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來,大陸的企業家似乎迷上了一種新風潮——來台灣。訪台之密集,企業規模之大,都是前所未見。
先是全球第四大電腦廠、中國聯想控股總裁柳傳志,在暌違台灣11年後,與20位「中國企業家俱樂部」會員來台考察。
接著12月2日,中國海峽兩岸航運交流協會來台協商海運直航,除一干官員隨行,中國遠洋副總裁張良、中國海運副總裁張國發,以及大連、天津、上海、寧波、廣州五大港口集團的第二把交椅,也都一併「上岸」。
12月4日首次在台北召開的「京台科技論壇」,聲勢更浩大。北京七大工商協會齊聚一堂,總共有100多位北京企業家聯合出席,包括北京市資產規模最大的國營事業、北京控股集團董事長衣錫群,還有大陸房地產大亨、北京萬通實業董事長馮侖,以及中國最大的旅遊集團、首都旅遊集團總裁梅蘊新等人。
另外,兩岸都熟知的大陸百年老店,全聚德、同仁堂、東來順等後代傳人,也團結登台。
3萬創業,如今市值83億
在一團團來台企業家中,今年49歲、北京萬通實業(地產)董事長馮侖,是引人注目的重量級企業家。馮侖與深圳的世界第一大住宅開發商、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不但是好友,經常一起出國旅行,在大陸甚至享有「北馮侖、南王石」封號。
馮倫,在大陸也一直是一個開創型企業家。說話有魅力,內容以深具人生哲理著稱,素有「地產思想家」封號。1991年他創辦萬通時,創業基金僅3萬人民幣,在海南島起家,贏得人生第一桶金。
1993年,馮侖主導成立北京萬通地產,與當時另外五名合夥人──潘石屹、易小迪、王功權、劉軍、王啟富,並稱「萬通六君子」。引為美談的是,六人拆夥後,各自成立的房地產公司均有一片天地,而且沒惡性競爭,彼此感情到現在還不錯,也是傳奇之一。
截至2008年9月30日,上海A股上市的萬通,總資產達到83.82億元人民幣。從3萬到83.82億,馮侖成就了中國最具價值的房地產公司之一。
豪賭紐約,成立中國中心
馮侖還有一項創舉。1994年,他獲得大陸批准,拿著90萬美元,成為第一個大陸到海外做創投的業者。在矽谷,他跟出身台灣的美商中經合董事長劉宇環成為好友,得到很高的利潤。
十多年後,馮侖再度重返美國,目前正在洽談租用即將在2012年完工的紐約新世貿中心的五層樓,預計成立「中國中心」,以「迎接」那些在美國設立海外分公司的中國企業。
眼看著兩岸大三通時代來臨,這位一輩子都在開創的企業家,目前還有一個新目標。「我希望成為大陸最瞭解台灣的企業家,」坐在咖啡廳裡接受訪問,馮侖說得一派自然、語氣之大,對台灣的熱情,倒讓台灣聽眾受到了輕微的震撼。
他還透露,這個農曆春節,他將帶著全家來台灣度過。不僅會到金門住兩天,也想去一些平常觀光客不去的地方。
馮侖如何看台灣?要不要投資台灣?直言敢言、又十分幽默的馮侖,在訪問中,經常讓聽眾哄堂大笑。以下是專訪精華:
來台九次,論文與台灣有關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你對台灣整體印象如何?
馮侖答(以下簡稱答):我對台灣的興趣是從我讀研究生時候,因為我在中央黨校讀碩士時,學校有「反動期刊閱覽室」,我在裡面看到蔣公文集,還看到了一個蔣介石去世時候的畫冊。畫冊一打開,老百姓哭的啊,讓我很納悶,這個人不是壞人嗎?怎麼跟毛澤東去世的時候一個樣呢?
我又把毛澤東逝世的紀念冊拿來對照,看起來怎麼都一樣?我想這兩個人都騙了我,兩個都不是好人。此後我就有興趣研究台灣,看三民主義,看黨外運動。
後來我做生意去了,但是我一直有個感覺,過去幾十年來大陸的改革開放,港澳地區對大陸的經濟變化起了很大的影響,但是未來,大陸將進入社會政治改革階段,台灣會是很好的參考。
所以我又去中國社科院讀博士,論文就是寫台灣,題目叫做《兩岸統一後的國家結構型式研究》(現場大笑),2003年拿到博士。
在那之前我來過台灣兩次,近幾年只要有機會我就來,我勤來台灣,對於我觀察大陸未來政策與社會走向是有幫助的。我立志要成為大陸企業最瞭解台灣的人,這樣我才有機會。我已經來台灣九次,算是大陸企業家中最多次的吧。
兩岸春暖花開,大陸機會多
問:既然你來這麼多次,對於最近兩岸氛圍,有何感受?
