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發展的晚,未必是件壞事。江西省省會南昌,就是一個例子。
江西第一大河贛江,從南昌城中悠悠流淌而過,左岸的紅谷灘新區,是南昌市最新規劃的中央商業區(CBD),地位宛如台北的信義計畫區。柏油大馬路又新又寬,卻人少車少,舒適悠閒。就像信義計畫區有101高樓傲視全球,紅谷灘臨江的秋水廣場,也擁有目前亞洲最大的噴泉群。
從左岸到右岸,橫跨贛江的八一大橋,長達三公里。如果一座橋有記憶,它會記得橋頭有江澤民題的字,橋墩有得自鄧小平名言的黑貓與白貓大型塑像。不必再多說什麼,開門見山雕出了南昌的雄心。
然而,過八一大橋到舊城區,時間一下子從詩意撥成匆忙。
車輛川流不息,喇叭聲嗶個不停,雖是非假日,路上也盡是移動的人群,彷彿有做不完的生意。
南昌就是反差這麼大的城市。「南昌是既古老又新鮮,」南昌市台辦主任李偉指出,這是個既有悠久歷史的沈澱,又具有創意激情的城市。
另一個反差,是這座城市獨特的發展策略──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
發展生態並重 最佳商業城市
這座年齡2200歲的城市,曾在「2007~2008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中,躋身全球發展最快城市之列,經濟增長居第15名。
南昌也被《富比士》(Forbes)第四次選為「中國內地最佳商業城市」,它的特色是既可以發展為優先,也不因此犧牲環境和生態。
不像中國許多有著「發展飢渴」的城市一般,南昌在積極追求GDP的同時,也因為相當重視生態,被中國國家建設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獎」的榮譽稱號。
例如去年底11月21日這天,南昌市的昌南大道上,上百位民工揮動著鐵鍬,忙著種下高兩公尺的枇杷、橘子和雪松,單單這一天就種了1萬多棵喬木。這只是目標遠大的「綠色南昌」計畫的暖身,南昌的目標是在三年內植樹4200萬棵。
除了讓果樹「落戶」街頭,未來還將新建25個休閒綠化廣場,讓居民戶戶都能「開窗見綠」,行人個個都能「伴綠而行」。
總人口491萬的南昌,並不算是中國第一批發展起來的城市,反而因為晚一點開始發展,沒有包袱,更能擦亮眼睛,選擇讓低耗能的企業進來,不必走上沿海發達城市處處污染的老路。南昌不僅逐漸成為台商開拓內地市場的跳板,也成為新一波大陸城市發展的代表。
「南昌擁有後進的產業優勢,」南昌市常務副市長趙東亮闡述。
消費力驚人 吸引台商落戶
到底南昌是一個怎樣的城市呢?其實南昌的製造業本來就有深厚的基礎。中國第一台拖拉機和第一架飛機、第一顆海防導彈,都是從南昌誕生。製造業中36個行業,南昌一應俱全。
這個近幾年來台灣輿論上甚少出現的城市,甚至讓眾多台商驚豔於她的消費力。例如統一企業在大陸設立了50餘家子公司,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南昌統一竟是大陸最快開始賺錢的子公司。
這和南昌消費力年年增加有關。南昌市在2007年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萬3253人民幣,幾乎已經趕上全中國的平均標準,1萬3786人民幣。
也因此,儘管是在金融海嘯時期,經濟要成長這麼艱難的情況下,「統一仍決定在南昌增資1000萬美元,」李偉藉由這個例子,說明南昌的內需是持續「被煨熱」。
南昌也即將在今年6月開始蓋地鐵,總投資額為270億人民幣。在南昌蓋了「台灣花園」的江西銀新實業總經理盧星宏,便認為這馬上會帶動南昌的房地產。
最能夠說明南昌「爆炸式」消費力的是在2000年,第一家肯德基店在南昌開幕,立刻締造肯德基全球單日單店營業額最高紀錄。
「南昌人這麼會花錢的情況,也讓我嚇了一跳,」南昌市台辦祕宣處處長崔麗麗說。
還一個令人稱奇的,是2003年沃爾瑪在南昌開張,同樣創下了同一時間內、單店銷售額的全球之冠。
隨著沿海城市土地與勞動成本大增,製造業台商陸續內移,落戶南昌的愈來愈多。
包括東元電機、神基、菱光、藍天、英華達等,先後在南昌設廠投產,其中以聯電的關係企業、聯志(南昌)電子的進度最快。
成本低、物流好 漸受台商注意
這家生產伸縮鏡頭式手機的高科技公司,從協商到開工,到第一支手機出廠,只在短短一年內全部完成,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還親自到南昌參加竣工儀式。
趙東亮特別強調,南昌市政府對台商特別重視,定期舉辦的「贛台會」,至今已是第六屆,早成為台灣工商界非常熟知的「品牌」。
