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股從區間市場轉向成長市場時,投資台股這件事本身,會更像是一種長期、累積資本利得的工具,而不再只是在高低點之間進出、賺差價。
台股行情熱力四射,欲奔三萬點大關,今年正式上路的主動式台股ETF深受投資人喜愛,群益投信再推出第二檔主動式ETF搶市,主動群益科技創新ETF(00992A)採季配息,並預定於12月上旬展開募集。
群益科技創新經理人陳朝政強調,台灣科技創新題材商機多元,觀察過去三年,有許多科技股年度漲幅都贏過大盤,說明投資科技股不能只聚焦特定個股。以AI供應鏈為例,台廠扮演關鍵角色,涵蓋了從晶片設計、製造、封裝、組裝到終端應用的整個價值鏈,包括晶圓代工、晶片設計、先進封裝與載板、伺服器製造與組裝、伺服器零組件以及測試與系統整合等,還包括與AI基礎設施相關的電力、連接器等領域。
企業獲利與本益比水準水漲船高
投資人常有疑惑,台股位置這麼高,到底需不需要居高思危?群益投信台股ETF研究團隊表示,這個答案在主動式台股ETF問世後迎刃而解,因為主動式操作可適時參考時事對各產業的影響分析,每天都可以即時進行持股調整,以降低投資組合波動。
回顧台股過去二、三十年的走勢,陳朝政表示,指數長期在一個範圍內上上下下,既不像典型的新興市場那樣大起大落,也談不上真正的長線成長趨勢。不過,這個結構出現明顯改變,當大廠的獲利曲線出現大幅成長,毛利率、獲利能力、議價能力往上拉,使得整體企業獲利與本益比水準水漲船高。
於是台股從淺碟型、區間型市場,慢慢轉向接近美股習慣的成長型市場。所謂「成長型市場」有兩個關鍵特徵:第一,企業獲利成長必須長期高於 GDP 成長率;第二,市場每年實際湧入的投資資金要不斷增加。當這兩個條件成立,指數的長期走勢就會偏向向上,而不是僅在區間裡反覆震盪。
當台股從區間市場轉向成長市場時,投資台股這件事本身,會更像是一種長期、累積資本利得的工具,而不再只是在高低點之間進出、賺差價。

AI泡沫的疑慮
他強調,這波AI帶動的不只是出貨量的增加,關鍵是供應鏈廠商,資本支出大幅擴張,卻同時帶來顯著的獲利成長。用相對小的資本支出,就能換來更多的利潤,整個產業的獲利體質跟過去已不可同日而語。這意味著:AI產值的增加,帶動的不是短期題材,而是企業本身長期獲利能力的提升,連帶擴大公司的規模、市值與整體股東報酬。
面對市場上時不時出現AI泡沫的疑慮,他認為,這一波AI跟過去大家熟悉的「泡沫」有幾個本質上的差異。
第一,這次投入 AI 的主力,多半是全球大型、且本來就具備相當獲利能力的企業,而不是沒有現金流、只靠題材炒作的新創公司。第二,這些公司本身的獲利能力,足以讓股價估值維持在合理水準;即便本益比看起來不低,但背後有實際獲利做支撐。第三,雲端服務巨頭(CSP)在整個AI產業鏈當中,扮演完整擴散的核心角色:他們有自己的客戶、有自己的應用程式與生態系,能把AI能力自然地推向各種產業與終端場景。現在AI還在「基礎建設階段」,真正要觀察的是未來幾年,它如何確實落實到企業流程與個人生活中。
現階段,隨著美中關係緩解,加上CSP資本支出持續擴張、AI算力需求快速成長,也將同步推升台股AI供應鏈上漲。展望未來,12月降息機率仍高,預期短期資金仍維持寬鬆態勢,有利股市表現。此外,觀察四大CSP近期財報數據,除獲利優於市場預期外,更持續上調資本支出, 2026年投資台股,建議還是以AI科技創新做為布局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