答:現在來台灣,感覺是比較安心。以前大家是心神不定,不知道天氣會出太陽、還是下雨,但是現在至少知道在2012年前,兩岸會和平交流、發展經濟、擱置爭議。
為了多瞭解台灣,我什麼地方都去。去過眷村、去過永和市豆漿老店、去過三溫暖、住過汽車旅館,穿街走巷。
我第一次是隨海南島農業代表團來台灣的,那時候是那裡有個名目可以來,我就混在裡面一起來,那一次我見到了王永慶。他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他說一個人要成功,一生只有一個機會,沒有很多機會。他說,你所在的地方經濟起飛了,機會來了,你要逮住,你就成功了。
台灣戰後的機會讓他成功,大陸改革開放讓我們有很大的機會。現在大陸的機會更多,因為成長的過程並未結束,還在繼續成長,只是需要更多的專業與規範。
台灣房市,休閒度假型吃香
問:除了瞭解台灣,到目前為止,對於投資台灣有興趣嗎?
答:從房地產來看,台灣市場太小 不太有吸引力,但是對一部分地產商來說,卻是吸引力很大。就是對度假觀光的,這是一個新的市場。
同時對大陸業者而言,來台灣能不能賺到錢呢?因為目前沒有前例可循,所以不知道。
第三個就是普遍跟台商進入大陸初期一樣,大陸企業來台灣,還不知道要跟誰合作。
問:王石說他對台灣房地產沒興趣,你呢?
答:他講得對,因為他是住宅公司,台灣的住宅市場比較飽和,在這邊不可能有發展。
但萬通是著重高端住宅,對休閒度假型態的房子有興趣。同樣買個度假屋,大陸產權只有70年,台灣是永久的產權,對財產的保護比大陸好。
其次,是氣候上的便利。海南島的三亞是度假勝地,但是太熱,「要不下海,要不在房間裡,不可能在街上走。」台灣冬天溫度20幾度,比三亞低一點,很適合長住。
再來三亞沒有城市的依託,度假就變得比較單調,比方不能去看戲。台北附近有很多文化演出、美食、購物、醫療應有盡有,所以比較適合長時間居住。
距離上呢,台灣比三亞離中國北方更近。成本呢,台灣物業的價格,也不比三亞貴。
還有一個是,差異性可以帶來吸引力,文化上隔絕了60年以後,像是兩蔣文化園區,會讓大陸人住下來反覆地看。
我們做過大陸高端客戶的調查,如果三亞跟台灣買一個房子,價錢一樣的話,想要買哪裡?大家都選台灣。
陸資購台屋,兩策略要配套
問:台灣當局對於大陸房地產業者是否能來買房,相關政策也還沒敲定。
答:台灣這邊現在還是不能隨便過來,若想要讓大陸人在台灣投資房地產,台灣得有個政策,只要大陸人在台灣買房,你要給他通行的便利,同時家人也要同時可以進出,否則買房子就不方便了。
台灣要發展觀光度假不動產,市場還是來自大陸人,不會是台灣人。所以,一定要讓大陸的人可以隨意過來。
當下應該要有些政策,第一,鼓勵我們來投資做第二居所,第二,給予投資者和置產者很多進出的便利。
我感覺,台灣政策一直都是「抽象肯定,具體否定」,長期以來都這樣。抽象肯定就是只會喊口號,但是一件也沒有通過,而且還要查你資金來源。法律上也還沒突破,因為投資牽涉到人民幣的進出。
另一個問題是在大陸,我們出來投資要通過審批。但是,大陸審批起來也是很麻煩,對台灣的投資,是列入國內投資?還是國外投資?大陸是反過來,「抽象否定,具體肯定」。
於是大陸發明新說法,叫「國內境外」,就像香港、澳門,完全比照國外投資的政策。大陸來台灣投資房地產,牽扯到兩岸法規的銜接。如果把台灣當境內,照理不必批,但其實是比照境外,因此要審批,但是一批就至少要三個月。
問:如果情勢可以,你最先想在台灣做什麼投資?
答:休閒度假屋,台灣的北邊對我比南邊有些吸引力,南邊風較大,城市也不如北邊有意思,北邊的吸引力大些。
問:你對商辦就比較沒興趣?
答:現在台灣商辦平均的報酬率比大陸低,約4%。在台灣做商辦,有兩種可能,一是找到報酬率較高的,一是標誌性物業,若有機會做財務的重整,加入大陸的客層,提高回報率,也是可以考慮,這也是要再接觸再看。
放眼紐約,搶進商務不動產
問:你前進紐約世貿中心,從大陸擴張到世界,有人說你是大陸最有氣魄的地產家。你怎麼看?
