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追求卓越」的作者,在書中曾有一段告白。
二開始,我們就刻意排除公司領導人的重要性,……但是結果我們發現每個公司的成功,都幾乎歸功於一個或兩個強有力的領導人。
這些「強有力」的領導人,對企業最重要的貢獻,在塑造、貫徹公司文化。也可以說,企業的風格,就是創業者風格的再現。」
台灣商場中,也多流傳著企業的領導人性格的軟事。
裕隆「人格」受讚佩
裕隆汽車雖然在這一、兩年,面臨市場極大的壓力,但裕隆的「人格」,卻是許多政府官員讚佩的。一位行政院高級官員曾透露,在中美斷交時,裕隆是極少數沒有資金外流的大企業。就是對於汽車自製率,也從不灌水。
而在炒風日熾的八0年代,裕隆也老實得不炒地、不炒股票,漠視營業外收入。董事長吳舜文曾感嘆投機風之盛,她經營企業辛辛苦苦賺幾年的錢,還不如在景美賣一塊地。
吳舜文本身就是個生活有規律、「模範生」型的人,她星期天上教堂,平常光顧的鞋店、美容院等,都是固定的,是忠實型的消費者,正如對政府而言,裕隆是個忠實的企業一般。
跟吳舜文作風大異其趣,習以「震盪管理」刺激員工鬥志的余紀忠,是另一個典型。
跟過余紀忠的人,即使離開了時報系統,都不得不承認這位報業鉅子有其過人的個人魅力。
他一向以有理想的文人自許,在七0年代大膽拔擢年輕而幹練的年輕人,並充分授權。其中,周天瑞(現任新新聞社長)以三十幾歲年紀,掌理發行近百萬份大報的採訪部,是極罕見的大手筆。
衝勁中的不安全感
一位當年的主要幹部回憶,余紀忠偶爾邀約這批年輕幹員到陽明山別墅,大談天下事及報團的未來。這位尚在傳播界的新聞人承認,對他們而言,其是「受寵若驚」,願為時報盡全力。
甚至在報禁解除時,報界挖角頻頻,七十多歲的余紀忠親自赴各地登門造訪準備離職的記者,挽留不少人。
但余紀忠對年輕幹部的賞識,似乎都不是太長久,常因意見不合或環境變遷的原故,甚至一夕之間走馬換將(在業界被稱為「大地震」)。造成時報系統的氣氛,是在衝勁、盡力表現之餘,帶點不安全感。
在製造業裡,王永慶是最能引起話題的傳奇人物。他的軼聞,經常是異乎常理地令人咋舌。
大家都知道台塑人最有成本概念,也知道這跟王永慶刻苦、節儉的個性一脈相承。
一次,王永慶在台塑頂樓宴請傳播界,最後喝咖啡的時候,他拿起奶精杯倒奶精,接著把奶精杯放在咖啡裏涮了一下,確定每一滴奶精也沒有浪費。
王永慶全心全意工作,沒有娛樂,也是大家知道的。有一年,他帶隊到美國考察,行程安排參觀博物館,他進去沒一會就走出來了。隨從轉述,因為王永慶覺得,「這種東西有什麼好看!」
勤樸保守台南幫
就在台塑斜對角的鴻源大樓地下層,新興的「大富豪」餐廳裡,數不清的商界人士,夜夜一擲千金。克勤克儉在消費時代,似乎真的變成「傳統」美德。但至少在一些老一輩的企業人之中,仍有與王永慶志同道合的,永豐餘創始人何傳,以及台南幫,部是著名的例子。
六十歲的高清愿笑說,他自認已經被年輕人「同化」,比較能享受現代生活,但有些老習慣依舊保留至今。例如早上梳完頭髮,撕半張衛生紙擦梳子;另外一半留待晚上洗完澡要梳頭時再用。
剛過世的台南幫大老侯雨利,至老仍省吃儉用。高清愿透露,他這位長輩,到晚年一樣穿木履,出門才穿皮鞋,吃飯偶爾還是花生、醬瓜下飯。
台南古都的傳統,餘留在今日台南人的,其實不止是勤樸和保守,文化氣習可能是另一個遺產。
奇美的董事長許文龍,天氣好一定出海釣魚,天氣不好才上班。直到去年,他才有自己的辦公室,平日來公司,到各部門看看,沒事就走了。奇美的經營,幾乎全交給專業經理人。
許文龍除了釣魚,更重視文化發展。他拉小提琴,成立基金會鼓勵學子藝術創作,在他家的院子裡,擺滿了這些學生的作品。台南市政府為了財務理由,計畫將市政府的古建築拆掉,建成商業大樓。許文龍表示願意出錢維修這幢老房子,卻被回絕了。
不太曝光的許文龍,曾經表示,他對持續的經濟繁榮,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人民生活可以提昇,憂的是文化建設相對被忽視了,而二個沒有文化的富裕社會,又有什麼意思呢?」
有這樣人文關懷的信念,奇美有一套獨特的經營方法。五年前公司盈餘快速增加後,全部員工不但約略可分到三分之一的盈利,一星期只需上五天班,而且招待一千多員工分年分批出國旅遊。
對於客戶,奇美當年若有超出預定的利潤,也將多出來的部分退還給下游工廠。
企業是人所結合的有機體,它的生老病死往往繫於領導人的信念。羅光男一手打出肯尼士的名牌地位,若不是有強悍的鬥志和毅力,是很難達成自創品牌的目標的。
民營第一鋼鐵廠燁興的董事長林誼守,沒有上過一天學,所認得的字,是幾十年來一個一個學來的。從小在台糖蔗田裡撿甘蔗尾,賣給養豬戶貼補家用。十五歲開始四處走賣雨衣、雨鞋等雜貨,賺來的錢就買地,為未來的鋼鐵事業奠基。
艱苦歲月奠根基
也許是這一段艱苦的歲月,跟了他六年的副總經理楊森隆說,林誼守凡事想得遠,遇事總不慌張。當民國七十二年鋼鐵業不景氣,銀行大抽銀根時,南部六家鋼鐵廠倒了四家,燁興卻因林誼守不斷跟銀行溝通,說服他們鋼鐵至今仍無取代品,不會是艱困行業。終於減少失血的程度。
「燁興有今天,最大關鍵就是那個時候我沒有退縮。」林誼守說。
許多人以為成功的經驗是不可能複製的,主要的原因,恐怕不在行銷、管理或財務的技術;而是一個創業者獨特的性格,培養這種信念的經歷,和一點點的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