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輝達的AI晶片,在台積電的美國廠正式量產,象徵美國重建晶片主權,邁出重要的一步。儘管如此,輝達的Blackwell晶片,仍必須返台封裝。也就是說,台積電在AI供應鏈的關鍵地位,依然穩固無虞。
輝達(NVIDIA)的Blackwell晶片在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廠量產,是一次有重大政治和產業象徵意義的事件,證明美國在重新建立本土高階晶片製造能力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另一方面,在技術層面,台灣在先進製程的領先地位,確保其在整個AI晶片供應鏈中,仍扮演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事實上,Blackwell晶片是當前全球最重要、需求最高的AI GPU核心,由台積電在美國廠使用先進的4奈米製程製造,代表美國本土首次生產出如此高階、對國家競爭力至關重要的晶片,實現將AI供應鏈的設計與製造部分在美國境內整合的目標,也反映輝達和台積電,對川普強調美國本土製造目標的承諾有所兌現。
台積電採雙軌並進,因應變局調整戰略
對輝達與全球AI產業而論,雖然大部分AI相關供應鏈產能仍在台灣,但在美國本土有晶片供應來源,能有效分散地緣政治風險,提高AI晶片供應的韌性;同時,由於全球對AI算力的需求極度旺盛,輝達的訂單量龐大。
在美國廠投產,有助於擴大Blackwell晶片的總體產能,加速滿足市場需求,特別是美國本土客戶的需求,此也顯示輝達正在推動建立美國本土的AI基礎設施,包括數據中心和超級電腦,而美國製造的Blackwell晶片是實現這一願景的核心基石。
對台積電來說,美方接下來關注的,將是公司在先進封測的布局狀況。畢竟,晶片雖然在美國製造,但Blackwell晶片要成為最終的AI加速卡,仍必須運回台灣進行最關鍵的先進封裝環節,特別是CoWoS-L技術,也就是對目前在美國生產的最頂級AI晶片,如輝達Blackwell,幾乎是全數需要運回台灣進行先進封裝。這代表目前台積電絕大部分的CoWoS產能仍在台灣,這意味台灣在全球AI供應鏈中的不可替代性,仍牢不可破。
但美方將持續施壓台積電,加速於美國進行先進封裝產能的建置,而公司在美國先進封裝領域的布局,將採取雙軌並進策略。
也就是說,一方面,台積電與大型專業外包封裝測試伙伴合作,如Amkor已在亞利桑那州動工建設大型先進封裝廠,以承接台積電客戶的晶片,預計到2027或2028年後顯著放量;另一方面,台積電自行啟動在美國兩座新的先進封裝廠,預計2026年開始動,預計在2027至2028年後量產,主要琢磨於CoWoS及SoIC等先進封裝。
顯然透過自建與委外合作,共同在美國建立起前段晶片製造、後段先進封裝的在地AI供應鏈,以滿足地緣政治和客戶對供應鏈韌性的要求。
美國封裝策略,不影響台灣封裝廠建置
目前來看,美國的封裝策略,尚不會影響台灣的封裝廠建置。畢竟,AI需求增長的速度遠超產能擴張速度,全球對CoWoS的需求,仍處於嚴重供不應求的狀態。況且,台灣廠區(如嘉義、台中、新竹等地)仍是台積電先進封裝技術(CoWoS-L、CoWoS-S、SoIC等)的研發中心和主要量產基地;而台灣的擴建目標,是應對全球市場的急迫需求。
整體來說,美國廠區的量產和封裝,是為服務美國本土市場,並分散地緣風險,而台灣廠區的擴建,是為滿足全球AI巨頭對最尖端、最大規模CoWoS產能的需求,兩者將是並行、互補且共同增長的關係。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院士)