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過金融海嘯危機後,今年農曆年開始,每個週末假日幾乎都是超級徵才天。有時候一天之內,不管是校園徵才、企業大型招募和就業博覽會,從南到北同時登場,場次之多,人數之滿,就像是選舉前的超級星期天,熱鬧得不得了。
各地徵才現場:職缺大放送!
以3月20日為例,當天全台灣就有大大小小一共八個場次的徵才活動,包括在中山大學、南港運動中心、中部科學園區、永康科技工業園區等。
光是政府主辦的就業博覽會,上半年就約十場,規模一場比一場大,還有各縣市政府和就業服務中心辦的數十場小型徵才活動,民間企業更是遍地開花。
以最具指標意義的台大校園徵才博覽會為例,今年一共有180家企業設攤召募,數量比去年增加一成。一位人資主管觀察,去年的校園徵才,攤位少得可憐,好幾個學校都辦不成。但是「今年幾乎每場都爆滿,」他說。
企業釋出的職缺,也堪稱近十年之最。像科技大廠、房仲業、保險業者,屢屢喊出徵才3000人、5000人,不斷往上加碼,就像菜市場喊價,後來乾脆直接說「徵人無上限」。往往一天釋出的職缺數就超過2萬,等於去年兩、三個月加起來的數量。
1個交大畢業生 有5個工作挑
最誇張的莫過於廠商在校園博覽會,為交通大學2600個應屆畢業生釋出1萬3000個職缺,每個人至少都有五個工作可選擇,反觀去年同期,卻是兩個人搶一個工作。
各家企業也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在就業博覽會上搶人才。有企業找來吉祥物吸引目光,還有企業派出大批幹部現場解說,馬上當場筆試。甚至祭出重賞,只要求職者投履歷,就能參加摸彩,獎品是上萬塊的智慧型手機。
不同於去年就業博覽會現場,求職者邊寫履歷,邊搖頭歎氣的緊繃氣氛,今年的求職者大多是一派輕鬆,邊填表邊聊天。一位今年畢業的尤姓學生,已經考上研究所,看到就業市場活絡,就決定先找找看有沒有好工作。
不只是應屆畢業生,就連已經工作兩年的一位七年級女生,也到場想為自己換一個待遇更好的工作。一名40歲的陳姓男子,待業超過兩年,他說,原先失業的朋友,現在很多都上工了,他同時應徵好幾個工作,也都被錄取,現在變成考慮到哪裡上班,「和過去一職難求的情形,真的差很多!」
過去砍最狠的 現在搶最凶
看到這樣的景況,可以確定的是,工作已經回來了。如同行政院長吳敦義在交大校園徵才博覽會上表示,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提及,台灣去年雖然是四小龍中受創最大的國家,今年卻可望成為經濟成長第1名。「最近常有廠商跟我反映,被訂單追著跑,」吳敦義拉高分貝對媒體說。
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調查,今年的人力供求比已從去年的0.5倍,提高到1.15倍,也就是說,平均每個求職者都有1.15個工作機會。國內前幾大人力銀行業的職缺數,在農曆年後,每個月也都呈現兩位數成長。
以104人力銀行為例,4月的工作職缺加起來就有32.6萬筆,創下金融海嘯後的新高,比去年同期增加11萬筆,成長幅度高達66.3%。 長期觀察就業趨勢的《Career職場情報誌》總編輯臧聲遠指出,「今年的企業徵才規模,堪稱六年來最大。」 尤其,金融風暴受創最深的科技業和金融業,過去裁員減薪最多,現在帶頭復甦,成為目前兩大求才最渴的產業。
專為企業進行中高階獵人頭服務的藝珂人事顧問公司總經理陳玉芬就指出,藝珂第一季的求才件數比去年同期成長55%,其中高科技增加58%,金融業則增加161%。
科技業缺作業員 留任就重賞
其中,最搶手的莫過於科技業的生產線作業員。「這與中國缺工潮密切相關,」臧聲遠分析,各大科技公司預期,缺工潮將成為未來趨勢,因此不敢把產能全壓在中國,必須在台灣布署人力,以備不時之需。因此科技業目前的策略是,左手找人,右手留人。例如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喊出年底前將晉用3000位工程師,另外也率先把2400位派遣人力轉為正職員工,總召募人數創下歷史新高。
不只如此,台積電農曆年前甚至宣布加薪15%,生產線有經驗員工,祭出只要簽約,就能獲得久任獎金5萬元的重賞,讓科學園區的作業員們心癢癢。
聯電也趕緊規劃具有吸引力的薪資,來吸引求職者。聯電招募任用部經理朱明鈞到校園進行徵才活動時,就有學生直接挑明問他,「某公司調薪多少,那你們呢?」他也坦承,作業員的工作內容差別不大,「他們的確會為了300元、500元跳槽。」
