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近兩年台灣社會哪一個新概念最火紅,「M型社會」絕對是其中之一。
由日本專家大前研一提出的M型概念,主要意思包括最富與最貧差距擴大,中產階級將落入新貧、甚至消失。
這兩年來《遠見》操作過無數跨國採訪,每次遇到歐美學者專家、大企業家與政府官員時,我通常會詢問他們,「是否M型社會也發生在你們國家?」但是回答幾乎都是:「啊?M型社會?那是什麼?」
經過一番解釋後,多數受訪者會同意,「是的,最富與最貧的確差距拉大,但中產階級還是最穩固的一群,會不會減少或消失,不知道!」
顯見M型社會概念雖然在日本、台灣等地火紅,並不一定能被已開發的西方社會普遍接受。
今年6月初台北電腦展CMPUTEX舉辦期間,工業局與台灣創意設計中心也同步在會展內舉辦DesignThink論壇。《遠見》有機會訪問來自設計大國丹麥的帝山諾執行長李敏達,他已在台中設有分公司。
按照慣例,我同樣請教他是否聽過M型社會。毫無意外地,他的回答也是:「沒聽過、不知道。」令人意外的是他接下來說:「但我正在觀察是不是有W型曲線出現。」
平價優質產品將成最大主流
W型的左右兩個高點,各代表低價與奢華品,因為巨富與巨貧同步增加,因此兩端會成長。但成長最驚人的將會是W型中間的市場。因為在全球高油價帶動高通膨新時代下,同時伴隨大陸、印度、東歐、東南亞等新興國家中產階級崛起,未來全球中產階級還會大量增加,而他們最需要的將是平價優質的好產品。
無獨有偶的,工研院經濟與產業中心去年出版的2015全輯時,就有一整本討論台灣的企業應該全力爭取平價且優質的未來大商機。
隨著通膨壓力、實質薪資所得下降,到底個人與企業該如何面對新局?繼上一期「混種消費」,本期再提出:超、集、省三個新思惟。許多精采案例值得給正陷於掙扎中的企業與個人借鏡。(見頁152)
本期特別企劃報導由104創業網、聯合勸募、SOHO協會將在台灣推動的公益2.0計畫。兩年前《遠見》20周年慶製作〈出路〉專輯,同步由天下文化出版《公益企業家》,不久後諾貝爾和平獎宣布由孟加拉窮人銀行創辦人尤努斯獲得。這兩年,從全球到台灣,協助窮人脫貧愈來愈成為風潮。但是脫貧已經進入2.0版,全球人才、資金、專業已經在網路平台上結合。到底下一步是什麼,本期有精采報導。(見頁228)
在迎接陸客來台後,台灣觀光面臨新挑戰。本期遠赴重洋到瑞士,一窺這個世界旅遊競爭力第一名的國家,到底如何打造第一?(見頁255)
本期人物專訪,獨家爭取到7月底到香港中文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的馬英九總統最重要前幕僚金溥聰。到底他是不是影武者、那個人(指小說《哈利波特》中最大惡魔佛地魔)、驕傲的公雞、金小刀等,又為何不入府、不入閣,他均一一回應。(見頁86)
另一個精彩人物報導則是7月底轟動來台訪問、並擔任《遠見》人物論壇主講人的大陸天才、大陸科技十大金頭腦、微軟全球副總裁張亞勤,他一路走來如何不斷開創奇蹟,影響人類的科技生活?(見頁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