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運算正在促成巨大的網路使用經驗變革,而目前只有幾家國際科技大廠具備登高一呼、大力整合的能力,Google是眾所皆知的例子。
與台灣科技業界關係更為密切的微軟,不讓Google、蘋果專美於前,要挾數十年來與台灣軟硬體廠商共創科技產業生態的合作根柢,試圖在雲端世界搶占關鍵位置。
也就是說,「微軟的雲端進行式,是與台灣產業伙伴『攜手漫步在雲端』,」微軟高層多次表示。
許多台灣重量級廠商高階主管,都出席了5月4日微軟舉辦的「多螢幕與雲端服務高峰會」。顯示微軟過去在台深耕,已取得布局雲端世界的厚實基礎。
軟硬體商都有機會一展身手
台灣不少軟硬體廠商已展開與微軟的深度合作。包含惠普(HP)、中華電信、凌群、大同世界科技等18家企業,與微軟組成「台灣雲端運算聯盟」,為企業打造私有雲(private cloud,只供企業內部使用的雲端系統)解決方案。
另外,微軟以「MCloud」解決方案,協助廣達、凌群、仁寶、英業達,建置雲端實驗中心(M Lab)。包含台灣大學等幾家教育學術電算中心,均使用微軟的私有雲技術。又如英業達也採用微軟的「雲端貨櫃技術」,與工研院合作推出移動型資料中心。英業達董事卓桐華表示,英業達每年出貨300萬台伺服器,有很好的機會在雲端世界中扮演重要的基礎建設提供者(building block)。
除了硬體,台灣的軟體廠商也看到很多機會。以影音軟體PowerDVD聞名的訊連科技總經理張華禎分析,功能強大的終端設備,及豐富的雲端服務,兩者結合能提供消費者非常豐富的使用經驗。「就如有了台積電負責晶圓製造,台灣誕生很多IC設計公司,雲端平台的形成,對軟體公司是非常好的機會,有創意的人得以發揮,」張華禎指出,其中的關鍵,就是新創業的人不需要投入大筆資金買設備。
廣達的未來雲端計畫,則是結合硬體與服務,進軍新興市場。廣達副總經理方天戟表示,將與中華電信、遠傳共同開發雲端服務平台。
去年11月,多年未到台灣的微軟執行長史帝夫.鮑默爾(Steve Ballmer),特地來台揭示微軟的雲端願景,強調「三螢(電視、電腦、手機螢幕)一雲」的新未來後,為協助台灣伙伴「建構多螢幕裝置產業價值鏈」,不久後就特地派出副總裁科孟仲(John Kalkman),來台長居三個月,讓台灣廠商深入瞭解雲端技術的未來可能性,及微軟可以提供的資源。
這創下微軟總部高階主管來台long stay(長住)的先例。科孟仲在微軟工作18年,負責協助台灣ODM廠商使用微軟的技術及產品,已有15年經驗。這次來台,他與宏碁董事長王振堂、仁寶總經理陳瑞聰、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及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等人多次會面。與台灣廠商的中階執行主管也多次開會。
業內人士分析,從電腦到手機,台灣有不少品牌及硬體製造廠商,紛紛推出採用Google的開放式作業系統Android,讓微軟有所警戒,因此科孟仲此次來台,「綁椿」意味濃厚。
科孟仲特別強調,微軟在大型平台上執行雲端服務的時間已有15年,包括Hotmail、Xbox Live、MSN,背後採用的就是雲端技術。目前微軟有70%的員工從事雲端相關的產品開發與服務,未來更將提高至90%,幾乎所開發的新產品和服務,都和雲端環環相扣,顯示微軟在雲端世界的企圖心。
在即將結束於台灣的長居任務之際,科孟仲特別接受《遠見》獨家專訪,談微軟與台灣合作伙伴共創雲端未來的願景等。在離開台灣前夕,他還特別安排攀登雪山,顯示對台灣的感情。以下就是專訪精華內容:
微軟策略》廣結合作伙伴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能否談談微軟的雲端策略?
科孟仲答(以下簡稱答):微軟要做的是「建置最佳的『端加雲』運算平台」,強調「端」(終端電子產品)必須夠聰明(smart),也就是運算能力要好,這和許多廠商強調的輕薄使用端(thin client)不同。我們的商業模式會強調「豐富的端」加上「可使用的雲」(rich client & usable cloud),讓各種電子產品之間容易連結。
有些廠商強調,有了雲端技術,硬體端可以更輕巧,不需配備太強大的運算能力。但如果消費者使用輕巧的裝置,必須靠雲端取得各種服務,那在無法連網的時候,手上的裝置能做的事就不多了。例如,假設你在飛機上,就無法擁有豐富的使用經驗;再例如,如果你要用手上的電子設備玩遊戲,如果運算能力不夠強,使用經驗會打折。
問:台灣廠商能使用微軟的哪些雲端技術?用來提供什麼產品或服務?
