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富裕.天之驕子
你今年35歲,單身?還是已婚?有沒有小孩?
你今年35歲,失業中?還是一名基層職員?或已是小主管?
你今年35歲,自己住?還是仍窩在爸媽的家裡?
你今年35歲,曾經想過未來人生嗎?想像過65歲退休以後的光景嗎?
自古以來,孔子的「30而立」說,影響了世世代代的華人思想,認定30歲是人生成家立業的重要關卡。然而對照現在的台灣社會,對許多正處於30歲上下的年輕人而言,要在30歲達到成家立業的「而立」標準,似乎已是不可能的任務。
以立業來說,看看上達6萬人的流浪教師,或是去年突破12萬的公職報考人數,其中絕大多數都是30歲年紀的人。甚至30好幾、接近40歲,在職場上打滾了十餘年再轉公職者也大有人在。
成家更不易。就內政部的資料顯示,2008年男性成家的年齡為32.9歲,女性為29.5歲,皆較十年前平均結婚年齡延後了一到兩歲以上,主要因素包括經濟、個人自主、風氣轉變等,都是造成晚婚的原因,甚至生育下一代的意願也大大降低了。
成家難、立業也不易,讓此刻不少台灣的「30好幾」,普遍存在不自在、不知所措的窘態。因為30歲已難立,「30而立應該要改為35而立才對,」不少本次受訪者都這樣指出,應該多給年輕人幾年時間準備。35歲因此成為台灣年輕人的新人生關卡。
有趣的是,誰是此刻台灣的30世代呢?正是民國60~69年次間出生,過去被灌上沒有抗壓力的「草莓族」稱號的「六年級生」,今年正好全部進入30歲的關卡。過去的草莓族,霎時間全進入「準中年」,到底這一代的徬徨、機會與挑戰在哪裡?
成長背景〉
逢十大建設,房產股市大好
談起台灣30世代的處境,可先從他們的成長背景談起。事實上六年級生,可說創造了許多台灣世代的第一。
例如,他們可是台灣第一代在富裕環境下成長的世代。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以「千載難逢」來形容六年級的出生成長背景。以1971(民國60年)出生的六年級來說,他們適逢1970到1980年間的十大建設,也就是台灣早期大興土木,推動各項基礎建設的十年。「全台灣正朝向康莊大道,全民邁向新希望的日子,」杜書伍如此表示。
當時台灣的物質條件正逐步從貧苦邁向小康,國民所得在當時已破上千美元,甚至快速成長到2000美元的水準。父、母親在所得較充裕之下,願意給小孩更好的物質享受,也更有條件重視教育。
今年初剛過35生日,在南部一所大學任職的謝甄嬪記得,小時候她拿到第一個玩具就是芭比娃娃,是父親的友人從國外帶回來送她的。這樣的禮物,在五年級生中還很少人可以擁有,但是六年級生卻很多人可以拿到。
等到六年級進入求學階段,約在1980到1990年間,更是台灣經濟起飛的黃金十年,台灣名列亞洲四小龍。股市在1989年破萬點大關,1990年更上漲到1萬1983點的歷史新高。房地產也大漲,經濟呈現一片榮景。
1984年麥當勞首次進軍台灣,在台北市民生東路開了全台第一家速食店。當時排隊的大半是父母親帶著六年級的小朋友一起去,從小就享受著四、五年級生從未有過的美式速食文化。
失業少、所得高、出國念書多
根據統計,1978年到1990年間,台灣經濟平均成長率為8.428%,當時平均失業率僅有1.94%,若要說「台灣錢淹腳目」,真的是一點也不誇張。最明顯的是國民所得成長了三倍之多,從1980的2455美元,翻了三倍達到1990的7622美元,正式邁進富裕社會。在富裕中長大的六年級生,也是台灣第一代從小教育養成就擁有國際觀的世代。
搭著台灣經濟奇蹟的列車,不少父母親提著007公事包全世界走透透,做著出口創匯的生意。連帶著,經濟富裕後,也將小孩送出國讀書。六年級就成為台灣第一代從小教育養成中,就具備國際觀的世代。
今年35歲、自創Miss Sofi女鞋品牌的碩豐國際總經理王曉萍回憶說,她14歲就被父母送出國念中學,媽媽還陪她一起去美國陪讀,同校中也有不少的台灣小留學生,「那時還滿流行出國,很多同學是念完國中就出國去。」台灣的小留學生就從六年級開始成為風潮。候鳥家庭、「內在美(內人在美國)」陪小孩在海外讀書的情況也常見,更衍生出愈來愈多的ABC(美國出生的台灣人)。
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就指出,六年級生接觸的國際視野比四、五年級更早、也更廣,出國讀書比例高,甚至在美國出生,如LA. Boys就是例子。
