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80週年慶酒會上,總統賴清德與AIT處長谷立言同聲指出,「國防工業」或許是台灣機械業重生的新契機。當產業面臨寒風之際,「報國製造」的號角再度響起,成為下一波產業升級與價值重構的關鍵起點,真的能成?
今年對台灣機械產業來說,是壓力與轉機並存的一年。美國對台祭出對等關稅,使許多機械設備大廠、工具機製造商叫苦連天。
不過,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11月6日舉辦的80週年慶酒會上,從總統賴清德到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不約而同提出一個發展方向:投入國防工業,讓「工業報國」不再只是口號,而成為新一波產業升級的契機。
對等關稅風暴,機械產業吹寒風
公會統計,台灣10月整體機械設備出口值為26.58億美元,年增11.8%,顯示外銷總體仍有回溫跡象;不過,細看工具機子項卻亮起警訊,10月出口僅1.41億美元,年減幅高達23.1%。其中,對美出口減少近兩成,對中國大陸出口也衰退超過兩成。
除了關稅壁壘,匯率更讓業者雪上加霜。今年日圓貶幅高達48%,新台幣卻僅貶約9%,價差逼近四成;過去台灣機械設備能以「比日本便宜兩到三成」的優勢打入國際市場,如今價差幾乎被吞噬殆盡。
多重壓力下,不少業者坦言,原本寄望的美國市場正在收縮,歐洲訂單又因能源成本與需求下滑而遲滯,「能撐過去的都在壓力中找出路」。公會也不諱言,今年的確是「有回溫、但結構疲弱」的一年。

賴清德喊話機械業,轉向國防工業
還是要從疲弱中找到出路!公會的週年慶酒會上,政府與產業界的焦點不再只是關稅或匯率,而是「產業的新角色」。
賴清德在致詞中指出,面對國際局勢變化與供應鏈重組,機械工業承受極大壓力。政府除持續與美方交涉爭取關稅調降,也希望業者從挑戰中尋找新機會。「大家一起來報國!」他說,機械業已經具備智慧化與AI整合的能力,期待產業投入國防工業。
賴清德這番「報國說」在現場引起熱烈共鳴,同場致詞的谷立言也頗具默契,指出美台經貿關係正進入「全新的黃金時代」,AI革命帶來全球製造業的結構性變化,台灣機械業者具備精密製造與系統整合能力,將是美國「再工業化」與「非紅供應鏈」的關鍵夥伴。
谷立言進一步提到,國防產業是值得關注的新領域,從無人機系統到稀土開採與加工設備,台灣的機械業者都能在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無人機系統的結構件、精密加工與控制平台,以及稀土材料的重型加工與檢測設備,都是台灣可切入的環節。
他強調,這些合作不僅攸關產業機會,更關乎供應鏈的安全與韌性。
國防工業成潛在機會?代工與出口轉向創新與研發
台灣若要切入國防產業,並非從零開始。現有的工具機、精密零件、自動化控制、材料檢測與後段加工等能量,都是可供轉化的基礎。
例如,在無人機產業中,機械業可提供飛行結構件、機身加工、電機驅動模組與組裝設備;在航太領域,則能支援發動機零組件、精密模具與測試設備的在地化生產。甚至在稀土與關鍵礦物加工設備上,台灣的高端機械與自動化能力,也有機會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替代選項。
此外,隨著政府將明年國防預算占GDP比重提高至3.32%,並規劃2030年前提升至5%,國防採購勢必帶動相關製造需求。若能在國防、航太、能源與資安等領域建立軍民兩用(Dual-use)製造鏈,將形成長期而穩定的內需市場。
機械產業不能當「二刀流」,要找出真正的利基
面對政府與國際雙重鼓勵,機械公會理事長莊大立則提出更實際的警語。他以球星大谷翔平為喻,指出產業不可能同時兼顧兩種方向,「全球只有一個大谷翔平,機械業也不可能二刀流。」他認為,業者應該在各自領域深耕專精,尋找屬於自己的利基市場,而非貿然多頭並進。
莊大立指出,機械產業發展至今已進入「摩爾定律瓶頸」,單靠提高產量或降低價格,已難再創新優勢。他建議業者重新思考:「不要比量,要比質。」特別是在齒輪、模具加工、精密零組件等台灣原本就具強項的領域,可以嘗試結合國防、航太與高階製造需求,轉化為高附加值市場。
他說,工具機產業過去以「大批量出口」為主,如今應轉向「少量、高精度、客製化」的製造模式;透過AI控制、自動化生產與智慧製造提升附加價值,才能在國際競爭中重新奠定優勢。
政府與國際夥伴同時拋出「國防製造」這張新牌,或許是一次艱難的轉身,但對於走過80年的台灣機械業,也可能是下一個轉折點。賴清德喊出「報國的機會來了」,就看誰能掌握關鍵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