答:我們做事情是這樣,「察於未萌,投資未來。」這八個字也都印在名片上。要能投資未來,最重要的是能察於未萌,注意那些剛剛出來的,就是投資在還沒被人注意到的,就像《韓非子》說的:「智者察於未萌,愚者黯於成事。」
我一直認為我的競爭對手,是真主和上帝。因為神無所不在,你就應該無所不去,神無時不在,你就必須無時不思考。所以我世界各地到處跑,就是要跟祂做鄰居。
我前一陣子去以色列、非洲、古巴,把這個社會主義國家看一遍,還去了阿富汗,明年上半年還想去伊朗。對我來說,就是看別人看不見的地方,算別人算不清的帳,做別人不做的事,這是我認為一個企業領導人最重要的一點。
如果你看別人看得見的地方,只能在成本和規模上跟別人競爭。算別人算不清的帳,是最難的。機會成本、可能性、將來的變數,都是很難算的。
我大量的工作是在做這些事,所以我會突然想到這個、又想到那個,短期看是不可理喻,但長期看是有它的道理,中國有一句話叫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比如去紐約。全世界商務不動產做得最好的是紐約,紐約人均GDP是6萬美元,我搞清楚他們怎麼做,我回到大陸就沒人是敵手。
紐約世貿中心是迄今全球上最具挑戰性的建築,在15公頃的面積上,砸進400億美元,做911重建。樓高541米,科技、環保特有挑戰性,尤其是安全。
在這個項目上,我錢不夠,不能參與全部,我參與一部分,還要讓它賺錢。然後通過這個,讓萬通的團隊參與,讓萬通的商務不動產一下子進入到全球最領先的視野,等我們回到大陸做萬通中心,團隊就很會做。
萬通的理念,是站在未來安排今天,減少走一些彎路。
從市場來說,我們在紐約做中國中心有很大的保證,中國一年將近有300萬人次去紐約旅行,去了紐約,一定到911這個大坑來看,看了就一定到「中國中心」喝杯茶,而且我們在北京就賣票,有這一小點空間就會賺錢。
前進中東,擴大全球化視野
問:你去美國取經,是可以理解,為何要去伊朗、以色列、古巴?
答:到了以色列,你會看到人類是非的根源,三大宗教的發源地,也會看到理性在人類進步中,起的作用其實不大,其實是誤解和衝突在寫人類的歷史。
這和做生意有關,判斷一件事,你就不會過分相信一、兩件事的理性。像我們開車穿越阿富汗,請武裝部隊保護,上面有飛機,很酷。這樣子,我瞭解了恐怖主義的來龍去脈,寫了一篇文章,叫〈並不恐怖的恐怖主義〉,講了恐怖主義和社會主義有一定的關係,和二戰之後民族主義獨立、現代化進程等。在阿富汗被綁架、被炸死的機率,比在中國開車被撞死的機率小,所以並不恐怖。
包括看古巴,對中國的政經情況有比較性的瞭解,古巴相當於1970年代的中國。去了古巴,我發現有市場才有經濟,古巴是沒市場,所以沒經濟。
問:你的關注格局,其實遠超越了你所做的事業。為什麼必須這樣做?
答:有全球化的視野,好處在哪裡?在中國做企業家,面臨的是兩種挑戰,是和其他地方的企業家不同的。
我統計了一下,大陸民營企業家的死因,大部分是因為和制度博弈死掉的,很少是在商業競爭中去世。制度轉型相當於車子轉彎,如果汽車轉彎,你不跟著轉,你會掉下去,如果你轉彎,汽車沒轉彎,你也會掉下去。
因為大陸做什麼事情都要批,不批就做不了事情,所以大陸企業必須兩邊都有見解。要同時知道政治社會轉型的狀況,同時知道商業競爭的狀況,才能在大陸活下來。
大陸如今應該說轉了2∕3,還有很多需要轉的。
用錯4兆,會陷入增長緩慢
問:全球金融海嘯,大陸政府計畫用4兆人民幣來救經濟,你有什麼看法?
答:我覺得大部分是用在政府與國企,但這一次倒閉的,大都是私人企業,這會讓市場經濟與成長失去長期的動力。
譬如拿900億(人民幣)投資保障性住房,這個方法是錯的。就像是本來就鬧肚子,現在又給他吃瀉藥。房價一直下跌,本就供過於求,現在政府又大力推動普通住宅,供給變得更多。
我看這三年,大陸的住宅市場會因為這個政策而更困難。商用不動產方面,要等到一年後,經濟恢復起來才會回春。
金融海嘯中倒閉的,大都是中小企業,現在中國前十大企業有一半是國營企業,這就是我所擔憂的,大陸一旦出問題,就等著政府來救,可能會使得中國進入較長期的緩慢增長。現在4兆僅10%用在私營,而90%在政府部門。
我認為,這波調控不能窒息大陸經濟的活力,目前我們受到比較大的影響是住宅。
問:跑了全世界,大陸是不是受金融海嘯最輕的?
答:大陸受金融海嘯影響較輕,但不是因為大陸身體好,而是因為出門少。鄉下老太太沒被愛滋病感染,不是因為她身體好,而是她出門少。
問:你在紐約的事業有沒有受到影響?
答:金融海嘯對我們是好的影響,有利於我們爭取更好的條件。七號樓沒談成,一號樓正在談,機會很大。可比當初價錢好一點。
但我們冒的是另一個風險,世貿中心2012年建成,如果美國到時候經濟復甦,我們就賭贏了,若美國從此每下愈況,我們就虧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