面板大廠友達更是不落人後,準備找2500位工程師和1000位作業員,應付擴廠、全球布局,以及太陽能、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等新事業體需求。
友達光電人力資源總處協理古秀華展現強烈的企圖心說,徵人進度一切在掌控中,反倒擔心進來的人不夠多,選才的量還可以再加速,「接下來我們會再進行廠區、軍中徵才。」 除了科技業,先前砍人砍得非常兇的金融業,也從去年底就開始回補人力。
截至去年為止,金融業的從業人員已經連續四年半遞減,光去年減少的人數,就創下近17年新高。今年情況卻大反轉,各大金控、證券和壽險,至少釋出兩萬名職缺,看起來似乎已超過金融海嘯前的人力需求水準。新光金控人資長陸碧霞指出,「金融業兩、三年前是遇缺不補,今年則是遇缺就補。」
主要原因在於,台股表現好、回流投資台灣,及預備前進中國。尤其是儲部幹部,今年各大金控招募的數量已接近2005年、2006年高峰的水準,絕大部分都是為前進中國儲備人力。 各大金控高階主管,像是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等,紛紛跳上最前線,親自介紹企業和面試,這些動輒名校或海外碩士以上學歷的求職者,只要順利錄取,就有如搭上升官直通車,年薪至少60萬起跳。
證券業的徵才力道也算強勁。有趣的是,這一次不光徵業務員,而是大量找過去縮減、裁撤嚴重的研究部人力,包括研究分析、電子化交易人員,就是看準看好台股潛力,又必須提前布局中國。
房仲拚拓點 殺到跨界搶人
目前徵才規模能和科技、金融業媲美的,還有房仲業。幾個領導品牌徵才動輒數以千計,像是從現有280店,擴增到450店的台灣房屋,準備召募3000位經紀人;還有第一季新開店39家,平均三天開一家店的信義房屋,也釋出1500個經紀人職缺。
「今年的職缺是史無前例地多,」信義房屋總管理處人力資源部執行協理鍾文雄說。 除了不動產經紀人,今年房仲業因應業務量增加,也開始增加投資分析的人才,像是土地代書、不動產估價師等。
6月即將和日本不動產業者歐力士(ORIX)合作,插旗東京的信義房屋,也開始徵求具備語言長才的人,這也正好替信義未來全球化布局預做準備。
不過,現階段信義房屋仍把重心放在中國,未來將陸續把台灣培養的人才,送到中國當幹部,「目前最大的瓶頸就是人才不夠,」鍾文雄強調需才孔急。
於是信義房屋大舉網羅國立大學、公私立研究所以上的人才,加入聚英計劃,就像銀行業召募儲備幹部,保證月薪5萬元,兩年年薪200萬元。
戰場不只在同業,房仲業甚至也跟科技業搶人才。舉例來說,信義房屋本來有50個儲備幹部準備在3月初報到受訓,結果其中15個還在科技公司上班,無法即刻離職如期到職,信義房屋又特別通融這15個科技精英,延後到4月報到,就是希望他們能夠投桃報李。
觀光業也是目前求才若渴的行業。觀光業向來有「職缺王」之稱,特別是飯店,只要新開一家,最少都能開出300人以上的職缺。去年陸客人數破表,今年預計上看500萬,再加上目前全台正在興建的大型觀光飯店至少37座,人才的龐大需求絕對不在話下。
只是觀光飯店最缺的人才,不是基層,而是中階幹部。臧聲遠觀察,原來的中階主管,都到新建飯店獨當一面,因此像領班、副理這類的中層主管,就顯得青黃不接。
連鎖餐飲業者,雖然面臨房租上漲的壓力,展店速度緩慢,但仍保持不算小的徵才動作。像是預計旗下各品牌將展店30家的王品,正兼職人員的需求就超過1000人。
相較於其他產業,連鎖業的徵才算是「穩定中求發展」。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祕書長洪雅齡猶記,2月春酒聯誼會上,企業主會員粗估今年的展店計畫,保守都有10%~15%的成長,絕大部分平均都有20%,「和去年比起來,職缺的積極度有增加。」
連鎖企圖西進 廣募青年將才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連鎖業正計畫大舉前進大陸,因此目前最缺的人才是「西進戰將」。條件是,曾在台灣北中南有過展店經驗,擁有經營、決策和獨立作戰能力的協理或副總級人才。
國內開店速度趨緩、準備下半年登陸的阿瘦皮鞋,派了五位在總經理羅榮岳口中具有「將才相」、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到對岸試水溫,即使信誓旦旦對他們有信心,仍不免感歎,「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啊!」