答:硬體差異性愈來愈小,廠商為做出區隔,勢必提供加值服務,例如華碩開始提供雲端儲存服務,為華碩的小筆電提供附加價值。有的廠商提供電子書、影音網站Netflix的服務,有些正準備提供其他的服務,許多還是商業機密,我不能透露。每家廠商自有其槓桿,這似乎是新的商業模式。
許多硬體廠商在產品上市時就裝載微軟的雲端軟體服務如Windows Live、Hotmail、MSN,或是搭載他們自建的加值軟體如安全監控、防毒、免費使用一個月的影音網站等,在硬體之外也免費提供其他的應用軟體及服務。
台灣廠商並不需要自建雲端平台,可做原本最擅長的,就是製造優良的硬體產品,再配置微軟相關應用軟體。
微軟可以和台灣合作伙伴一起提供智慧型的雲,以及豐富的使用經驗。
問:有人說Google愈來愈像微軟,而微軟愈來愈像蘋果公司,你對這樣的評論有什麼看法?
答:我很難比較競爭對手,微軟的策略發展向來是朝一定的方向前進,就是「廣結合作伙伴導向型策略」。微軟一開始是、目前基本上還是個軟體公司,提供軟體,和硬體廠商合作,推出消費者要的產品,例如電腦、手機、嵌入式產品、伺服器。
如果說微軟和蘋果有任何類似之處,唯一可以談的產品服務項目是Xbox Live、iPhone,這兩種產品都可以隨時上網更新軟體和服務。
但是,蘋果是垂直整合型公司,過去不靠軟體賺錢,而是靠硬體,現在提供整合內容、硬體及軟體的服務。 Google則是「輕巧使用端加主機型」模式,輕巧(thin)的端加上厚重(thick)的雲,提供一般消費者雲端使用服務,在後方建置非常厚重的雲端基礎建設,透過雲端運算完成大部分的工作。
微軟提供的雲端經驗不一樣,微軟的使用經驗圍繞在「使用端和伺服器」間的進化,結合最好的軟體、最佳的硬體伙伴合作策略,只是今日這樣的模式有了新的名稱,叫做「端與雲」。 說微軟愈來愈像蘋果,非也;說Google愈來愈像微軟,非也。
問:Google的開放式作業系統Android愈來愈受到市場重視,你怎麼看這個現象?
答:Android是Google主導的開放系統,市場上有兩種看法。一是Android在手機之外,是否能被使用在其他的消費電子產品,例如電子書,二是消費者又能從Android 得到多少服務?這還牽涉到智慧財產權的問題,蘋果公司已對一些在Android平台上開發相關軟體的企業提出告訴(編者按,例如像宏達電)。所以挑戰很大。
微軟的Windows 7、將推出的手機作業平台Windows Mobile 7,都會提供很好的使用者經驗,包含使用雲端、社群服務郵件等。我們歡迎挑戰,其他廠商的創新模式也會讓微軟重新思考消費者需要什麼。
微軟要做的是「建置最佳的『端加雲』運算平台」,強調「端」(終端電子產品)必須夠聰明(smart),也就是運算能力要好,這和許多廠商強調的輕薄使用端(thin client)不同。我們的商業模式會強調「豐富的端」加上「可使用的雲」(rich client & usable cloud),讓各種電子產品之間容易連結。
微軟時程》將推Office 2010
問:你這次來,有機會和台灣廠商進行深度溝通,目前廠商對微軟雲策略的反應如何? 答:我花很多時間和廠商溝通軟微未來的想法,台灣合作伙伴可以如何運用微軟的資源、未來如何一起努力提供給消費者最好的產品及服務。基本上廠商反應不錯。
過去總部多半是派我來台灣幾天,密集排滿會議,然後就回美國,這次不一樣,會先開個會初步溝通,讓廠商有時間進行內部討論,過兩個星期我和客戶再開會溝通,瞭解他們內部溝通過後的想法和做法。
新型態的雲端服務還在發展早期階段,目前消費者能使用的很有限,但在微軟的.net技術平台上,可以做的事很多,例如3D網路遊戲,如果你的設備端不夠強,這種遊戲根本跑不動。而且,台灣不少軟體開發商對硬體倚賴也很深。我們相信「豐富的端加聰明的雲」才是未來的方向,台灣有不少廠商也是這麼想。
問:針對一般消費者,微軟將提供哪些新的雲端軟體及服務?
答:未來硬體端必須思考,如何讓消費者更容易使用雲端服務,例如無線上網、3G上網。微軟的Windows 7提供了更好的「端與雲」的連結使用;年中將推出Office 2010,消費者可以透過瀏覽器,從雲端使用輕巧版的Word、 PowerPoint、Excel等,資料可以放上雲端,更容易在各種數位設備間分享,消費者也不一定要購買完整版的Office。
5月,Office 2010會對企業開放,6月再開放給一般消費者。台灣廠商需要一點時間將這個新產品配置在硬體上。
我們估計,秋季學校開學時,廠商就能推出一些相關產品,到今年聖誕節,所有新上市的電腦都必須配備Office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