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苗栗縣三義鄉雙潭村的退休國小校長賴福雲,去年底拆下家中多年的菜園圍籬,將封閉的私人菜園變成公共花園。他設置水池,種植花木,每天清晨、傍晚,都在這裡和鄰居聊天,還分送收成的蔬菜。
賴福雲的家就位於通往銅鑼鄉的119線道,夾道兩旁有十多家木雕工廠,這裡是三義木雕的起源地。然而,近幾年受到大陸低價木雕的影響,生意一落千丈,不少師父拉下鐵門,轉型改行,舊有的工廠堆放了雜物,看來殘破零亂。
賴福雲配合農村再生計畫,捐出自家庭院的部分土地,線道因而從八公尺變寬為11公尺,在景觀規劃人士的勸說下,70多歲的退休木雕師父吳嘉木、徐龍輝更拿出老鷹、孔雀作品,放在賴家門前,當成公共藝術品。吳嘉木的堂弟、也是木雕師父的吳嘉源更大方捐出價值9萬元的風化木雕作品,鄉民代表張玉鳳也捐贈家中珍藏的紅檜木板,將賴家外圍打造成戶外藝廊。
4000個農漁村十年內再生
協助雙潭改造的規劃師胡清明表示,農村因為人口外流,留下年久失修的殘破房舍,加上人口老化,傳統文化逐漸消失,凋零破敗成了農村的寫照。
「我們村子要蓋公廁、公共停車場,就是違法!」苗栗縣頭屋鄉獅潭社區理事長張華文道出農村發展停滯的無奈。在這個純樸的客家村莊,依法不能蓋活動中心,村民徐斐燕便捐出家中閒置的三合院、豬舍,整修之後,供大家使用。
原來,從1970年代至今,農村沿用北中南東區域計畫,30多年來條文內容早就不合時宜,卻沒有通盤檢討,也因此近年全台各地興起的休閒農場,合法者不到5%。
劃入馬英九總統愛台12項建設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簡稱農再草案),就是試圖解決這個老問題。農委會準備以十年時間,投注2000億元,改造4000個農漁村,提升60萬農民的生活品質,希望保存農村文化,吸引年輕人回鄉。
去年7月,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在14個農村試辦農村再生計畫,雙潭村、頭屋鄉獅潭社區便是其中地區。去年12月中,農再草案一讀通過,今年預計辦理510場說明會。
然而,「農村再生草案」也引起社會極大的歧見。
質疑〉僅重景觀 不顧農民收入
社會運動人士和學者紛紛質疑草案不夠周全,也認為農委會僅將綠美化工程當成農村建設,忽略協助農民提高收入,也擔心農地會變成建地,圖利財團。
今年3月底、4月底在立法院的公聽會,抗議農委會的炮聲隆隆。台南白河的蓮農薛弘明說,農委會要先解決產銷失衡,讓農作物能有好價格;神農獎得主的稻農謝美麗則憂慮農村再生只為推廣休閒農業,農民荒廢耕種,日後沒糧食可吃。
「這是滅農計畫!」政大地政系主任徐世榮認為,草案擴大了農委會權責,會讓耕作面積減少,降低糧食自給率;南藝大建築藝術研究所副教授曾旭正也說,農會抵銷呆帳,一旦把還不出錢的農地賣給銀行,農民生計會雪上加霜。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也不看好草案能改變農村,他擔心農委會為了要在有限期間內消化2000億元,會興建不當設施而浪費公帑;牛犁社區總幹事楊鈞弼則說,農民知識有限,就算經過學習,也難以提出改建計畫,資源最終還是會集中在少數農村身上。
「我們要讓農民發聲!」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認為,農民最在意生計,政府卻花2000億元改善景觀設施!為了聆聽農民心聲,台農陣線下鄉舉辦14場公聽會。
面對種種批評,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堅決表示,改造農村不能拖,現在不做,農村會更沒落,他希望6月中立法通過,好立即協助農村。
陳武雄說,農委會從2006年起,推動培根計畫,希望喚起農民社區意識,參與公共事務,現已訓練兩萬多人,他們有能力提出改善計畫,非外界所言的不懂規劃。
支持〉社區意識增 全村動起來
事實上,三年的培根計畫逐漸在農村開花結果。輔導雙潭村的景觀規劃師李嘉文就發現,農民關心村裡事務,願意走出家門,三天兩頭參與社區會議。
「開會開到我們夫婦吵架!」雙潭社區裡的卓也小屋餐廳老板卓銘榜就經常犧牲家庭時間去開會。
也同樣熱中開會參與的果農彭雲明,為了配合社區美化,做了13個稻草人,放在600坪的果園,由於造型各異,遊覽車經過,遊客會下車來採草莓,他開心地說,「今年生意比過去好!