年初剛登陸廈門的摩斯漢堡,也有相同的需求。「今年是摩斯職缺最多的一次,需求也不斷創新高,」剛接下摩斯漢堡執行副總,也是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的小兒子黃尚仁表示,光是未來四年國內從160擴展到250個門市,就有將近100個儲備店長的缺額,還有300個門市幹部,和將近60個總部幕僚。
台幹的需求更大。光是六省一市,還有支援的子公司,就需要十位以上總經理,區經理和營運長等中階幹部也要上百位。
「第一梯都是現有幹部派過去,現在正準備大舉徵人,有可能會與科技業搶人才,」待在矽谷科技業多年,打算明年開放摩斯員工認股的黃尚仁說。
給薪保守 求職要蘋果給芭樂
只是,看著五花八門的徵才嘉年華會,看著就業市場的燕子飛回來,是否求職者的好日子也跟著來了嗎?其實並不見得。首先,這次好光景能維持多久,沒有人知道。因此許多企業儘管求才,但骨子裡仍是保守的。「一直到現在,景氣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就連科技業大老也無法預測,會不會有第二次衰退,」朱明鈞說。
接受採訪的人力銀行業者,幾乎都同聲表示,以現況來說,就業市場當然很蓬勃,不過三個月之後的情況,就很難預料了。而且,除了科技業之外,大多數求職者的薪水根本就沒有回來。根據主計處統計,去年的實質平均薪資是4萬690元,比2000年的4萬1874元還少,等於是倒退十年,甚至有人預期,今年還可能繼續倒退下去,短期內,薪資成長很難再回到過去美好的時光。臧聲遠形容,台灣的薪資根本是一灘死水。
至於主計處公布的1月薪資調查,加薪公司比減薪多,其實「絕大多數是回填金融風暴前的薪資水準,」陳玉芬分析。 薪水沒有回復的狀況,從中高階轉職市場來看,更是明顯。「現在客戶要人,都是underpay(較低薪)來用,」陳玉芬拉高分貝說,雇主給薪愈趨保守,不願承擔風險。她舉例,過去大型企業的人資長年薪可以談到300萬,現在能拿到180萬或200萬,就已經很不錯。
因應雇主保守的態度,浮動薪制已然成為時勢所趨。意思是,企業表面上仍應允轉職者原本的薪資水平,只不過不會給齊,其餘的差額,就視表現而定,表現愈好,甚至可能超過本來的薪資水準。 「與其說起薪低,還不如說薪資L型化,表現愈好,分配得愈多,」104人力銀行公關經理方光瑋解讀,未來求職者想要有高薪酬,必須拿出績效。
門檻調高 讓企業選才如淘金
企業對求職者的條件要求也變得更高。1111人力銀行公關總監何啟聖舉例,一家半導體封測廠同樣要人100個,去年提供了100個求職名單,客戶採用一半以上,今年給了同樣數量,竟然挑不到三個。 他分析,企業的職缺雖然釋出,但要求的條件更嚴苛,人力仲介業者愈來愈難滿足企業的需求,代表求職者進入企業的門檻更高。
信義房屋也是用才規格提高,而且更精準的例子。過去徵才的標準,信義房屋只設在大學畢業即可,現在卻開出只要是國立大學,月薪立即加1萬的動人誘因,「為了網羅好人才,不得不如此,」鍾文雄不只一次地說。
一位金融業中階主管,也以他的親身經驗說明,「以前面試一、兩次就決定錄取與否,今年卻得拖到五、六次,」正準備轉職的他懊惱地說,工作並沒有比較好找。這也意味著,工作機會增加,求職者間的競爭反而更加激烈。
分析起來的關鍵是,求職人數其實也在快速累積中,超過釋出的新工作機會。主計處統計,目前63萬待業人口在找工作,去年有10萬個被稱為「過期新鮮人」的大學畢業生也尚未就業,去年6萬3000個延畢的大學生,更準備在今年進場,而即將到來的畢業季,又要送來33萬沒有經驗的新鮮人。
尤以金融業的競爭最為慘烈。臧聲遠指出,光是去年被裁徹、有經驗的人就數不清,再加上這幾年熱衷念商學院,相關科系畢業的學生也多,「金融業不像科技業般供不應求,人力pool(儲備池)還算大。」一位人力仲介業者說,不久前替某家金控公司徵才,只有十幾個缺額,掛上網路不到三天,就收到8000封履歷表。 一場金融風暴,讓就業和職場環境進入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
多位人力專家紛紛預測,直到今年第二季,職場仍會很熱絡,只是第三季以後是否仍有榮景,至今仍預測不準。 「這不是危機,已經成為未來的常態,」臧聲遠分析,經濟危機的周期從過去10年~20年一次,變成每隔三、四年就來一次,只要發生一次,就會有大量工作人的職場生涯被中斷,之後也很難爬回之前的高度。職場進入變化莫測的新時代,已是企業主與上班族未來必須隨時應變的新課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