2008年贛台會時,總共有千餘位台商與會,年年都參加的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照慣例沒有缺席,工商協進會理事長黃茂雄也現身。
為期六天的贛台會辦完之後,共有17個簽約項目,簽約金額超過4億美元。
「贛台會這麼成功,顯示南昌對台資企業的看重,」李偉說道。
南昌真的是愈來愈受到台商的注意。舉個例子,台灣電電公會年年都公布的「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南昌在去年出乎眾人意料之外,首次挺進城市綜合實力前十名。
趙東亮則表示,這證明南昌投資環境的改善,已經得到台灣工商界的認可。
在南昌耕耘18年的韻通總經理蔡欽銘分析說,南昌引起台商注意的原因,一是生產成本較低,勞動成本比起沿海城市,基層人員薪資可省1∕3,管理階層更可省1∕2。
「而且南昌物流條件好,」蔡欽銘說,做為同時挨著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唯一省會,南昌是華東、華南和華中大區的中心點,又有浙贛和京九鐵路在此交會,是中國第二大鐵路編組站,運送貨物十分便利。
南昌的水路運輸也相當發達,從贛江出長江,在大三通輔助下,往東便可直通台灣,往西深入中國內陸,「進可攻外銷市場,內可攻大陸市場,」蔡欽銘說。
全中國像南昌這樣環保與發展並重的城市,其實還很多,但幾乎沒有一個擁有像南昌一樣的區位優勢。擁有類似條件的是湖北武漢和安徽合肥,「但是武漢沒南昌接近華東,合肥的水路不如南昌,」蔡欽銘以資深台商的眼光觀察說。
區位優勢 打造六小時經濟圈
2005年,神基董事長蔡豐賜來到南昌考察,當時神基已在昆山、吳江、東莞、順德設廠,他想在中間再找一個點,連接這四地的工廠,蔡豐賜在地圖上畫來畫去的,結果選定最中間的點就是南昌。
又如大榮貨運前董事長陳一雄為了尋找大陸物流總部,也先後考察了南昌、武漢和長沙。陳一雄對南昌市政府官員透露,以區域總部來說,南昌因為區位和交通優勢,前景最看好,至於武漢和長沙,只能比較是運輸路途中的一個節點。
當大陸出口型台商往中國內需市場發展時,南昌的角色扮演之一,可以是這樣:關鍵零組件在蘇州或深圳生產,利用水陸兩路,運到南昌組裝;或者是在昆山或東莞採購電子零組件,同樣運到南昌組裝,終端產品再銷往內陸。
事實上,南昌也看到自己的地理位置優勢,未來發展目標就是打造「六小時經濟圈」──以南昌為中心點,沿著高速公路,往外輻射6小時車程可到達的區域,包含上海、南京、長沙、武漢等。這塊區域,正好涵蓋4.5億人口,這群人是中國最有消費力的人口。
這一點,無疑增加了南昌對內需型台商的吸引力。
由於大陸官方一直提倡沿海台商往內陸移動,南昌深信自己有實力成為大陸中部最重要的台資聚集地,今年將會用更大的力度不斷宣傳。
趙東亮在受訪前,才剛從東莞和昆山拜會台商回來,希望遊說更多台商「梯度轉移」進南昌,畢竟,因金融海嘯而失去訂單的長珠三角台商,南昌可以讓他們成本再降低一點。
「南昌已經專門為台商打造了三個台商基地,」趙東亮以充滿關懷的眼神說:「務必要讓南昌成為承接台資企業轉移的最佳地。」
綠色產業開啟動感之都
在生態城市、旅遊城市、工業園區這幾個熱門的城市發展方向上,南昌的排序絕對是生態城市、工業園區、旅遊城市。生態城市排在第一位,為什麼?
「南昌最大的優勢在哪裡?就在於生態,」南昌市委書記余欣榮接受大陸《經濟》月刊訪問時,這麼表示。
不斷追求節能降耗的南昌,從2001年到2007年,萬元能耗下降到0.97噸煤,這個數字,低於中國平均水準。
南昌經營著生態,生態也開始經營著南昌的未來。
2006年,南昌被美國周刊《NewsWeek》評選為「世界十大動感都會」之一,其中,高達160公尺的摩天輪「南昌之星」,轉動了世人對南昌的印象。
這座摩天輪的高度,打破了當時的世界紀錄,而南昌之星所在的紅角洲,也有一個美麗的規劃。馬路的這一邊是高級住宅區,走幾步路到馬路的另一邊,就能走到帶狀親水公園。
紅角洲緊鄰贛江,既能洩洪排澇,又是城市中重要的旅遊地點,打造出風格獨特的水城風光。
將森林引入城市,花園放在街區,讓南昌目前的綠化率超過40%,「我們的目標是達到50%以上,」趙東亮說。
就在趙東亮的辦公室裡,牆上掛了一張綠色的大地圖,他邊指著地圖,邊說這是衛星空照南昌圖,數不清的藍點是湖泊,贛江的三條支流在圖上像開三個叉,宛如一棵大樹一樣,「這就是生態之樹,」趙東亮開心地說。
也因為生態優先,南昌的產業發展十分強調綠色。目前已經是中國四大光電基地,以及九大國家級軟體基地之一,更優先引進太陽能、LED、航空、汽車零配件這些綠色產業和低污染工業為主。
南昌,正朝著「城市2.0版」的理想邁進,也是台灣人不能忽略的一個大陸新興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