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有 看 頭
● 莫內的花園。40幅吉維尼畫作,並模擬吉維尼花園的景觀布置
● 永遠的他鄉。獨立出高更影響綜合主義與象徵主義這段發酵成型的歷程
● 篠山紀信攝影展。70件作品探訪大師視界
● 奚淞個展。引領觀眾參與赤腳作畫
美術館小檔案
位置:美術公園區
主題:藝術創作展覽為主
時間:配合美術館開放時間
不可不看:2010 年11月高更及2011年3月莫內的畫作
小 叮 嚀:管控人數,不得飲食
民生服務:有餐飲,有廁所,有商品銷售
花博北美館的展覽檔期
2010∕10∕16~2011∕01∕02 「篠山紀信攝影展」「白駒過隙,山動水行」
2010∕11∕27~2011∕02∕13 「從狂狷豪邁到絢麗色彩:丁雄泉個展」
2010∕11∕27~2011∕02∕20 「永遠的他鄉:高更展」
2010∕12∕18~2011∕02∕27 「2010臺北美術獎」
2011∕01∕22-2011∕04∕03 「劉耿一個展」「奚淞個展」
2011∕03∕05-2011∕06∕05 「莫內的花園」「建國百年影像展」
2011∕03∕19-2011∕06∕12 「格蘭.穆卡特 建築展」
在花博,只能看花的展覽嗎?那可不一定。
作為台北市藝文指標的台北美術館,在花博期間將提供你不一樣的花之宴饗。只是,不是看真花,而是看花的藝術品。
建築設計
眼尖的民眾也許會發現,美術館西南側多了一條L型玻璃長廊,它似乎與美術館的長柱造型有些契合,但又有點不搭。
乍看之下,新增的玻璃帷幕與水泥硬體,色調上的確沒那麼融合。
其實,這道懸空的玻璃鋼構長廊,是北美館為了接應花博期間來自美術公園的遊客,特別起造的西南入口整合工程。
在不影響展覽容量的情況下,新增的L型透明建築,巧妙地加設了餐廳、售票中心與服務台,動線更方便民眾入館。
負責此案的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設計師簡學義,他的代表作之一是「鶯歌陶瓷博物館」,曾獲得台灣建築獎。
﹥透明方管
在他眼裡,建築物像藝術品,以協調為重,因此他運用玻璃帷幕與不規則網狀鋼構,構成透明方管,與原來的建築接合、交錯,一方面,是向原建築師高而潘的創意致敬,另一方面,玻璃意味著光影層次的變化,和原來現代的白色封閉感,形成新舊時代空間體驗的對比,也賦予這座承載台北市民共同記憶的重要地標,傳承與展望的意義。
此外,簡學義特別在廊道與主館的連接廊道,留了一道白牆,讓民眾在入館前,享有一段由光影和簡約建材所交織的步行通道,沉澱下來。未來,這牆面也可作為展示介面,讓簡單的走路也有多元的享受。
到美術館看展時,記得挑個明朗不熱的下午,改從美術公園的西南入口進入,感受陽光交錯灑落,踩踏幾何光影的禪意空間。
「代表大作就是莫內及高更的特展,」北美館展覽組組長吳昭瑩表示,這兩位是藝術界中,與大自然、花卉關連最高的畫家,因此在花博展出他們的作品,再適合不過。
魅力展演
美術館在花博六個月的展期中,除了規劃「莫內的花園」,讓喜愛印象派風格的民眾一飽眼福之外;現代藝術的啟蒙大師高更,從文明出走「永遠的他鄉」,更能在他的畫作中看到豐富的自然元素。
而旅美藝術家丁雄泉與日本寫真大師篠山紀信,將分別以繪畫與攝影,帶領民眾嬉遊另類花欉;關切自然議題的人士,則不能錯過澳洲綠建築大師格蘭.穆卡特(Glenn Murcutt)與環境共生的建築智慧展,以及兩岸三地創作者結合新媒體與水墨畫的山水演繹,還有台灣藝術家奚淞與劉耿一潛居自然的隱士氣度。
﹥40幅莫內畫作
睡蓮池的花影浮動,日本橋在一片光彩綠意下若隱若現,彷彿微風正輕輕吹過,這大概是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內(Claude Monet)晚年在繪畫史上最經典的系列畫作。
1940出生的莫內,很早就畫了一幅《花園裡的女人們》,開始與花結下不解之緣。
隨後他以《日出-印象》,開啟繪畫史上的外光視角,被稱為「色彩的發現者」「陽光的謳歌者」。
衷情於戶外寫生的他,晚年在離巴黎40哩的吉維尼(Giverny)居住,並在自家院子打造了一個花園,作為他專屬的戶外畫室,被稱為「莫內的秘密花園」。他在此住了長達43年,花園裡的主要植物是荷花,還有灌木花草及一座日式的拱橋。 莫內十分喜愛這個花園,連出國,都不忘寫信回來向太太詢問花園的狀況。花園是他最美的傑作,更是他創作的來源。吳昭瑩指出,花園猶如莫內的自然實驗室,讓他自由探索心靈與繪畫的可能。
此次美術館推出的「莫內的花園」系列,將展示40多幅莫內在吉維尼的畫作,其中有30多幅,是主辦單位遠赴巴黎向素有「莫內美術館」之稱的瑪摩丹商借。
