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慶39週年 歡慶39週年 訂遠見雜誌兩年送一年,還送為你精選的必讀好書!

飲食文明回歸自然

藍淑娟
user

藍淑娟

1986-10-01

瀏覽數 17,500+

飲食文明回歸自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6 / 10月號雜誌 第004期遠見雜誌

俯看美國明尼蘇達州美麗的聖十字河-一位工程師全家便在這樣清靜怡人的景致裏享用藍莓、哈密瓜、全麥煎餅及柳丁汁等鮮美爽口的早餐。餅上淋的不是傳統濃膩的奶油與果醬,而是淡淡的純天然楓糖漿與檸檬酸乳酪。

更健康、更有活力

「我們並不是『健康食品』或維他命丸的狂熱信徒。我們只是關心身體的健康,瞭解平日三餐吃好的食物是多麼地重要,」他說。雖然再也聞不到濃郁的燻肉及咖啡的香味,這個健碩漂亮、精神抖擻的家族卻覺得「更健康、更有活力」。

上述這個家庭就是推動美國「健康潮流」數以千萬計人們中的一個典型。像他們這樣關心日常飲食與健康的關係,並且身體力行、持之以恆的人佔美國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一,相當於七千五百萬人。他們多半是受過高等教育、中上階層的專業人士。

美國通用食品公司資深副總裁克勞西表示:「毫無疑問,健康意識已經開始在美國人的飲食觀念中萌芽。」

這一群重視飲食與健康的人們相信「你所吃的食物深深地影響你」(You are what you eat.)。他們認為愈樸實、天然和新鮮的食物,愈有益於健康。

最近三年,這股健康潮流更發揮到極致。

紐澤西州的一家連鎖超級市場裏,最近打出了「純天然」牛肉的廣告-賣的是吃不施化學肥料的天然牧草長大、也沒有打過抗生素的牛肉;此外,還推出了沒有挨過荷爾蒙針筒的土雞,以及不含人工添加物的食品。

美國雅痞純真的幻夢

一位正在購買天然牛肉、年約三十幾歲的主管毅然決然地說:「即使貴些,我也在所不惜。」

帶動這個考究的「純天然」時尚的是時髦的雅痞(yuppie)。他們相信純天然的食物-不加化學肥料、農藥及人工添加物-更安全且更富營養。

一位食品專家形容這種現象:「宛如一場純真的幻夢。」

這群不惜慷慨解囊的雅痞所崇尚的食物」其實就是六○年代嬉痞們所追求的較為土裏土氣的食物。只是對當年的嬉痞而言,「純天然」食物是追求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的一部份;但現代的雅痞卻視之為社會地位的象徵。

克勞西預測這種崇尚健康與天然的風氣,將席捲美國成為未來飲食文化的主流。「健康導向的時代已經來臨了,」他說。

根據專家的分析,健康潮流的興起與文明病的增加、環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等問題息息相關。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經濟日趨富裕,人們的飲食習慣逐漸改變,食品也走向了加工精緻化。人們雖然買得起更貴的食物,卻不見得吃得更健康;脂肪的攝取量日益增加,而纖維質及澱粉的攝取則日漸減少。於是如癌症、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等與飲食不當有關的文明病,罹患率愈來愈高。

此外,人們也開始坦心環境污染、殺蟲劑及人工添加物(防腐劑、色素、螢光劑、人工甘味等)等可能危害食品安全。

這些因文明發展而帶來的負面效果,使得人們開始「檢討並憂慮」所吃的食物是否健康與安全,紐約時報的食品專家指出。「這種現象前所未有,」他說。

由於健康潮流來勢洶洶,遠景一片光明,因此高纖維、低脂肪、低糖、低卡路里,及不含人工添加物的食品應運而生。據報導,這類食品是美國食品零售業中銷售額成長最快速的一環。而天然健康食物餐廳也逐漸風行;許多大餐館也趕緊推出張調低卡路里、低鹽等的健康餐。

健康潮流的時尚不僅吹到了比鄰的加拿大,也開始在歐洲萌芽。健康而清淡的飲食逐漸受到相當執著於傳統飲食方式的歐洲人的重視。

英國人與健康下午茶

趨勢比較明顯的可能是英國。英國的超級市場已開始出售天然食品;肉商也推出了低脂肪、低鹽、不含人工添加物的香腸-都越來越受歡迎。

離不開香甜濃郁的下午茶和奶油點心的英國人,費盡巧思地設計出利用新鮮水果等天然原料,與極少量奶油和糖所製成的「健康甜點」,以便放心地大快朵頤。一位著名的飯店烹飪大師更巧妙地設計了二百種完全不用奶油及其他油脂、低糖、低鹽的美味菜式。

當西方人希望把日常飲食健康化的時候,東方的日本及我國卻對於三餐以外零星的健康補助食品(俗稱「健康食品」)興趣盎然。東西文化的不同,由情趣相異的健康潮流,也可以獲得些許概念。