生活與學習〉
網路伴隨成長,價值觀多元
台灣六年級生也是台灣第一個在電腦與網路下成長的數位世代。1983年電腦課程正式納入高中選修,六年級正好迎接新時代來臨。微軟window作業系統第一版是從1985年上市,到1995年Window95上市,帶領個人電腦飛黃騰達的十年黃金時間,正好是六年級生廣泛接觸電腦、打電動遊戲的時期。隨後網路在1995年後普及,從電話撥接到2000後的ADSL,甚至到後來的光纖上網,更將六年級送上寬頻上網的高速公路。
今年35歲,有「宅神」之稱的《魔戒三部曲》譯者朱學恆,就是標準的、由電腦伴隨著長大的人。小學二年級他就拆解了哥哥的電腦,隨後就開始用電腦打電動,長大後跟著網路一起成長,現在更是網路重度用者。
劉維公分析,有了電腦與網路的六年級生最大的不同是,五年級是「是非題」,到了六年級變成「選擇題」,因為網路世界讓六年級的束縛解放了,世界就掌握在他們的手中(滑鼠)。「六年級的世代打破了威權,已不再過著傳統常規的生活方式」,劉維公分析,網路讓六年級生早一步解放了,還沒從學校畢業就都瞭解社會百態,變老成了。
劉維公的一位研究助理前陣子說不做了,一問之下才知道要去尼泊爾旅遊一陣子,「把錢花光了再回來工作」。這是六年級的生活哲學,他們的生活體驗非常豐富,不是單一的型態,也不是一體適用全部人。
在思想方面,網路也讓六年級生顯得不一樣。
杜書伍觀察,網路讓資訊爆炸且多元,這促使六年級生靈活、多變、有創意。目前網路的重度使用者,六年級占了主力市場,從早期的無名小站、愛情公寓,到後來的網路商店,如賣衣服年營業額上億元新台幣的東京著衣、每五秒賣出一個包的PG美人網等,創業老闆都是六年級生。
前途徬徨.35都難立
六年級出生在最富裕的世代,很小就擁有國際經驗,成長過程中又與電腦、網路相伴,彈指間可以接觸到多元的思想與觀點,自是比別人幸福許多。只是沒想到,這群被百般呵護中長大的一代,一走出校園,卻遇上職場上最悲慘的十年風暴。這也讓他們成為第一個由富轉儉的世代。
回想起來,十年前第一批六年級生大學畢業剛出社會,職務還沒坐穩就遇上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過去這十年,又碰上多次的全球景氣泡沫,台灣經濟更是一蹶不振。大學畢業起薪不僅十年未調,反降到2萬3000元以下水準。
朱學恆在網路世界結交不少六年級的網友,他表示去年第一季發生金融風暴之際,讓很多原本覺得「一輩子安啦」的竹科工程師,什麼都亂了。
一位在晶圓雙雄工作的民國67年次蔣姓工程師說,雖然被稱為竹科新貴,但薪水一點也不貴。早個幾年進竹科工作的五年級生,分紅配股就有很大差別。以他到竹科四、五年,不僅前面的位子都被五年級占滿,就連股票也少領很多,最多只有升職等,升官不太可能。目前他仍窩在8000元上下的小套房裡,過著和大學、研究所一樣的生活。「要買房子,買汽車,再等十年吧!」
遇上高失業,薪資不如十年前
更慘的是全台六萬多名的流浪教師,仍全台走透透地拉著皮箱考試,找機會。這群人中就有不少30世代的尷尬年齡。流浪教師起因於1994年「師資培訓法」通過,師範院校不再是教師的主要培訓管道,各大學皆可透過「教育學分」取得教師資格,吸引大批學子選修學分,想躍進穩定的教職工作。
沒想到這一方大開師資培育大門,另一端卻碰上少子化浪潮,師資需求不如過去的多,結果造成了流浪教師滿街跑。「許諾被否定,這是六年級長大後最大的壓力來源,」朱學恆說。
一位考了快十年、今年34歲的高中英語代課張姓教師就說,代課老師一年一考,基本的保障都沒有。數度被校長說服接下行政職務,也被告知會有職缺開出,但「年年期待、年年落空」。現在想都不敢想,只好再繼續代課下去,再流浪下去。
就業市場也沒好多少?去年金融風暴發生,政府還喊出2萬6190元月薪的擴大就業方案,扣除勞健保費用,實領約2萬2000元。企業反以此2萬2000元做為雇用新人的起薪水準,反拉低了薪資水平。
根據主計處的統計,今年30到34歲的失業率為5.68%,較2000年時、當時五年級生30 到34歲時的失業率2.59%,高出一倍多。今年35到39歲的失業率為4.41%,也比十年前五年級生35到39歲的失業率2.24%,多出近一倍。這些數字說明六年級生面臨了歷年最高的失業率。
壓力大挫折多,中年危機提早