在展覽的動線設計上,北美館將模擬吉維尼花園的景觀置,讓民眾除了欣賞莫內的《睡蓮》(荷花)之外,也能身歷其境感受並體驗融合日式水池的法式諾曼第花園。
值得一提的是,莫內的視力從68歲開始因白內障漸趨惡化,經二次手術改善。但在往後的26年間,他仍大量創作。在美術館內,你也可從畫家觀看的角度,比較莫內在手術前後有什麼變化。
﹥70件高更作品
「永遠的他鄉:高更」的展期較莫內早,突破台灣過往的印象派展覽總是綜合展出的模式。
藉由個人的編年旅程,回顧高更(Paul Gauguin)從一位巴黎股票市場的證券商,到投入藝術創作,又不斷出走到大溪地的過程。
對高更來說,文明反而是一種束縛,為了追尋藝術的終極,他走出印象派,離開家庭與社交圈,往未知的原始國度航進。
但長年在他鄉創作的高更,何以成為西方現代藝術的啟蒙?吳昭瑩表示,高更在布列塔尼的阿凡橋小鎮(Pont-Aven en Bretagne)畫畫之際,結識貝納(Émile Bénard)等人之後,展開的美學創作與辯論,深深影響綜合主義與象徵主義的發展。在此次花博北美館布展期間,將特別獨立這段發酵成型的歷程,值得民眾前往。
高更早年當過水手,醞釀了他嚮往自然的野性。
也因此,美術館在高更畫展期間,特別將展場營造出海洋情境,隱諭他深不可測的生命力。
70多件高更的作品,來自歐美十餘所美術館,包括油畫、素描、版畫、陶瓷與雕刻等。媒材多元,人物的表現手法,也經常未加修飾。吳昭瑩保證,展覽將帶給觀眾一種藝術真正落實於生命的感動。
﹥採花大盜丁雄泉個展
誰能大方自封為「採花大盜」,讓香港傳媒名人黎智英收藏,又得到台灣詩人洛夫與管管的讚賞?
與高更同期展出的「從狂狷豪邁到絢麗色彩:丁雄泉個展」,將為觀眾帶來這位今年甫病逝於紐約的旅美華人藝術家回顧展。
丁雄泉先與50年代歐洲眼鏡蛇畫派交往,後受60年代紐約普普藝術的洗禮,畫風大膽澎湃,用色豔麗且直接,尤其擅長描繪女人與花鳥。他揉合兒童繪畫色彩和原始藝術的風格,想必可以帶給民眾明快又歡愉的經驗。
﹥寫真大師篠山紀信70件作品
另一位以女體裸影震撼社會的攝影大師篠山紀信,與台灣熟悉的荒木經惟,並稱日本當代藝術寫真界的兩大支柱,又以唯美的風格見長。宮澤理惠、山口百惠及本木雅弘等明星全裸寫真,在篠山的操刀下,都一拍即紅。
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篠山紀信也非常關注文藝。他曾出版《三島由紀夫的家》一書,探訪文豪逝世30年後保留完好的故居;也為傳統歌舞伎與相撲選手等表演者,累積可貴的影像紀錄。
篠山的作品,曾在法國龐畢度中心等世界各地展出。
此次北美館引介約70件作品,讓觀眾有機會從日本偶像明星、歌舞伎、相撲選手及典禮儀式等主題影像,探訪這位寫真大師的視界。
﹥普利茲克獎得主穆卡特展
2002年建築界最高榮譽的普利茲克獎得主,讓眾人跌破眼鏡,獲獎的並非參與國際競圖或建築規模宏偉的建築師,而是一個僅用手繪圖、建築樓層不過三層樓、整個事務所只有一人的澳洲建築師——格蘭.穆卡特(Glenn Murcutt)。
向原住民效法的穆卡特,旋即成為全球綠建築的代言人。他提出「輕觸大地」(touch this earth lightly)的概念,強調建築要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取材於當地,順應氣候,適地而為,才能永續。
2005年,穆卡特曾應邀請來台分享;此次北美館直接引入他的建築展,反思綠建築的生態精神,作為花博檔期的壓軸。
﹥兩岸三地現代水墨創作
北美館除了向西方綠建築借鏡,也策劃一系列環繞東方環境思維與美學的專題。
首先登場的「白駒過隙,山動水行」,結合了水墨與新媒體兩種看似古今對比的技藝,在藝術史上,延續台灣50年代開啟的現代新水墨革命。民眾可以期待,從兩岸三地新銳藝術家所提供的19件作品中,看到最原始的手藝,被放在最前衛的虛擬操作和集體智慧介面上,述說當代人與自然的關係。
﹥本土藝術家:劉耿一與奚淞
另一方面,花博期間,北美館將舉行台灣藝術家劉耿一與奚淞的個展。他們兩位都是「現代的隱士」,甚少出席社交場合,此次同期展出,別具意義。
劉耿一長居於台灣南部,畫作常見他對土地與社會的體察及迷網。這次展覽將可欣賞他以漂流木與廢棄家具做素材,所嘗試的雕塑作品。
而在藝壇與文壇皆負盛名的奚淞,近來潛心修禪,思索生命意義。在展期間,除了將分享白描觀音與大樹系列等成果,也會引領觀眾參與赤腳作畫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