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風暴襲擊,學生人數逐年減少,類似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劇情,已在許多偏遠地區陸續發生。
今年6月,花蓮縣鳳林鎮長橋里長橋國小畢業16位六年級學生,預計9月入學新生只有6位,全校學生人數將銳減至46位,低於51位門檻,必須裁減一名老師,讓全校師生家長緊張不已。
這已不是近年來長橋國小第一次學生人數減少。從2003年全校學生達到77人高峰後,便逐年下滑。
消息傳出,長橋國小校長孫承偉緊急動員,透過家長會長、副會長,以及里長等多方協助,連日奔走,終於在開學前,找到七個越區就讀學生,總數53位。
「長橋國小愈辦愈好,尤其各項課程結合資訊化,上課有趣,學生學習效果佳,口碑已經出來了,」一位吳姓家長說出他把三個小孩從鄰近小學轉到長橋的原因。
最壞的情形過去了。長橋國小家長會長張明發算了一下,明年六年級雖有十位同學畢業,但長橋國小附設幼稚園大班將有九位就讀一年級,只要再從外面找到一個學生以上,總數就會成長。以現在長橋的名聲,吸引外校學生前來就讀,並非難事,未來全校每年人數至少會比前一年增加一至兩位。
的確,長橋國小今非昔比。雖然地處偏僻,距離花蓮巿區約40多公里,超過七成學生家中沒電腦,但上課時,各項課程卻都結合資訊科技,成功打造特色。
午后,細雨稍停,林田山下的長橋國小,雲霧縹緲,詩情畫意。四年級學生在教導主任劉金英帶領下,每人拿著一台紅色的平板電腦來到戶外,進行土石流教學。
這時,劉金英詢問同學,什麼叫做土石流?每位同學便趕快在各自電腦上,利用搜尋引擎,找出土石流的意義。接著,學生根據網路上的資訊,運用學校的材料,動手製作小型土石流。
在長橋國小,上課不再照本宣科,而是從國文、英文,數學、社會、到自然,各科都充分結合資訊科技,顛覆傳統。不只獲選花蓮縣e化專科教室示範學校、大同WiMAX行動學校、宜花東資訊典範團隊,更是教育部五所電子書包實驗學校之中,唯一的偏鄉小學。 「時代不同了,教學方式也要調整,各個科目結合資訊科技,讓教學變得活潑,更有創意,學生才會上得起勁,」孫承偉認真地說。
校長科技領導,帶領教師跟進
如同多數偏遠學校一樣,長橋國小這些年來其實飽受少子化之苦。直到2007年8月,孫承偉接任長橋國小校長,才有改變。
「資訊是一項工具,如何結合各個科目才是重點,例如介紹長江,就可以在電子白板放映相關影片」孫承偉曾任花蓮巿鑄強國小資訊組長、教育主任,碩士論文又撰寫《花蓮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之研究》,因此從接任校長的第一天起,就清楚認知資訊科技對於教學的重要性。
他分析,學生增強自信心的方法很多,可以透過音樂、舞蹈、運動、傳統文化等,但如果想要在提升自信心同時,也增加學科能力,讓成績變好,結合可以運用在各個學科的資訊科技,是最好的方法。
尤其,對長橋社區,資訊教育更為重要。孫承偉語重心長地說,這裡是一個農業化的客家社區,社區封閉,文化刺激也不足,街上連一家文具店也沒有,但如果學生懂得使用網路,就能接觸全世界。
推行過程中,老師經歷一段陣痛期。但孫承偉不曾退守底線,以身作則之外,也運用各種方法激發老師的榮譽心。他不僅帶領老師前往其他學校觀摩,並接辦花蓮縣資訊教育成果展活動,跟著老師一起打拚,培養團隊榮譽心。
尋外部資源,建行動教學平台
同一時間,孫承偉也積極對外尋求資源,改善學校硬體設備。他還藉由民間友人的牽線,結識新荷扶輪社、振發實業等組織,取得他們協助,辦理戶外教學、體驗工作坊、社區義診、到親職教育等多項活動。
新荷扶輪社也捐贈大批圖書,協助長橋國小建立圖書室。為了結合閱讀教育,長橋國小的家庭聯絡簿,自行設計。每天回家,學生必須自行找時間閱讀課外讀物,寫下閱讀心得,隔天再交由老師批閱。
長橋國小享受到的資源,也對社區開放。孫承偉分析,學校與社區是不能分開的,尤其偏遠地區,學校必須負擔部分原屬於家庭的教養責任。因此,長橋國小的圖書室、e化教室,幾完全開放給社區居民使用。
今年12月起,長橋國小率先採用電子書包,減輕學生負擔,也讓資訊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教師涂郁敏比較,電子書包重量不到一公斤,類似小筆電,具有手寫、觸控功能,帶回家後,部分作業便可在家中上網繳交,例如閱讀測驗直接在電子書包填寫答案,老師則在家批改。
同時,遍遠中小學網路課輔也不用在學校,而是透過電子書包,改由東華大學學生,與國小學生在家裡進行一對一的網路課輔。
未來,長橋國小也將建置行動教學平台,從上課教學、隨堂考試、繳交作業、到課後輔導,都可以在電子書包上搞定。在少子化時代裡,長橋國小就是抗少子化的最佳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