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牛排做得最棒,還獲得全場最高分的金牌得主,來自亞洲、台灣!」在滿是歐美臉孔的人群中走向領獎台的,是中華大學餐飲管理學系副教授張志騰。
今年2月底在杜拜「世界貿易中心」舉辦的「2010沙龍國際美食藝術大賽」,是由世界廚師協會、阿聯酋美食協會主辦的國際級美食盛事,群集全球1500位選手參與。
已經多年沒有以個人名義出賽的張志騰,因為看著杜拜崛起、現在又企圖拿到世界觀光美食的主導權,決定以個人擅長的西餐代表台灣遠征中東,沒想到一舉奪下單項「金牌」與「最高榮譽獎」。
不過這位以西餐料理在國際賽事闖出名號的「台灣之光」張志騰,其實是上海出生、香港長大的「外省人」。 1990年,時年32歲的張志騰來台,而後入籍中華民國、在台灣結婚生子,至今剛好20年。
雖然國語還帶點廣東腔,但張志騰早已是落地生根的台灣人了。
從學徒變成集團副總廚
小時候家境不好,張志騰國小畢業後就到餐廳當小學徒。到西餐廳報到之後,師傅丟給他一本「當然看不懂」的英文菜單,給他兩個選擇:一個是白天上班、晚上讀夜校;另一個是直接改學中菜。
張志騰選了比較難的那一個,學習那時香港人口中的「歐洲菜」。
22歲時,張志騰進入香港知名的餐飲集團「美心集團」,沒幾年升為西餐部行政副總廚,管理18間西餐廳、200多個廚師。
因為怕好廚師被挖角,當時美心集團不鼓勵旗下廚師參加比賽。1983年,張志騰偷偷參加了「香港美食創意大賽」,初出茅廬就抱回銅牌獎。
1990年,一次到台灣的散心之旅,讓張志騰從此愛上這塊土地,也成了台灣女婿,歷任台中晶華酒店、柯達大飯店與新社古堡莊園等餐飲事業體的高階主管。
張志騰初移居台灣時,美食競賽風氣還不盛,但他在台中地區找到一群志同道合、有志於提升廚藝的廚師,包括李隆生、陳詠佶與岳家青等人。一夥人合組「台中廚師聯誼會」,這也是「台灣福爾摩沙廚藝美食協會」的前身,張志騰被推舉為後者的創會會長。
煎牛排 副餐原理來自發糕
自「台中廚師聯誼會」時代起,張志騰就經常參加國際美食比賽,或以個人名義參加、或率隊出征。20年來,參加過不下15次的國際賽事與無數次區域評比,囊括30多面各類廚藝獎牌,都是代表台灣。
他所累積的比賽經驗,更成了日後教學、培訓選手的戰略指導原則。「我曾經在比賽時,把『榴槤』包在鱈魚中烤,裁判們分兩派,簡直快打起來了!」張志騰笑說,「榴槤」的味道太惹爭議,他那次比賽因此只得銅牌,下次他就知道不可以再用這種食材來挑戰裁判!
張志騰也是目前少數仍親赴賽事的元老級大廚。
「會遠至杜拜參賽,也是一時手癢啦!」張志騰說,以往台灣的廚藝賽事都集中在亞洲區,但這次去杜拜,才發現「原來杜拜企圖心這麼強,一出手果然豪奢!」
光是張志騰參加的「牛肉現場烹調」,就有高達188組各國人馬報名!即使在亞洲最大廚藝競賽――新加坡FHA國際烹飪挑戰賽,單項最多也只約60組左右;杜拜的會場規模還比新加坡大上一倍。 在杜拜比賽會場,放眼望去少見華人臉孔,比的也大多是西餐。
「以前很多人說西餐是外國人的,我們煮不贏他們,這我不服氣!」今年過年時,張志騰在家拚命練習,一天烤七、八小時的牛排,太太、小孩則負責吃掉這些另類「年菜」。
這場牛排比賽還真是「硬」!只給一小時、一塊不討喜的肩胛肉,參賽者必須作出四套主菜、配菜還有醬汁。除了把纖維多的肩胛肉烤得熟嫩適中,張志騰也物盡其用,把牛筋拿來滷醬汁。配菜部分,張志騰端上了「玉米橄欖醬布丁」,結合台灣發糕的製作原理,做出內含橄欖醬、茴香、純牛奶與胡蘿蔔等多層次口感的約克夏布丁。 裁判只給張志騰兩個評語:一個是他很享受烹飪,另一個是Excellent(傑出)!就這樣,張志騰傳統中見新意的牛排,得到金牌與全場最高分,打敗了所有吃牛排長大的西方人。
近十年轉任教職的張志騰,為了保持手感,仍然一週花五、六小時自己練廚藝,吃到什麼好菜一定下廚試出來。 因為愛吃路邊攤、期待把台灣料理發揚光大,張志騰還出過一本書《台灣小吃》,並多次嘗試把台灣元素融入比賽料理中,例如蔥會選用宜蘭三星蔥,食器也使用新竹玻璃聚落的設計。
看得出來,個性低調、不喜歡被稱為「廚神」的張志騰,持續用他的台灣味料理,深深愛著腳下這片土地! 台灣之光〉張志騰
年齡:52歲
光榮成就:
● 杜拜「2010沙龍國際美食藝術大賽」——牛肉現場烹調,得到金牌與最高榮譽獎
● 2008年,世界中國烹飪聯合會,得「國際中餐大師」榮譽
●2008年,「新加坡FHA國際烹飪挑戰賽」美食家團體賽,擔任隊長,獲得銅牌
勵志格言: 「多看、多聽、多試!」特別是「多試」,這樣才有能力研發出好口味
張志騰
想對台灣說的話
這幾年,台灣整體餐飲環境提升,起步已經不輸人,但台灣要更懂得包裝、整合,才能爭取國際餐飲觀光的市場大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