東西方大異其趣

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李錦楓指出,日本健康食品的種類,不下一千多種。名堂之多,除了我國之外,恐無出其右者。

西方流行的健康食品,通常不外乎維生素、礦物質、低卡路里、低糖、高纖維高蛋白等。而日本的健康食品,舉凡西方有的,到東方特有的甲魚、海狗及蛇等抽出精煉的稀有製品,甚至於中國人家常平凡的烏龍及鐵觀音茶等無所不包,令人膛目。

過去十年,日木健康食甜的銷售量增加了十倍,眼尖的日本大廠商見有利可圖,便紛紛投入。

而在台灣,健康食品也已然充斥市面。去年,幾家財力雄厚的大企業相繼成立子公司,引進日式健康食品及直銷制度,為國內健康食品業掀起一陣東洋風。

這些舶來品身價不凡:由三、四百元至一千元不等;多半經由非醫藥、非食品營養專業人員的直銷商口頭推介;都是以防治疾病、增進健康為號召。

忠孝東路底一棟大樓的會議廳裏,年輕的講員正眉飛色舞地推薦「能夠預防癌症、中風、心肌梗塞等文明病,又能補腦、美容及延年益壽」的健康食品(如魚油、蜂王乳及骨粉等)。類似的直銷展示會,每星期總要舉行數次。

分析健康食品流行的背後心態,其實自古就有,且中日皆同。由早期的人參、當歸,到「提神醒腦」的口服液、鶴精、綠藻,乃至於最近市面上宣傳熱烈的礦泉水及健康醋等,希望「食補、藥補」一舉兩得的心態一直不變,只不過是流行的種類不停地翻新罷了。

榮民總醫院營養室主任章樂綺直接了當地說:「健康食品就像算命一樣,吸引了各行各業的人。」自古講究醫食同源的中國人及日本人,希望所吃的食品「具有預防疾病的藥效」。這種心理,並沒有販夫走卒與知識份子之分。

雖然健康食品充斥市面,專家卻一致同意:「健康食品的流行不見得是健康的現象。」

等待傳奇的效果

三軍總醫院營養顧問張仙平認為:「許多消費者冀望奇蹟與不勞而獲的心態助長了健康食品的流行。」人們寧願相信道聽途說,花更多錢購買據說具有「傳奇效果」的健康食品,反而不願意請教專家,或花時間把日常飲食調理得當。

「有人吃健康食品吃壞了身體,」張仙平提出警告。消費者似懂非懂的心態,可能導致危害健康而不自知。

一名事業有成的中年主管,平常相當注意養生之道,坊間流傳的,舉凡生食療法、吃肉減肥法,以及高蛋白健康食品等,無不仔細遵照食用;卻料不到飲食中所含蛋白質過高,致使痛風發作。

台北醫學院醫學系教授董大成表示:「與其靠罐頭健康食品,不如改善每日飲食。」他指出:營養素有多種,彼此之間息息相關,應該強調均衡與適量地攝取,只強調單一營養素的功效是錯誤的觀念。

【遠見 x 未來少年】全家一起培養國際視野>趁週年慶入手加送1期,還送《未來少年》知識庫!

日本的營養專家也認為:「只要一日三餐吃得好就可以了。」

不必燉香菇雞湯

然而何以人們仍然願意求助於健康食品呢?對於講求效率的現代人而言,濃縮精煉的健康食品,提供了保障健康的捷徑。

年輕的吳蔓麗是一家公司的副理。她認為健康食品是現代人的好幫手:「現代人生活緊張忙碌又經常外食,只要吃一點點濃縮的健康食品,既方便、快捷,又可以補足營養。」

對於分秒必爭的現代人,時間才是無價之寶,即使再貴的健康食品,只要能夠掙下一些分秒,又有何妨。「只要吃一、兩湯匙的棗精,就可能抵得上十幾個棗子,何樂不為呢?」她反問。

正因為這樣的道理,市面上最近還出現了香菇精。對於忙個不停的現代人而言,省下燉香菇鶴湯的時間,可能可以接下幾張訂單也說不定呢!

透過科學化的精煉技術與現代化的行銷技巧,傳統的進補觀念雖然換上了新的面貌,但是依然在台灣及日本的民間廣為流傳。不僅滲入各個階層,而且吸引力不減當年。

雖然如此,西式的健康潮流的風氣卻也已開始悄悄地在日本及台灣萌芽。

一位日本食品專家預測,日本將步上美國的後塵,逐漸走向講求健康與天然的飲食習慣。他認為注重日常飲食的健康勢必成為世界性的潮流。

一群日本的家庭主婦組織起來,定期向固定的廠商購買天然食品。他們平日吃的是糙米飯,沾的是自然釀造、不含人工添加物的醬油,甚至日用品也是天然牙膏、化粧品和衛生紙等。

綠色的貴客

手輕托看一小包稚嫩的芽菜,彷彿介紹備受呵護的愛兒般,許宏達驕傲地說:「這是不用農藥、以水氣耕法栽培的高級蔬菜。」這些嬌小的掌中物,是台灣各大飯店、西餐廳及超級市場的貴客。