不只雙潭,參與農村再生試辦的宜蘭縣大進村也看到村民產生社區意識, 「我們歡迎社運人士、學者來村裡參觀,」村長藍細川說。
「不做農村再生,才是滅農!」台南縣後壁鄉後村村長黃正雄支持農委會的計畫,他認為農家子弟不要舉牌抗議,應返鄉建設。他正規劃工藝坊,打算販賣研發成功的手工黑糖,增加村民收益。
農再草案能夠興農,還是滅農,各界意見不一,看來農委會還得加把勁,多和外界溝通。
專訪農委會主委 陳武雄
農村再生與產銷改善並行不悖
為什麼農委會要推動「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條例?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強調,農民再怎麼有錢,只會修繕自宅,並不會改善公共環境,修水溝、建步道只有政府才能做。他認為,農村再生能激發農民心靈改造,用愛心關懷家鄉,這股力量就像池水投入石頭,會激起無數漣漪。
外界批評先解決農民產銷問題才對,陳武雄認為產銷問題不能和農村再生混為一談。以下是訪談紀要: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外界認為「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應該優先解決產銷失衡,農民有了錢,會自行改善居住環境,不需政府介入,你是否同意?
陳武雄答(以下簡稱答):這種說法不合邏輯,農民有錢,會蓋花園別墅,修繕房舍,但會花錢整修有坑洞的馬路嗎?會清理水溝、垃圾嗎?公共建設只有政府才會插手。
台北市民最有錢,難道不要政府興建下水道?不做公共設施?社區改造難道要等經濟變好,才能動手嗎?電影《貧民百萬富翁》裡的印度富人,也沒有改善周邊環境啊,可見富有不等於能營造公共環境。
這是苗栗縣外獅潭社區的陳家宗祠(拿起看板),鄰宅倒塌,變成雜草,陳家再有錢,也不能整修鄰宅吧,因為那不是他的地,這只能靠政府出面。
「農村再生條例」不是談產銷制度,如果這點也討論,此條例就變成怪獸,成了笑話,價格、產銷、貿易等問題另有「農發條例」執行。
再生計畫回應農民愛鄉心情
問:農委會對產銷制度,有那些新政策?
答:從前推行的產銷履歷,農民申請認證,得花10到15萬元,雖然與國際接軌,卻是一項負擔。去年我上任之後,恢復從前的吉園圃認證,政府出資協助農民,預計今年會發出4000個。
此外,農委會加強農藥殘留檢測,而休耕地改種玉米、牧草,增加農地利用,社運人士可針對產銷制度,一起商議。產銷改善與農村再生並行不悖。
問:試辦農村再生計畫的農村現況如何?
答:從2006年起,農委會進行培根計畫,培養農民社區意識,他們改造心靈,找回自尊,維護傳統、地方文化、生態和景觀,這股愛心互相感染,就像水池投入石頭,激起漣漪,無限擴散。
農民對家鄉建設都很有看法,以宜蘭縣大進村為例,他們自動種植幾萬株野牡丹,捐地興建步道,若是政府來做,光是徵地,就要好幾年。外獅潭的生態池就像我小時候的魚池,是我夢寐以求的地方,這是他們的百年土地公廟(指著看板),為了保護文化資產,當地人不願改建。
至於台南縣後壁鄉的梁家,不見古厝,只有雜草,經過整修,成為公園步道,政府有使用權,梁家保留所有權,這麼做圖利財團嗎?農地變成建地了嗎?
深入社區 訓練農民變顧問
問:依據「農業再生草案」,農村房舍的規劃是什麼?
答:農村將出現集合式建築,以現有村落為基地,新房舍集中一起,蓋在基地旁邊,四周就是農田,改善房舍零星散布的問題,農民守望相助,共享公共設施,農地不會變成建地。
問:未來農委會如何宣導農村再生計畫?
答:我們從參加過培根計畫的農民,訓練成250名顧問師,由他們現身說法,表達對農村再生的渴求。由於上萬名社運人士連署,要求草案延後一年審查,4月份也有20萬名農民連署,希望農村即刻再生,我有信心可以做好這件事。未來農委會成為農業部,將會成立農村規劃發展署,提升農村建設。
問:農村再生是發展休閒農業?
答:再生計畫改善髒亂環境,重現田園之美,如果能吸引遊客,發展休閒農業,我樂觀其成,不過,這不是唯一目的。我相信,農村朝向休閒農業,農民製作風味餐,農產品的水準必定會提高,地產地銷,減少運費,很值得鼓勵。
問:你歡迎社運人士下鄉,傾聽農民心聲嗎?
答:我知道不是每個社運人士都有下鄉,我願意支付旅費,希望他們前往瞭解農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