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星雲大師行大陸

依 空
user

依 空

1989-06-15

瀏覽數 17,850+

星雲大師行大陸
 

本文出自 1989 / 7月號雜誌 三軍戒備.檢閱海軍──首度深入軍事重地

當國內掀起一片大陸探親熱潮,兩岸的各類接觸日漸頻繁的時候,有人曾經建議師父--星雲大師,也回到闊別五十多年的故鄉去探望母親;但是大師卻別有慧思。

大師認為一旦回去大陸,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觀光或探親的意願而已,而是能夠到大陸各處自由公開地弘法布教。中國大陸經過四十年的社會主義統治,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各方面產生了許多病態,而人心的病態尤其嚴重,佛法恰是一劑救心的良藥,因此大師希望除了探親之外,可以藉著佛法的東風,重新帶給大陸一片春意。

為大陸宗教請命

大師此行到大陸的最大心願,是希望透過弘法、對談,促使中共朝野上下重視宗教、落實宗教。

因此一個月的訪問之中,大師始終以宗教為談話主題,儘量不涉及政治層面,當中共藉機岔開話題,引入兩岸的敏感問題時,大師總是舉重若輕,以佛教的事情輕輕帶過。

而大師在會見中共的高階層「領導」人時,卻時時不忘記為大陸的宗教請命。

今年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三時,中共全國政協主席、前國家主席李先念,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大師以及全團人員,大師要求李先念:一、希望中共能尊重人民信教的自由;二、對宗教的政策要更開放、更落實;三、讓佛教傳教的空間更寬大;四、讓園林、文物、旅遊等單位離開寺院,還給佛教管理寺院的主權,讓寺院回歸清淨、莊嚴、肅穆的氣氛。

李先念聽了之後,承認共產黨過去對宗教的確犯了不少愚癡的錯誤,例如強迫回教徒去餵豬、破壞西藏的喇嘛廟,再亡羊補牢花費龐大金錢去修建。政協副主席趙樸初主張佛教五性:群眾性、長期性、國際性、民族性、複雜性。李先念進一步認為誰也消滅不了佛教,佛教更具有堅韌性。

打破大禁忌

三月二十一日下午,大師避開了記者們的重重追蹤,會見了中共的國家主席楊尚昆,建議中共不要執著於文字障、所知障,計較台灣的省分,應該「依義不依語」,讓台灣以「中華台北」的名稱參加亞運。大師以「無緣大慈,同體天悲」的宗教關懷,呼籲楊尚昆不要以武力解放台灣,並且希望釋放魏京生,為全台灣一千九百多萬的老百姓,以及民主自由鬥士請命。

「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弘法不僅是大師此行的最大目的,更是大師一生的心願。

大師這一次打破了中共四十年來的禁忌,是第一位在人民大會堂演說佛法的出家人;是第一位把禪的空靈帶入大陸高等學府的宗教家。

三月二十九日到四月二十一日,大師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上海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江南禪學會等單位的邀請,分別在北京圖書館、錦江大禮堂、南京政協禮堂,就「禪學與人生」做了三場的演講,以精彩的禪宗公案,傳達了親切自然的人生智慧,使大陸多年來生活在主義、教條、口號框框裡的人,突破思想的桎梏,認識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和寶貴的平常心。

大師除了弘法之外,還特別到中國現代文學贈參觀了巴金文庫、冰心文庫、老舍文庫,以及當代作家們的手稿,並且和大陸文學界的菁英作家們舉行座談。大師讚嘆他們遭逢艱難困苦的時代,而仍以生花妙筆寫出了中國人的智慧,為歷史留下了印證,大師在海外曾經讀過他們的作品,心中對他們的堅持尊敬不已。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文學寫出佛學

大師認為佛學與文學本來就不可分開,佛教的維摩詰經就是一部好小說,百喻經曾被托爾斯泰所引用,變文更是影響中國的小說、戲劇至深且鉅。大師自己由於喜愛文學,早年寫了許多本佛學的傳記小說,因此才興建了佛光山,可以說佛光山是文學蓋的。

年輕的女作家戴晴則表示她從小在無神論的環境之下長大,覺得宗教沒有存在的意義,直到三年前去美國,在飛機上遇到佛光山的比丘尼,暢談一番之後,覺得自己缺少了對方身上的什麼東西,二年來一直無法抹去心中的空虛。今天聽了大師一番話之後,她終於醒悟到可以在佛法的堂奧中找到自己失去已久的明珠--人人本具的佛性。

除了和現代文學館的大陸作家舉行座談之外,大師還分別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促進會的教授、學者們,就大陸佛教如何現代化的問題、兩岸今後如何捐棄法執、促進文化交流問題,進行熱烈的座談。

苦難終究要過去

大師以「自古紅顏多薄命」為譬喻,說明「古今文人亦命苦」,這個時代雖然辜負了在座的大家,但是過去的種種苦難終究要過去,不能老是停留原地,要放眼未來,讓兩岸的中國人袪除彼此的我執、我見,共同來改變、創造中國的新命運。

佛教的僧伽教育一直是大師最關心的工作之一,尤其中國佛教遭遇到比「三武一宗」更為慘烈的空前教難,寺院被毀滅殆盡,出家人被迫還俗,佛教老殘凋謝、奄奄一息,幾至完全滅亡的地步。

這幾年來,中共雖然修復了部分的寺廟,但是對於出家的條件,限制仍然非常嚴格,縱然有人發心獻身佛門,但是在排斥宗教的社會主義國度裡,未來的前途究竟何去何從,這是大陸目前佛教青年的最大苦悶。

一陣東風

大師每拜訪附設有佛教學院的寺院,譬如中國佛學院、棲霞律學院(大師的啟蒙母院)、四川尼眾佛學院等都苦口婆心地開示學僧:

一、對自己要不忘初心,無論受到什麼委屈、困難,都要堅持自己最初的發心與原則;二、對佛教要做不請之友,主動為大眾貢獻自己的能力智慧、服務人;三、對朋友要能不念舊惡,修行人沒有隔宿之恨,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不要把怨恨留至明天;四、對社會要不變隨緣,不改變對自己的信心,不改變對社會國家的熱心,不改變對眾生的慈悲心。

大師的一席話,對於茫然不知適從的佛教青年猶如醍醐灌頂,對百廢待興的大陸佛教提供一條光明快樂的人間佛教的新方向,借用大師這一陣東風,日薄崦嵫的大陸佛教似乎有了生命的春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