這位由日本歸國創業的華僑已在苗栗設廠,佔地一千多坪,準備推廣流行歐、美及日本的各色芽菜。

然而不論是芽菜或「無農藥」的清潔蔬菜,天然食品仍然只是台灣市場中的稀客。上市二、三年來雖頗受歡迎,卻仍然不曾大紅大紫。

但求心安

國外追求健康與天然的趨勢,與環境保育及保護消費者意識的覺醒,有莫大的關係。食品安全問題令消費者憂心忡忡。

據調查:九○%的美國人認為殺蟲劑、除草劑、添加物及防腐劑等嚴重地危害安全;約五○%的人則為了安全起見,乾脆避免購買某些產品。

針對消費者不安的心理,最近加州一些超級市場引進了精密的測試儀器,來檢驗食品中殘餘農藥的程度。

在日本,有關健康與環境保育的問題也往往出現在頭版新聞裏。即令一般的家庭主婦也都相當關懷並且經常討論這些問題。

章樂綺指出,台灣接二連三發生的食品污染事件,已經使得人們開始意識到食品安全實在是個切身的問題。她認為今後我們的飲食習慣也勢將邁向講求安全的健康路線。

雖然追求「純天然」的時尚,在台灣跡象不彰,但是眼明手快的食品業者,眼看國外健康潮流的興起,也忙不迭地紛紛加入這個行列。

七年前,國內創辦了第一家天然素食自助餐廳,融合了西式天然食物觀念與中國佛教素食口味。如今類似的餐廳恐怕已不只四十家了。

坐在佈置清雅自然的餐廳裏,負責人劉華說:「許多人打電話來問是不是素食餐廳。」這裏吸引許多二十歲到四十歲之間臺灣的雅痞。

這家最近開幕,號稱國內第一家西式自然健康食物的餐廳,供應糙米飯、全麥麵包、清潔蔬菜沙拉、豆腐餐、義大利披菜通心麵、肉類海鮮食品,及天然草茶等。菜單上肉類部份都標明了重量,每道菜也註明了熱量。

「我們引進歐美最新流行的自然飲食法,講求保持天然養份及原味。」經常旅行國外的劉華解釋。她強調味精、色素、醬油、油炸等都被剔除。餐桌上也找不到熟悉的調味瓶,代替的是一罐進口、包含了近四十種香草末的調味料。

這位能幹的女老闆環視滿室的客人,引以為傲地說:「我們開先河,別人會很快地跟進。」她相信西式天然健康飲食風氣將繼速食之後風靡台灣。

打看「天然、健康」旗號的食品逐漸成為歐、美及日本食品業爭逐的目標,而國內敏感的廠商也不落人後、急起直追。

「『自然』、『健康』」已經成為開發新產品的條件,」鞠水軒食品

公司企劃部張明猷觀察。

幾家大食品廠商時興推出「天然、健康」的胚芽餅乾及飲料;即令海苔醬也不甘示弱地冠上「含天然高植物性蛋白」的標識;而牛奶的廣告也不甘寂寞地打出「低脂肪、健康即是美麗」的耀眼大字。

放之四海皆準

台灣桂格公司總經理曹德風進一步預測:「『健康』必然是台灣食品業未來發展的主題。」

但是,目前這只是廠商帶動的商業風氣,並不意味國人健康的飲食觀念已經生根萌芽,這位曾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十多年的食品工程專家指出。

雖然「健康」逐漸蔚為時尚,卻並不表示人們吃得更好。「健康導向往往建立在錯誤的觀念或被誤解的資訊上面,」一位美國食品專家說。

專家們批評:「問題在於這些崇尚健康的人是否獲得了正確的營養與健康的知識」。他們呼籲消費者保持理性的態度,不要盲目地跟隨潮流。「不是所有加工的食品都是不好或不必要的;而健康的人並不需要健康食品,」他們解釋。

各國的專家都同意,最健康的態度應該由改善平日飲食習慣著手。養成攝取均衡營養的觀念,並且多運動-這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原則。

看看挪威與法國

歐美及日本對於教導民眾改善飲食習慣不遺餘力。挪威與法國更是用心深遠。

挪威政府制定全民營養政策,結合了學者、專家、政府各部會、學校、工業界、消費者團體及大眾傳播媒體,共同推展全民飲食健康教育。

而法國的健康教育委員會則特別重視學童及教師的營養訓練,希望下一代能夠自幼培養正確的營養觀念,並且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反觀台灣,速食店及餐館真如雨後的春筍,而且總是門庭若市。我們的飲食觀念究竟應朝什麼方向走呢?也許挪威及法國政府的辦法可以做為我們的借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