感情的機會少了,「台塑變得很沒有人情味,一出事誰還要幫他?」一位退休的政府高官說。
台灣區環保設備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江誠榮觀察,「以前老先生(王永慶)在的時候,台塑比較有人情味,」大家常有互動、會互相幫忙。
但這幾年,台塑的人慢慢淡出工會活動,「大概他們認為這些不重要了吧!」不少會員廠商感歎。
去年,一位退休高官招待朋友到長庚高爾夫球場聚會,臨櫃前才被得知自己以往被禮遇、可以打折的VIP資格被取消,「本來是VIP,帶朋友去打球,當場被小姐說已經不是VIP了,很沒有面子,」氣得他以後再也不到長庚球場打球。「我們又不是貪圖折扣、付不起錢,但好歹也正式通知一聲,」他忍不住抱怨。
經本刊證實,為了精簡成本,據聞,長庚球場這兩年已取消了許多VIP會員資格。其實台塑已得罪了不少過去的好友。
中臺科大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主任徐一量分析,台塑的態度其來有自,「因為它的競爭者太少,看來看去只有一家中油,」加上本身可以一條龍生產,產品又多為出口導向,鮮少供應給同業,才會如此不重視業界關係。
反觀競爭激烈的半導體業,一旦發生工安事故,不但影響產能及出貨,顧客更會毫不留情跑單,因此工安管理效備受重視。如1997年底,聯瑞晶圓廠發生大火,不但重創母公司聯電,更引發竹科同業加強風險管理,快速提升了半導體業的工安績效。
不少人建議,台塑最好積極加入同業間相關機制,甚至可以龍頭企業的身分帶領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