比起四年級、五年級生,多數人過著的是像倒吃甘蔗,漸入佳境。隨著年齡及資歷增加,收入資產也呈等比例增加。但反觀六年級生,出生在富裕年代,但工作求職時卻遇上麻煩的景氣不佳、高失業率,甚至台灣經濟成長遲緩的困境,反成了愈吃愈苦的「甘蔗人生」。也難怪六年級生大歎「生不逢時」。
已結婚生子,仍住在爸爸的屋簷下的朱學恆就坦白說,現在35歲要成家立業,「已不可能了,除非你有富爸爸。」六年級生普遍存在成家不易、職場不順的困境,也讓他們身心靈備感壓力,甚至提早出現「中年危機」現象。而這不只是台灣獨特的現象,也發生在景氣極差的美國。
根據美國飛利浦(Philips)研究中心今年1月發布的最新調查顯示,美國人認為平均35歲就感到身心體力狀況的下降,較過去被認為40歲才出現的中年危機症狀,提早了五歲。主要因素就是壓力變大,其中經濟壓力更是主因。
在台灣的臨床上也見到精神疾病患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校德院區精神科醫師王仁邦在門診就發現,近年來六年級就診的患者變多了,工作、婚姻及家庭都是壓力來源。
曾有一位35歲的竹科工程師,在太太產下第一個小孩後,開始出現噁心、失眠的焦慮現象。經詳談後發現,因他需每天往返台北、新竹上下班,加上小孩出生責任變重,感到蠟燭兩頭燒,就出現精神上的異常。
名作家、精神科醫師王浩威進一步分析台灣六年級生出現的症狀,出現兩極化發展:一是安全感極低,較沒自信,這種人會躲在人群中,找同病相憐的人相互取暖,以增加安全感。
長不大的彼得潘,當啃老族
另一方面他們也會躲在家裡,不願意面對現實。剛好目前60歲左右的父母親,不少可以養活失業的成年人。這種在臨床上還頗常見,一輩子「賴活」或「啃老」者,皆是如此。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邱天助指出,許多六年級生在多元選擇的文化下長大,但當無法建立自我形象、自我價值體系時,許多人到了30多歲還在問「我是誰」「我要幹嘛」,反而讓生命變成一種漂泊,很難找到靠岸的地方,似乎世界「到處是我家」,但也慨歎「何處是我家」,成為「浮萍世代」。
浮萍世代也出現「去責任化」的傾向,有些人甚至停留在孩童階段,成為Kidult(又是小孩Kid,又是大人Adult),是長不大的彼得潘。如果在經濟上還不成獨立自主的話,就容易成為依賴父母的「啃老族」。
勇於創造.改變世代
六年級生因為機會受限而感到苦悶,甚至35都難立,到底該怎麼辦呢?這一代的出口與機會又在哪裡呢?
許多過來人與專家建議,當傳統機會變少,競爭環境又變激烈時,不妨培養彈性變通的調適能力,跳出既有結構,去開創屬於自己小而美的新舞台。尤其六年級生擁有以往世代沒有的科技能力、國際觀與多元價值,事實上更能夠突破傳統、創造自己的舞台。他們的未來本來就應該跟上一代很不一樣。
遠赴非洲布吉納法索擔任外交替代役的連加恩,今年也正好35歲,他沒有選擇進到醫院去當一名正常的醫師,反而加入疾管局,待在花蓮地區行醫,最近還主動支援海地救災的醫療行列。這種遠離功利,走不一樣路的六年級生,一樣走出自己的路來。
薰衣草森林創辦人之一的林庭妃,也是為了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辭去薪水收入不錯的鋼琴老師工作,跟友人詹慧君一起去做夢。至今夢愈做愈大,也做出別人不曾做過的休閒餐飲模式。
「六年級沒有可學習的前輩,他們是一群自己寫自己典範的新生代,」劉維公說,不要自怨自艾,也不需要怪東怪西,找回自己的自信,發崛自己的潛力,勇敢的踏出那第一步,你就會發現世界跟你想的不一樣。
自己寫典範,企業生力軍
「六年級生將是改變世代的一群人!」杜書伍觀察,六年級多元、活潑,又保有踏實的性格,是最有希望帶領台灣企業再造,成為台灣企業蛻變的生力軍。
他以聯強國際主管中已有兩成來自六年級生為例,六年級生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有沒有把自己變成潛才。如果是潛才,沒有幾年級的限制;如果不是潛才,即使是七、八年級,也沒有機會。
如名作家、廣播主持人王文華回憶他的35歲時的景況:我有體力,我有想法,我有基礎,更重要的是我有無限的可能。今年40多歲的王文華,其實當他35歲時,跟現在的台灣35歲可能也沒兩樣。永遠都可以有無限的可能性,重要的是相信自己,35歲的你,準備好踏出下一步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